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08)-5-0071-01
【关键词】游走脾 胃坏死
1 病历简介
患者何某,女,18岁,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13小时于2006年10月15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3小时进食后感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停止排气、排便,伴恶心、呕吐,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和咖啡色液体。自服“多酶片”等药物后,疼痛无缓解,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患“胃溃疡”5年,己治愈。平素体质较差,纳差、消化不良。大、小便正常,无黑便史。
体格检查:T 35℃,P 80次/分,R 30次/分,BP 90/60mmHg。发育不良,营养欠佳,体型消瘦,神清合作,急性痛苦病容,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和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扪及,未扪及包块。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未闻及气过水声和高调肠鸣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胸腹腔联合透视:双侧中、下腹肠管明显扩张,可见长约15cm液平,膈下可见游离气体。腹部B超示:①游走脾;②肠管积气、积液,考虑肠梗阻。
诊断为:①胃溃疡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②机械性肠梗阻;③游走脾。
入院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胃囊明显扩张,将中、上腹全部覆盖,胃体大弯侧和胃底部之胃壁菲薄如纸,无弹性,无蠕动、回缩,颜色呈黑褐色,部分己坏死;胃底部见一破裂口,大小约2.0×4.0cm2,大量胃液、食物残渣自胃内溢入腹腔,污染严重;近幽门处扪及疤痕,大小约1.0×3.0cm2;幽门管狭窄,仅容小指尖通过;胰体、胰尾、脾蒂及脾脏游离于腹腔内,压迫肠管;脾蒂较长,脾脏己游走至盆腔内,体积明显增大,约10.0×23.0×6.0cm2,呈深紫褐色,质软,无包块及结节,无粘连;脾脏通过脾胃韧带将胃体向下过度牵拉;其余腹腔内脏器未见异常。简单关闭胃底破裂口,将腹腔冲洗干净;行“脾切除术”;将胰体、尾部与侧腹膜缝合固定;行“胃大部切除术”,切除变薄和坏死部分胃壁,缝合剩余的正常胃壁,并行“胃-空肠吻合术”。反复冲洗腹腔,置多根引流管引流;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诊断:①游走脾;②胃扩张破裂并弥漫性腹膜炎;③胃溃疡并幽门梗阻;④机械性肠梗阻;⑤异位胰腺。
术后给予持续胃肠减压、控制感染、静脉营养、对症支持等治疗,15天后治愈出院。术后随访1年,无明显并发症和后遗症;饮食明显增加,体质和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2 讨论
游走脾在临床并不多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13倍,以中年女性多见,多数由于先天性脾蒂及支托脾脏的诸韧带过长,或韧带缺如所致,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常无其它症状,有时由于牵拉或压迫邻近内脏而出现上腹闷胀或疼痛。压迫消化道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困难或部分性肠梗阻等症状,压迫盆腔脏器可出现排尿排便异常、腰痛,在女性可出现月经紊乱;可出现脾蒂扭转,完全性脾蒂扭转可导致脾出血、炎症、粘连、化脓,甚至引起腹膜炎、休克等。根据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但本例患者因游走脾致肠梗阻、胃部分坏死、破裂,实属罕见。
本例患者因游走脾长期存在,脾蒂较长,可能发生折曲;脾脏下坠,使脾脏血液回流障碍,脾脏瘀血、肿大,重量增加,经脾胃韧带对胃造成长期的、过度的牵拉和压迫,影响胃的消化和排空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游走脾压迫胃囊引起了胃扩张,并发幽门溃疡、幽门梗阻,导致病人长期腹痛,幽门梗阻反过来加重了胃的排空障碍和胃扩张,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脾脏进入盆腔后,其影响程度更加严重;最后使胃扩张到了极限,胃壁变得极薄,失去弹性和蠕动功能,失去血液供应,最终缺血、坏死、破裂。由于该病例少见,临床资料更少,对其并发症的认识不足,早期未得到及时的诊治,最后形成严重后果,应当引起重视,故报告供同道借鉴。
【关键词】游走脾 胃坏死
1 病历简介
患者何某,女,18岁,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13小时于2006年10月15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3小时进食后感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停止排气、排便,伴恶心、呕吐,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和咖啡色液体。自服“多酶片”等药物后,疼痛无缓解,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患“胃溃疡”5年,己治愈。平素体质较差,纳差、消化不良。大、小便正常,无黑便史。
体格检查:T 35℃,P 80次/分,R 30次/分,BP 90/60mmHg。发育不良,营养欠佳,体型消瘦,神清合作,急性痛苦病容,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和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扪及,未扪及包块。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未闻及气过水声和高调肠鸣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胸腹腔联合透视:双侧中、下腹肠管明显扩张,可见长约15cm液平,膈下可见游离气体。腹部B超示:①游走脾;②肠管积气、积液,考虑肠梗阻。
诊断为:①胃溃疡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②机械性肠梗阻;③游走脾。
入院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胃囊明显扩张,将中、上腹全部覆盖,胃体大弯侧和胃底部之胃壁菲薄如纸,无弹性,无蠕动、回缩,颜色呈黑褐色,部分己坏死;胃底部见一破裂口,大小约2.0×4.0cm2,大量胃液、食物残渣自胃内溢入腹腔,污染严重;近幽门处扪及疤痕,大小约1.0×3.0cm2;幽门管狭窄,仅容小指尖通过;胰体、胰尾、脾蒂及脾脏游离于腹腔内,压迫肠管;脾蒂较长,脾脏己游走至盆腔内,体积明显增大,约10.0×23.0×6.0cm2,呈深紫褐色,质软,无包块及结节,无粘连;脾脏通过脾胃韧带将胃体向下过度牵拉;其余腹腔内脏器未见异常。简单关闭胃底破裂口,将腹腔冲洗干净;行“脾切除术”;将胰体、尾部与侧腹膜缝合固定;行“胃大部切除术”,切除变薄和坏死部分胃壁,缝合剩余的正常胃壁,并行“胃-空肠吻合术”。反复冲洗腹腔,置多根引流管引流;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诊断:①游走脾;②胃扩张破裂并弥漫性腹膜炎;③胃溃疡并幽门梗阻;④机械性肠梗阻;⑤异位胰腺。
术后给予持续胃肠减压、控制感染、静脉营养、对症支持等治疗,15天后治愈出院。术后随访1年,无明显并发症和后遗症;饮食明显增加,体质和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2 讨论
游走脾在临床并不多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13倍,以中年女性多见,多数由于先天性脾蒂及支托脾脏的诸韧带过长,或韧带缺如所致,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常无其它症状,有时由于牵拉或压迫邻近内脏而出现上腹闷胀或疼痛。压迫消化道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困难或部分性肠梗阻等症状,压迫盆腔脏器可出现排尿排便异常、腰痛,在女性可出现月经紊乱;可出现脾蒂扭转,完全性脾蒂扭转可导致脾出血、炎症、粘连、化脓,甚至引起腹膜炎、休克等。根据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但本例患者因游走脾致肠梗阻、胃部分坏死、破裂,实属罕见。
本例患者因游走脾长期存在,脾蒂较长,可能发生折曲;脾脏下坠,使脾脏血液回流障碍,脾脏瘀血、肿大,重量增加,经脾胃韧带对胃造成长期的、过度的牵拉和压迫,影响胃的消化和排空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游走脾压迫胃囊引起了胃扩张,并发幽门溃疡、幽门梗阻,导致病人长期腹痛,幽门梗阻反过来加重了胃的排空障碍和胃扩张,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脾脏进入盆腔后,其影响程度更加严重;最后使胃扩张到了极限,胃壁变得极薄,失去弹性和蠕动功能,失去血液供应,最终缺血、坏死、破裂。由于该病例少见,临床资料更少,对其并发症的认识不足,早期未得到及时的诊治,最后形成严重后果,应当引起重视,故报告供同道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