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bitw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主要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季孙行父)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历代都得到了几乎全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裴松之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两次(再)就够了。
  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一个是“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这话虽为文子自己所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作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而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作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其他文献
(一)  歪脖的老树  站成  四季的轮回    (二)  干枯的水井  瞪大  焦渴的双眼    (三)  疲惫的黄牛  刍着  无边的黑夜    (四)  剥离的泥墙  藏不住  跳跃的绿光    (五)  沉重的鞭子  抽出  新生的朝阳    (六)  嘶哑的歌谣  扯着  我的心肠
期刊
关注教师语言艺术,引导深入探究思索。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是“一条纽带”,可以牵动整堂课的发展,教师语言又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无异于生命的源泉,为启发教师课堂教学,特开设“教学语言艺术”专栏,希望对广大教师朋友有所助益。  (
期刊
微型叙事文在当代高科技背景下发展最快的、较有代表性的文体是手机小说。作为微型叙事文的高级形态的手机小说同样要遵循叙事文对写作材料和作品立意的基本规范。向中学生介绍手机小说在写作材料和写作立意上几个最基本的方法,可以让学习写作的师生能够举一反三地掌握现代叙事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  手机小说实际上是微型小说的一个很特别的种类。手机小说的字数限定,在2005年举行的首届手机小说大奖赛时初定为350个字(
期刊
这是董桥专为作家版《今朝风日好》设计的一枚精致藏书票,这也是董桥迄今为止在海内外出版过的众多著作中的第一枚藏书票。  董桥收藏到非常珍贵的全套《The Life and Works of Charles Lamb》,他衷心景慕这套十二册书籍封面上的彩色皮画。于是,借其中一本封面皮画做了一款藏书票,以纪念英伦访书岁月,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今朝风日好》上。淡咖啡色调的书票中,一位绅士坐在书桌前低头静
期刊
傅月庵,本名林皎宏,台北人。著名“书人”“书虫”,读书多而杂,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资深编辑人。曾任出版社编辑、主编、副总编辑。主业编辑,副业写作,而以“文字工作者”统一之,笔锋多情而不失其识见,文章散见海峡两岸三地网络、报纸、杂志。平生服膺“买书第一、读书第二、编书第三、写书第四”原则,爱读闲书,不喜写作;逼稿成篇,非为稻粱谋,都因趣味耳。著有《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生涯一蠹鱼》《天上大风》等
期刊
现在想起来,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试图始终保持幽默感,并不轻松。隶属于理性、睿智、幽默乃至机智之类的范畴大都只需做,不能想。你尽可以睿智,可千万不要想与睿智有关的任何事情……高人早说过的。2008年夏天时,我读完保罗·奥斯特的《月宫》。书中主人公马可每有挨不过去的事儿,总有贵人相助。马可便小有危难便开始祈求贵人。后来,他发现,如是念念不忘,贵人反倒迟迟。我想,民间语文也如贵人吧。我们不用记挂他,欢
期刊
我第一次听付琪上课还是在1991年的冬天。那一年,哈尔滨市在师大附中举办了一次高三作文讲评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执教的就是付琪——那时的他三十出头,风华正茂。我记得,那天他讲的是《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结合一则关于“巴豆药效”的材料作文进行讲评。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段教学:一个学生根据材料中所说的“巴豆过量药性最能泻,而只要用量适度却能够止泻”,在作文中写道,巴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随
期刊
端木蕻良先生是著名作家。1985年第六期《中学生阅读》登载的《最初的课》是他为中学生读者撰写的大作。“我的读书生活”是一个重点栏目。这个栏目的组稿要求,就是“名人”,“专稿”。  端木蕻良,1912年生,原名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从家乡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21岁时,以32万言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震动文坛。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称誉其为“耀古惊天,举
期刊
一    我先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1969年,我14岁,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我们国家和前苏联在东北珍宝岛那个地区爆发了局部战争。我们县城有间汽车修理厂,一个姓苏的工人晚上修好了一辆解放牌卡车,天亮时他要去睡觉,为了告诉车间主任给他记加班工作量,他用粉笔在车箱上写了3个字“苏修好”。结果天亮后,这3个字被人解读为“苏联修正主义好”而当作了一条“反标”(那时全国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是:打倒美帝,打
期刊
长篇小说《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1863~1949)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游击队在同白军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成长的故事。中文译者是著名的翻译家曹靖华。  1930年上半年,鲁迅应上海神州国光社的约请,编一套十种新俄文艺作品丛书。《铁流》为其中一种,先生约远在苏联的曹靖华翻译。第二年,随着国民党当局对左翼作家的压迫日益严苛,出版社因害怕而毁约,未交译稿的不再出版。《铁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