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和他的书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月庵,本名林皎宏,台北人。著名“书人”“书虫”,读书多而杂,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资深编辑人。曾任出版社编辑、主编、副总编辑。主业编辑,副业写作,而以“文字工作者”统一之,笔锋多情而不失其识见,文章散见海峡两岸三地网络、报纸、杂志。平生服膺“买书第一、读书第二、编书第三、写书第四”原则,爱读闲书,不喜写作;逼稿成篇,非为稻粱谋,都因趣味耳。著有《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生涯一蠹鱼》《天上大风》等。
  
  我的老师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喜欢运动。除掉古典音乐,生平嗜书如命。薪水大部分,“黑板上来,出版中去”,从来不忧亦不惧!比起老师的老师,“黑板上来,白板里去”的那一代,算得上是后生可畏,有建设性多了。就像有些日本人初到外国城市,总要到当地公厕嗅嗅闻闻,考察一番。老师每到外地旅行,无论多忙,也都要拨冗到书店浏览一番,顺手买它几本书,才算尽兴,觉得真正“观光”了——这两种习惯,据说其中都寓有“观微知著”、计算文明进化程度的深刻意义。然而“下里巴人”的“和风”与“阳春白雪”的“汉方”,两者相去毕竟不可以道里计呀!
  老师专攻明清史,此二断代文献浩瀚如海,读不尽读,买不胜买。老师却是既读且买,大有“一口吸尽西江水”的气概。师母同为学界中人,精研西洋近世史,巾帼不让须眉,买书不落“夫”后,动辄一包一包又一包,也是大手笔的人物。如此夫唱妇随,“中西合璧”的结果是四壁皆书,无一幸免。一家五口,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地震来时无处可躲,一个不小心,酿成“葬身书堆”的惨剧。
  老师爱买书,所从来久焉,于今为烈,原因是大陆书开放了,有钱不怕没书买。前年他应聘到香港一所新成立的大学任教。只身滞港,百无聊赖。唯一的、也是乐此不疲的娱乐,据他说,是每周一次,从清水湾迢迢入城,到旺角逛书店,采购新旧“玩具”(这是老师好友郑培凯教授对“书”的昵称)。没多久的工夫,该地几家中文书店,上自老板,下至伙计,大约无人不识此君。
  1992年冬天,我路过香港,最重要的节目,便是由老师带领到处买“玩具”:但见老师健步如飞,钻街走巷,指点评论各家书店得失,一一如数家珍,肩背手提,无一不书,越逛精神越好,简直快乐得不得了!相形之下,小他十几岁,后生如我者,因为旅途劳困,拿得没他多,走得没他快,委顿不堪,连自己都觉得“未老先衰”,有些“吃弗消”了。当时中环有家旧书店老板素以标价奇昂、个性难缠出名,碰到老师,却是又握手又寒暄,末了还让伙计买来两杯热饮奉客,要我们:“随便看,没关系!”大概就是这样“随便看——随便买——没关系”,加上师母不时也从天外飞来,锦上添花轧上一脚的结果。去年,老师约满返台,带回家的是,两袖清风——外加八十几箱的书!
  老师一生安贫乐道,不为稻粱谋。半生辛劳,一屋难求——不过也不曾、不肯积极地去求就是了,始终住的是公家宿舍。三十来平的住宅,扣掉厨、浴、卧室,能摆书的空间实在有限。无奈叠床架屋,只要是能利用的地方一处也不放过——像浴室的衣物柜,便让金庸的武侠小说和女儿的漫画书给抢占去了。有一回,到老师家闲聊,偶然提到一篇久寻不获的文章,老师想了一下,头一偏,道:“这个我有!”说罢,便“动手动脚找东西”,开始在书阵中寻将起来。谁知翻箱倒柜半天,也是“久寻不获”。只见他头又一偏,若有所悟,大叫一声:“想起来了!”便直往书房奔去。
  我急忙跟了过去,心想八成是塞在平日难及、书架的最高处。谁晓得老师根本不屑高攀,却像武侠小说所写的,推开桌椅,蹲下来敲敲听听,最后掀翻好几片地板,在叠得平平整整一大堆书中,抓起一本,仿佛找到武功秘笈似的,兴奋地说:“你看,在这里!”原来老师为了安置他的书,插架入柜,装箱打包不说,连和式书房地板底下方寸之地也派上用场!生平所见藏书妙处多矣!如此“窖藏”算是让我真正大开眼界了!
  说到“窖藏”,不能不顺带一提,老师为书“弄瓦”的妙事。老师是个最典型的中国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闲谈甚喜臧否时政,月旦当道人物。早年有一次,也不知道为了什么,误打误撞,竟然误触时讳。有风声说警总要约谈。老师坦荡荡,倒也不甚慌张。唯一挂念不下的是,好不容易搜罗来,写论文要用的几本“匪伪著作”,这些书要被查获了,一番心血向东流不说,搞不好大兴“文字狱”,还要弄得家破人亡呢!
  面对不“焚书”便有“坑儒”的可能,“中毒”已深的老师,毕竟爱书成疾,终究不忍一“火”了之。几经考虑,决定冒险走上“藏书”这第三条道路。藏别人家,不放心,也怕万一要连累别人;藏自己家呢?东藏西藏,总觉得不妥当。想必也是老校长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这句话给的灵感吧!老师决定上屋“弄瓦”:好不容易搬来一架竹梯,师母扶梯注目,句句:“小心点!小心点”声中,老师爬上屋顶,掀翻屋瓦,郑重其事地把书给藏了进去,再小心翼翼地盖回屋瓦,恢复原状。
  据说,当时老师很为自己的妙计得逞而踌躇志满,心想这下子总该高枕无忧了吧!谁晓得当天晚上,老天爷开了一个大玩笑,淅淅沥沥竟然下起雨了。据说,这次是据师母说,那天晚上,老师一夜辗转难眠,两眼尽盯着有点漏水的屋顶发呆。
  许多年后,我听老师跟师母追述这段往事,当场笑翻天,差点没岔到气。那天夜里也下雨,回家后躺在床上,想起这件事,想想老师“弄瓦”的孤愤心情;想起那个荒谬的年代,想象那些“没把书藏好的人”的下场。忽然觉得这个笑话一点儿也不好玩,望着屋顶,竟也一夜辗转难眠。
  老师买书很少考虑到“版本”问题,只要是“有用”的和“有趣”的书,他都买。有用的,指的是做研究时派得上用场的。大概跟明清两代扯得上边的,一手史料上自实录、起居注,下至方志、笔记;二手论著,不管中文的、英文的、日文的,能力所及,总要想办法扛回家,方始罢休。力有未逮时,则用手、用脑“买”,先记下来货存何处?一旦行有余力,赶快想办法去提!
  至于有趣的书,则纯然随兴之所至,看中意就买。也是在香港的事。有一回,师徒两人绕呀绕,还是绕到旺角逛书店。老师花了不到一块钱的代价,买到一本陈旧泛黄的《毛泽东诗词集》,一路上兴奋得不得了,等不及在地铁上眯着眼睛又摩挲又翻看的,宛如中了六合彩一样。我非常莫名其“土地堂”,急询其故安在?
  原来该书是文化大革命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印行,字体、用纸都臻上乘,更重要的是封面素净清雅,耐人寻味:“书的装印,也有些‘开国气象’。这些年气衰运蹇,一切向钱看,谁也不怕谁的结果,书印得又俗又野,简直穷斯滥矣,味道全走样了!像这本书这样的品质,短时间恐怕难再现了。”——从书的用纸、装订、设计便一眼看出治道隆污、世运走向,我的老师也该算得上是个慧眼独具、“看书”得间的人物了吧!
  老师爱买书,更难得的是,不曾被书买了去。对于书,他的态度,我冷眼旁观的结论是“聚而不藏”,很有些“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禅家作风。爱书人常见的毛病是:由爱生怜,因怜转吝。要嘛惜书如金,任凭威胁利诱,就是一本不借;要嘛唠唠叨叨,千叮咛、万嘱咐,绝对不准弄脏弄丢,一定要早去早回。我的老师绝对没有这些毛病,借书从来不啰唆——只要他有,你也说得出来,一定借你!
  早年因为这种“阿沙力”的个性,有去无回的书不在少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据说是:“这书,我有,只是不知道在谁那里?”后来为了避免不便,重要的书出借时,规定请留字条,以便不时之需、按图索骥之用。不过,写归写,留归留,我们这几个学生跟他借的书恁多,从来也不曾被催讨过,倒是“由借变赠”的经验有过好几次。前些天,我在他的书架上,看到几本新购的、和借给我的一模一样的书,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规矩也仅是聊备一格,老师自己想想心安而已,不曾当过真的!
  老师的书越买越多,房子便越住越小。香港那批书回来后,师母的衣橱已让位到通道边;老师的研究室,书柜上再加一层书柜,摇摇仿佛有欲坠的可能。尽管“婆婆”——老师的岳母大人,已经抗议连连,只差没有走上街头,要求立法限制个人购书数量。老师和师母毕竟意犹未尽,只要一听说哪里有书展,便往哪里去。最近,老师蠢蠢欲动的一个大计划是,利用春假,专程飞香港,走大陆,好好“买”它一票!
  书城悠悠,岁月都忘,老师看来其乐融融,逸兴遄飞,颇有不知老之将至的感觉。只是书多室小,难免有的烦恼是:“这书,我有——只是不知道摆在那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杜甫的感叹真不是没有道理的。总而言之,我的老师和他的书,一句话,帅呀!
其他文献
那是下午,五点多钟,天空开始暗下来,省立医院的产房在三楼西边,北边是个电梯间。  那种等待是漫长而奇特的,做过父亲的人大都经历过。那时候,我觉得有一点孤独。  电梯间空空的,问或有人经过,一阵响动之后,又重归安静。产房的门开过几次,也都是脚步轻盈的白衣天使在进出。我把耳朵贴在产房门上,也听不到任何动静。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你没有亲人埋在那里,你就很难对那个地方产生深厚的感情。对于这个城市也是这样
期刊
面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还没写,心里就败了。尤其是看到湖南卷的“踮起脚尖……”,篱直不知如何下笔。是童年踮起脚尖偷糖吃,还是青漯年代踮起脚尖的初吻,要说踮起脚尖能看得更远,可那又能看多远呢?浙江卷的那个“绿叶对根的情意”,感恩这个角度之外要如何另辟蹊径?阅卷老师不会被太多相似的作文给雷倒吧?还有“弯道跨越”“常识”……如果再次参加高考,作文分数会不会少得可怜。如此看来下面两位参加高考同题作文的“考生
期刊
在西方,隆重的毕业典礼已经有着悠久的传统。从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每逢孩子们的毕业典礼,必定是全家出动,在大礼堂里庄重而兴奋地坐着,看身着学位服的孩子上台,由校长授予学位,扶正帽穗。而毕业致词必定是典礼的重头,在哈佛,在耶鲁,长达几十分钟的致词令全场鸦雀无声,孩子们想着未来,家长们想到了过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从致词中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话,渐渐地,从某一个角落,会传来轻轻的啜泣声……  我们的身边也
期刊
经常有人问起,魔高还是道高?我总觉得有点说不清楚。查过一批辞书,结果还是一头雾水。也许,在这个问题上,人们陷入了误区。  还是举两个用例吧。  一次是中央电视台报道打击伪劣产品,主持人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管造假者多狡猾,只要我们严格市场管理,强化执法力度,便一定能让他们没有立足之地。”这里说的是“魔高一丈”。  另一次同样是中央电视台,披露一起贩毒案件,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语调高昂:“贩毒
期刊
“无动于衷”原作“不动予中”,指意念专一,不受外界影响而动心。“中”同“衷”,内心。见于宋代欧阳修《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出其天性,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之而后至也。”后世多作“无动于衷”,指内心毫无触动,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对应该关心的事情不关心,毫不在意,置之不理。例如:①人人都说钱是极有魅力的,可这里就有人对钱无动于衷,难得啊!②你苦口婆心,唇焦
期刊
先看下面几例:  ①前排坐位能为乘员提供充足的空间。  ②南侧一号场为主场地,共设坐位1.2万个。  ③哪能买到坐位票啊?  ④这是一种只在站立或坐位时导致血压增高,而在平卧位时血压却恢复正常的现象。  ⑤慢慢把宝宝从仰卧位拉起成坐位。  ⑥鼻腔冲洗:患者取坐位,上身微向前倾。  ①②③例指的是供人坐的位子,④⑤⑥例指的是坐着的姿势。“坐”是一个动词语素,指把臀部平放在物体上以支持身体的一种动作。
期刊
(一)  歪脖的老树  站成  四季的轮回    (二)  干枯的水井  瞪大  焦渴的双眼    (三)  疲惫的黄牛  刍着  无边的黑夜    (四)  剥离的泥墙  藏不住  跳跃的绿光    (五)  沉重的鞭子  抽出  新生的朝阳    (六)  嘶哑的歌谣  扯着  我的心肠
期刊
关注教师语言艺术,引导深入探究思索。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是“一条纽带”,可以牵动整堂课的发展,教师语言又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无异于生命的源泉,为启发教师课堂教学,特开设“教学语言艺术”专栏,希望对广大教师朋友有所助益。  (
期刊
微型叙事文在当代高科技背景下发展最快的、较有代表性的文体是手机小说。作为微型叙事文的高级形态的手机小说同样要遵循叙事文对写作材料和作品立意的基本规范。向中学生介绍手机小说在写作材料和写作立意上几个最基本的方法,可以让学习写作的师生能够举一反三地掌握现代叙事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  手机小说实际上是微型小说的一个很特别的种类。手机小说的字数限定,在2005年举行的首届手机小说大奖赛时初定为350个字(
期刊
这是董桥专为作家版《今朝风日好》设计的一枚精致藏书票,这也是董桥迄今为止在海内外出版过的众多著作中的第一枚藏书票。  董桥收藏到非常珍贵的全套《The Life and Works of Charles Lamb》,他衷心景慕这套十二册书籍封面上的彩色皮画。于是,借其中一本封面皮画做了一款藏书票,以纪念英伦访书岁月,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今朝风日好》上。淡咖啡色调的书票中,一位绅士坐在书桌前低头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