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入。40分钟一堂课,重在引入,难在引入。怎么样引入新课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必须特别注意的。一个好的新课引入应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一个好的新课引人。更能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那么如何来上好一节新课的引入呢?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
一、通过趣味、符合逻辑性的故事或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而且使他们会学数学、好学数学、学好数学。例如。在讲解集合第一节课时,我们列举了一些有兴趣的集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集合有一些兴趣,用多媒体投影:非洲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大家此时就看到了一群大象,就将它们归结为象群;蓝蓝的天空中,一群小鸟在飞翔,可以将它们归结为鸟群等等。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兴趣的事情来进行新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而且使他们会学数学、好学数学、学好数学。
二、猜谜式的引入
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为使学生感受乘方意义并进一步认识指数在乘方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对折一张厚为0.1mm的纸,对折一次后,厚为多少毫米?对折两次后,厚为多少毫米?并猜猜对折20次后,厚为多少毫米?若每层楼3m高,对折20次后的纸,有多少层楼高?对折100次呢?激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致。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注入了活力。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通过猜想、交流、讨论、用数学符号表示、给出计算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身边熟知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三、提问式引入,不急于解答
如“解直角三角形”可作如下引入设计:“同学们,如果你想知道后勤办公室门前那棵树有多高,可用些什么方法?”同学列举以下几种——方案一:“把树砍倒量”。但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案不可取,也违反《森林保护法》。方案二:“爬上去量!”但嫩绿的树尖怎能承受得了强壮的身体呢?方案三:基础好的学生答“量出身高、人影、树影,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计算出来”。老师鼓励:“充满智慧的办法!但需要阳光或月光的配合,还有其他办法吗?”当大家冥思苦想、兴趣正浓,可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时,教师把握好时机给学生介绍本章将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应用。这样引入。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同题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开门见山”式引入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一般方程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其位置关系,那么直线与圆究竟有什么关系?它跟直线和圆的方程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也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五、设“陷”式引入
通过呈现给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差别。或相冲突、相矛盾的情境,揭露原有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可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启动学生思维。如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刚上课出示课堂练习:A。-5x=10。B。5x 2=7x-8,C。2(x-2)-3(4x-1)=9(1-x)。A和B学生一般能解,但C含括号,大多数不能做。这样设计,使学生陷入困境,教师巧妙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收到了理想效果。
再如“方差”教学可这样引入:省运会即将举行。某市为了从甲、乙两人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 8 6 8 6 5 9 10 7 4
乙:9 5 7 8 7 6 8 6 7 7
问两个人应选哪一个?当老师画出甲、乙射击的波动分布图而断定乙成绩较好时,势必与学生求出相同平均数判定甲、乙成绩一样产生认知冲突,此时以波动大小来比较,从而轻松自然地得出“方差”的概念。
总之,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能低估的,如能运用自如,则讲者、听者都会精神振奋,各自进入角色,若一开始别扭,势必出现讲者口干舌燥,听者精神萎靡的现象。因此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应按《大纲》中指出的“要注意从学习数学中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去做。注意在每个环节上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不可轻视引入新课这三言两语。从数学的角度看“情境”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参与为目的,优化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环境。在众多数学改革中。起始引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无非是从学习数学中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创设,能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只有平常的每节课上多下工夫。将会对数学成绩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劲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通过趣味、符合逻辑性的故事或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而且使他们会学数学、好学数学、学好数学。例如。在讲解集合第一节课时,我们列举了一些有兴趣的集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集合有一些兴趣,用多媒体投影:非洲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大家此时就看到了一群大象,就将它们归结为象群;蓝蓝的天空中,一群小鸟在飞翔,可以将它们归结为鸟群等等。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兴趣的事情来进行新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而且使他们会学数学、好学数学、学好数学。
二、猜谜式的引入
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为使学生感受乘方意义并进一步认识指数在乘方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对折一张厚为0.1mm的纸,对折一次后,厚为多少毫米?对折两次后,厚为多少毫米?并猜猜对折20次后,厚为多少毫米?若每层楼3m高,对折20次后的纸,有多少层楼高?对折100次呢?激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致。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注入了活力。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通过猜想、交流、讨论、用数学符号表示、给出计算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身边熟知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三、提问式引入,不急于解答
如“解直角三角形”可作如下引入设计:“同学们,如果你想知道后勤办公室门前那棵树有多高,可用些什么方法?”同学列举以下几种——方案一:“把树砍倒量”。但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案不可取,也违反《森林保护法》。方案二:“爬上去量!”但嫩绿的树尖怎能承受得了强壮的身体呢?方案三:基础好的学生答“量出身高、人影、树影,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计算出来”。老师鼓励:“充满智慧的办法!但需要阳光或月光的配合,还有其他办法吗?”当大家冥思苦想、兴趣正浓,可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时,教师把握好时机给学生介绍本章将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应用。这样引入。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同题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开门见山”式引入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一般方程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其位置关系,那么直线与圆究竟有什么关系?它跟直线和圆的方程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也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五、设“陷”式引入
通过呈现给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差别。或相冲突、相矛盾的情境,揭露原有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可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启动学生思维。如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刚上课出示课堂练习:A。-5x=10。B。5x 2=7x-8,C。2(x-2)-3(4x-1)=9(1-x)。A和B学生一般能解,但C含括号,大多数不能做。这样设计,使学生陷入困境,教师巧妙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收到了理想效果。
再如“方差”教学可这样引入:省运会即将举行。某市为了从甲、乙两人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 8 6 8 6 5 9 10 7 4
乙:9 5 7 8 7 6 8 6 7 7
问两个人应选哪一个?当老师画出甲、乙射击的波动分布图而断定乙成绩较好时,势必与学生求出相同平均数判定甲、乙成绩一样产生认知冲突,此时以波动大小来比较,从而轻松自然地得出“方差”的概念。
总之,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能低估的,如能运用自如,则讲者、听者都会精神振奋,各自进入角色,若一开始别扭,势必出现讲者口干舌燥,听者精神萎靡的现象。因此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应按《大纲》中指出的“要注意从学习数学中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去做。注意在每个环节上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不可轻视引入新课这三言两语。从数学的角度看“情境”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参与为目的,优化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环境。在众多数学改革中。起始引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无非是从学习数学中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创设,能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只有平常的每节课上多下工夫。将会对数学成绩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劲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