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前,有幸拜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师,系統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在杭州拱宸桥小学求学的日子里,一方面沉潜课堂,揣摩、领悟、实践导师炉火纯青的教学造诣;一方面通过反复阅读王老师的教学专著《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透过文字的娓娓道来踏上语文的“朝圣”之路。时光荏苒,再次翻开这本书,徜徉在“诗意语文”的字里行间,那力透纸背的实践智慧依旧让我为语文着迷。
这本书是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育演讲录,是从他内心流淌出来、和着血汗的对于“诗意语文”的解读与修行。王崧舟老师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一、“剑气”合一,倾听文字发出的声响
王崧舟老师从教30余年,成长经历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崭露头角、孤独沉潜、一鸣惊人、开创流派。如今,“诗意语文”作为一个风格鲜明的教学流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认可与传布。王崧舟老师走的是一条“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路子。“剑宗”偏于技巧、招式、实用,“气宗”偏于内功、底蕴、无为。书中用具体的课例,阐释了实录还原法、情境填空法、微格解剖法、课感积淀法等“剑宗”招数,以及案例鉴赏法、文本细读法、主题研究法、前提诘问法等“气宗”招数。
其中的“文本细读法”可以说是王老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有思想引领、有思想灌注的技术。王老师引用名家观点形象地描述了什么是文本细读”:在汉语里出生入死(王尧),沉入词语(南帆),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尚文),徜徉在语言之途(海德格尔)……
细读文本,相遇的不光是语言文字,更是人与人的精神。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当“你”和“文”、“文”和“你”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你”可以在课堂大喊一声:谁是语文?我是语文!
二、“学语致用”,有境界自成高格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一节语文课不仅看教师讲解有多好,还要看学生“运用”能力有多强。要达成“学语致用”的境界,最终要看教师的底蕴。
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底蕴是书“堆”出来的。王崧舟老师认为读书应和吃饭、呼吸一样自然。关于读书,王老师有三句话: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读书,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底蕴的关键在行动,读书是行,上课是行,而行动的品质则取决于细节。
王老师批评了当前理性泛滥的语文教育现状,他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所以,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也必须以感性策略应用为主。感性教学、感性学习或者说语文之道的全部奥妙就在于“还原”——从语言回到生活,从语言回到生命。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既是语文教学的方法,也是语文课堂的境界。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三、生命对话,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
教师人生有“四境界”说:一是功利境界,教书就是饭碗;二是道德境界,把教书育人当成责任;三是科学境界,为学问而上课,实践自己的思想,考量自己的做法,在职业中重新发现自己,发现做学问的趣味;四是生命境界,只有进入生命境界之后,才会真正意识到,所有的课都是在为自己上;自己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上课。
同样是上课,缺乏生命修养的教师,为上课而上课,教师的心只是在等待——等待学生的回答,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结果与“标准答案”的契合。教师是活在下一刻的,是活在等待之中的,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种种意义和价值全部让位于结果。教师在苦苦等待中,变得紧张、烦恼、焦躁、甚至痛苦,幸福被无情地遮蔽了。而达到“生命境界”的教师,他也是上课,但他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吃饭是一回事儿,享受吃饭又是另一回事儿。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他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不时产生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
尼采曾说,人的精神会有三个变化过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骆驼老是一个劲儿地吃、吃、吃,多余的营养留到驼峰里;当你有足够的能量了,越来越厉害了,就变成了狮子,狮子就是唯我独尊,自己听自己的;你厉害到极点了,那就物极必反,变成了婴儿。婴儿象征着“完美的开始”,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说:“这节课,我直接准备的时间只有15分钟,但是间接地,我为它准备了15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四、醍醐灌顶,走在语文“朝圣”的路上
从向王老师求学至今的7年中,我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全国古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沈阳市首席教师、沈阳市名教师等诸多荣誉。这一切的取得得益于恩师的指点,更得益于形影不离的“朋友”——《诗意语文》。遇见王老师和他的《诗意语文》,“醍醐灌顶”这个词儿便跃然眼前。“醍醐”指酥酪上凝聚的油;“灌顶”,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举行的仪式。用纯酥油浇到头上,原指佛教能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现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和精髓。
一个人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从最初不会上课的“迷茫期”,到会上课了的“顿悟期”,再到无法将课上精致的“瓶颈期”,一路艰辛走来,我们付出了智慧,付出了实践,但有时仍会将自己“弄丢”。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就需要一位大师指点“迷津”,恰巧王老师出现了,他的《诗意语文》出现了。在语文意识、文体意识、感性学习、陌生化学习的引领下,我“开悟”了,终于知道自己在语文的天地中应是谁。
读《诗意语文》如穿行于文化的长廊,自由汲取文学和教育的养分。王老师的文字案例鲜活,旁征博引,激情喷涌,诗意盎然。读书如读人,赏心悦目。
我愿一辈子做王崧舟老师的门徒,走在语文“朝圣”的路上。
(作者单位: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
这本书是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育演讲录,是从他内心流淌出来、和着血汗的对于“诗意语文”的解读与修行。王崧舟老师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一、“剑气”合一,倾听文字发出的声响
王崧舟老师从教30余年,成长经历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崭露头角、孤独沉潜、一鸣惊人、开创流派。如今,“诗意语文”作为一个风格鲜明的教学流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认可与传布。王崧舟老师走的是一条“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路子。“剑宗”偏于技巧、招式、实用,“气宗”偏于内功、底蕴、无为。书中用具体的课例,阐释了实录还原法、情境填空法、微格解剖法、课感积淀法等“剑宗”招数,以及案例鉴赏法、文本细读法、主题研究法、前提诘问法等“气宗”招数。
其中的“文本细读法”可以说是王老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有思想引领、有思想灌注的技术。王老师引用名家观点形象地描述了什么是文本细读”:在汉语里出生入死(王尧),沉入词语(南帆),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尚文),徜徉在语言之途(海德格尔)……
细读文本,相遇的不光是语言文字,更是人与人的精神。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当“你”和“文”、“文”和“你”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你”可以在课堂大喊一声:谁是语文?我是语文!
二、“学语致用”,有境界自成高格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一节语文课不仅看教师讲解有多好,还要看学生“运用”能力有多强。要达成“学语致用”的境界,最终要看教师的底蕴。
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底蕴是书“堆”出来的。王崧舟老师认为读书应和吃饭、呼吸一样自然。关于读书,王老师有三句话: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读书,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底蕴的关键在行动,读书是行,上课是行,而行动的品质则取决于细节。
王老师批评了当前理性泛滥的语文教育现状,他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所以,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也必须以感性策略应用为主。感性教学、感性学习或者说语文之道的全部奥妙就在于“还原”——从语言回到生活,从语言回到生命。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既是语文教学的方法,也是语文课堂的境界。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三、生命对话,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
教师人生有“四境界”说:一是功利境界,教书就是饭碗;二是道德境界,把教书育人当成责任;三是科学境界,为学问而上课,实践自己的思想,考量自己的做法,在职业中重新发现自己,发现做学问的趣味;四是生命境界,只有进入生命境界之后,才会真正意识到,所有的课都是在为自己上;自己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上课。
同样是上课,缺乏生命修养的教师,为上课而上课,教师的心只是在等待——等待学生的回答,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结果与“标准答案”的契合。教师是活在下一刻的,是活在等待之中的,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种种意义和价值全部让位于结果。教师在苦苦等待中,变得紧张、烦恼、焦躁、甚至痛苦,幸福被无情地遮蔽了。而达到“生命境界”的教师,他也是上课,但他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吃饭是一回事儿,享受吃饭又是另一回事儿。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他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不时产生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
尼采曾说,人的精神会有三个变化过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骆驼老是一个劲儿地吃、吃、吃,多余的营养留到驼峰里;当你有足够的能量了,越来越厉害了,就变成了狮子,狮子就是唯我独尊,自己听自己的;你厉害到极点了,那就物极必反,变成了婴儿。婴儿象征着“完美的开始”,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说:“这节课,我直接准备的时间只有15分钟,但是间接地,我为它准备了15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四、醍醐灌顶,走在语文“朝圣”的路上
从向王老师求学至今的7年中,我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全国古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沈阳市首席教师、沈阳市名教师等诸多荣誉。这一切的取得得益于恩师的指点,更得益于形影不离的“朋友”——《诗意语文》。遇见王老师和他的《诗意语文》,“醍醐灌顶”这个词儿便跃然眼前。“醍醐”指酥酪上凝聚的油;“灌顶”,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举行的仪式。用纯酥油浇到头上,原指佛教能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现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和精髓。
一个人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从最初不会上课的“迷茫期”,到会上课了的“顿悟期”,再到无法将课上精致的“瓶颈期”,一路艰辛走来,我们付出了智慧,付出了实践,但有时仍会将自己“弄丢”。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就需要一位大师指点“迷津”,恰巧王老师出现了,他的《诗意语文》出现了。在语文意识、文体意识、感性学习、陌生化学习的引领下,我“开悟”了,终于知道自己在语文的天地中应是谁。
读《诗意语文》如穿行于文化的长廊,自由汲取文学和教育的养分。王老师的文字案例鲜活,旁征博引,激情喷涌,诗意盎然。读书如读人,赏心悦目。
我愿一辈子做王崧舟老师的门徒,走在语文“朝圣”的路上。
(作者单位: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