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新课改,教师理应担当此重任,而新课标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素质教育,教师不仅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這样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关键词 语文教师 教育 素养
传统的“文本课程”从课程的主体来看,语文教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考试的范围和要求在文本课程中有明确的规定,只能“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久而久之,语文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从课程的内容来看,注意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忽视语文学科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使语文课程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使语文教学变得死板,机械,沉闷。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呢?
第一,要活用新教材。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文本,但不是唯一的文本。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活用新教材:一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优化组合教材内容;二是要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凡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材都可以用于教学。
第二,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校园文化、图书室、网络、自然资源、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经验等),开发有特色的班本语文教材。
第三,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如学生遇到的问题、独特的感受等)。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传统的目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意、重结论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弊端。传统的目标教学的指向十分明确,那就是一切为了应付考试,一切为了分数,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确立新的目标教学理念,变“片面”为“全面”。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辩证关系。
第一,认知与情意的辩证关系。认知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情意主要解决“喜欢不喜欢学”的问题。对于那些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教学策略,从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做到既学会了知识和技能,又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第二,结论与过程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固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但又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关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如学生获得结论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合作方式、独特体验等。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第三,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师在对某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时,往往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哪些。然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已经学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即动态生成的问题,却不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整合成新的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这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第一,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
第二,广读群书,博采杂家。
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之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第三,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人的作品;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关键词 语文教师 教育 素养
传统的“文本课程”从课程的主体来看,语文教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考试的范围和要求在文本课程中有明确的规定,只能“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久而久之,语文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从课程的内容来看,注意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忽视语文学科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使语文课程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使语文教学变得死板,机械,沉闷。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呢?
第一,要活用新教材。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文本,但不是唯一的文本。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活用新教材:一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优化组合教材内容;二是要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凡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材都可以用于教学。
第二,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校园文化、图书室、网络、自然资源、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经验等),开发有特色的班本语文教材。
第三,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如学生遇到的问题、独特的感受等)。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传统的目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意、重结论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弊端。传统的目标教学的指向十分明确,那就是一切为了应付考试,一切为了分数,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确立新的目标教学理念,变“片面”为“全面”。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辩证关系。
第一,认知与情意的辩证关系。认知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情意主要解决“喜欢不喜欢学”的问题。对于那些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教学策略,从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做到既学会了知识和技能,又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第二,结论与过程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固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但又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关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如学生获得结论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合作方式、独特体验等。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第三,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师在对某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时,往往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哪些。然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已经学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即动态生成的问题,却不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整合成新的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这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第一,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
第二,广读群书,博采杂家。
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之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第三,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人的作品;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