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i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音乐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享受美以及分析、理解、表现音乐作品的诸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世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一人讲解,如作者介绍、作品大意、音樂体裁、音乐风格等。一堂课学生除了欣赏外,大多都是被动地听教师“满堂灌”,没有积极参与和亲自体验的机会,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很难得到发挥和培养。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情为纽带趣作桥”,大胆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以情感知
  创设情景,又称为情感唤起阶段。我让学生在接触新知识前,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接受教师利用艺术手段创造的情境刺激,从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唤起音乐情感。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境、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加之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幻,迂回曲折,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利用音乐本身的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教师利用课前两分钟,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架舟归来,两岸垂柳轻拂,渔歌互答,若远若近,此起彼伏的动人美景。这愉快的歌声、迷人的景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受到情境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中,为教学做好铺垫,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又称为引入新知阶段。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源泉,学生只有内心充满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有动力有激情去学习知识。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课导入方法。音乐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一)形象逼真的多媒体音像画面导入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已成为当今音乐教师的标志。的确,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
  中学生对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也甚感兴趣。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
  (三)充满激情的配乐诗朗诵导入
  音乐本身具有非语意性、模糊性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有时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借助姊妹艺术诗歌开场,既是同学们喜爱的形式,又能一语道破主题,为情绪情感的抒发推波助澜。
  (四)精湛的语言导入
  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教师是艺术教师,尤其要讲究语言艺术,用精湛的语言艺术导入,能让音乐课更具艺术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应针对所学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导入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也就是说,音乐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音乐。
  三、静心聆听,唱响主题
  静心聆听,又称为理解新知阶段。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老师指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在这里,我们提倡让学生静心聆听,自己感受音乐的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音乐是流动的雕塑”,说明了音乐听觉的艺术。学生用听觉器官接受愉悦的熏陶,音乐中蕴含的道德哲理、思想情操和情感体验,一点一滴地浸润学生的心灵,播撒美的种子。
  虽然音乐欣赏以听为主,但“唱”这种主动操作的方式也是学生进入音乐意境,体验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音乐主题而言,教师更要安排学生演唱。因为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把握了主题,也就把握了整个作品的灵魂。其中,组织学生听前唱主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别出主题的再现或变化、再现及其发展,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使欣赏从“悦耳”走向“赏心”的境界。
  四、欣赏探寻,体验情感
  欣赏探寻,又称为内化新知阶段。“真正的音乐是不用教的,是听出来的。”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简单的音乐知识或技能技巧,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特别是欣赏、表现与创造,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才会成为可能。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像高明的导演那样,激情设境、穿针引线,设置障碍让学生探寻的同时,更要通过设问、讲解、讨论、视听等方式“剥笋般”层层深入,解开疑惑,使学生在讨论、交流、发现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喜悦和认知心理的满足。教师可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欣赏探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使其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如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将当年国内指挥大师、交响乐团以及学生乐队在不同场所演奏的录像呈现给学生。再次聆听时,教师在放音乐的同时加入文学作品《孤独的夜行者》,让学生体会阿炳在旧社会饱尝辛酸屈辱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作为民乐百花园中的奇葩,《二泉映月》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达到了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五、鼓励创作,升华情感
  鼓励创作,又称为提升新知阶段。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教师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音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中的快乐的愿望。”因此,在初听感受音乐、复听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發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艺术创作可以用肢体动作、绘画等再现音乐;也可以给乐曲伴奏,或者用简单的线条画来表达音乐的旋律特征和结构特点。但创作一定要注意小组和个人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如欣赏《保卫黄河》和《游击队歌》这两首歌曲时,由于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都很接近,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主题及乐曲的特点和演唱的情绪。有的学生说这两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有的学生说这两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击队歌》力度处理较弱,表现游击队员灵活勇敢的英雄形象;《保卫黄河》则气势磅礴,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展现了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无所畏惧的情景。有的学生说这两首歌曲的特点是强弱分明,节奏感强,演唱时要反映游击队员铿锵有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在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按照以前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创作一个舞蹈片断,让学生人人参与编排、集体动脑创造,这样舞蹈创作完成了,他们对歌曲内容也就深入理解了。另外,引发学生的创造,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乐理、文学、美术、舞蹈、绘画、乐器等知识和技能去积极地发挥创造。欣赏与节奏、舞蹈律动相结合,欣赏与诗、画、文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综合提高。
  总之,“情为纽带趣作桥”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以情感为纽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来,让他们舒展创造思维的翅膀,在参与活动中领悟音乐真正的内涵,在体验和探究创造中理解作品所反应的生活现实,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真正感受音乐的真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
  (责任编辑:李晶)
其他文献
探究的用法非常广泛,根据对探究和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分析,探究性教学和学习在五个方面与科学探究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构成了“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即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  一、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  科学型问题,即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引导学习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来收集和利用数据以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  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
期刊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让很多授课教师喜忧参半,喜的是欣赏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忧的是欣赏课到底要欣赏什么,怎样欣赏,该怎么做才能把一首很美的音乐作品不变味地呈现给孩子。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因为工作需要,2016年开学伊始,我对区属21所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摸底观察,授课教师中有专职也有兼职,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教学新人。在听了43节课后,我发现
期刊
七年前,有幸拜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师,系統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在杭州拱宸桥小学求学的日子里,一方面沉潜课堂,揣摩、领悟、实践导师炉火纯青的教学造诣;一方面通过反复阅读王老师的教学专著《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透过文字的娓娓道来踏上语文的“朝圣”之路。时光荏苒,再次翻开这本书,徜徉在“诗意语文”的字里行间,那力透纸背的实践智慧依旧让我为语文着迷。  这本书是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育演讲录,是从他内
期刊
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之路上,我一直在全身心地投入和探索著。我曾天真地以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胜任教师的天职。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学生的飞跃和发展。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拿什么来吸引你,我的学生? 我希望能坚守我的信念——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构建属于我自己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正当我蹒跚摸索不知所措的时候,吴正宪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闯入了我的视线,她那
期刊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学会正确地运用理论于实际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在平时的空闲时间,我会阅读各种英语专业的书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3年6月1日出版的,英国剑桥大学Jack Richards和Charles Lockhart合著的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即《第二语言课堂的反思性教学》。  本书指出,近几年
期刊
【思考背景】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最近定稿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尽管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还未出台,但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发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仍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柱。作为小学生,应初步具备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相应的言语体验。与语言能力相辅相成的是思
期刊
摘要: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或脑图,是一种以关键词、线条、符号、色彩、数字等为构成要素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有着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等显著特点。它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应用  英国著名教育家东尼·巴赞(Tony Buzan)于1974年出版的《启动大脑》一书中,首次正
期刊
摘要:发掘中华民族精神财富、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人才竞争力成为国家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积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人文精华作为国民精神养料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工作。《史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仁义道德信念、自强不息品质与贵和敬业意识。在部编历史教材中融入选读材料《史记》部分内容,可以有效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期刊
摘要:“核心素养”为什么会被提出并迅速成为焦点?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有何关系?面对“核心素养”,学校何为?教师何为?对核心素养的思考与追问会让我们逐渐趋近于对其更真实而深刻的理解,它的提出是“知识本位时代”走向“素养本位时代”的转折点,这本身就是价值观念的巨大突破。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追问  “核心素养”是近来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词汇,相关专家学者纷纷从多个、
期刊
为适应新课改、新思路、新标准、新课标的要求,我作为东港市英语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丰富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整合教育优质资源,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我每每用陆游的诗激励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鼓励自己及工作室成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我有幸拜读了龚亚夫的《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感触颇深。这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