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的媒介形象呈现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呈现作为女性刻板印象研究在媒体上的延伸和扩展,最近几年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研究中却逐渐流于模式化。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不同受众定位的两家媒体——《人民日报》和《华商报》进行比较,对两家媒体上所呈现出的女大学生群体的形象进行对比评析,通过比较2009年《人民日报》与《华商报》有关“女大学生”的新闻呈现,以实例对这些样本的表征进行扫描说明新闻媒体如何对“女大学生”的形象进行呈现。
  【关键词】女大学生媒体形象内容分析《人民日报》《华商报》
  
  目前,有关女性的新闻中,有一个被冠以身份的群体经常出现——女大学生(包括女研究生)。传统意义上的“天之骄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负面新闻报道不断增加,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正在发生变化。“受骗”、“性放纵”、“自杀”、“暴力”、“违法违规”等充满负面信息的词语与“女大学生”联系在一起充斥着媒体空间。通过大众媒介的这类“异化”报道,人们形成的“女大学生”刻板印象必将对“女大学生”群体产生消极作用。
  一、抽样设计及样本分析
  (一)抽样设计
  本次研究选择《人民日报》和《华商报》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一年作为时间跨度,从2009年1月到2010年1月之间随机抽样。另外,为了避免系统抽样带来的样本不能充分代表总体的危险,我们对一年之内搜集到的所有关于“女大学生”群体的新闻逐一进行分析,以提高精确性。相对来说,此次研究样本量巨大,因此我们选取“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在《人民日报》和《华商报》的电子版中分别搜索关于“女大学生”、“大学女生”、“高校女生”这三个经常用来描述大学女生群体的关键词进行新闻标题检索,得到可用作分析的报道普通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标题,《人民日报》10条,《华商报》22条。
  (二)样本数据分析
  新闻媒体中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与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泛滥不无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相当一部分媒体在“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热衷于追逐“利润最大化”,淡化了“专业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把追求快乐、追逐快感,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因此,以猎奇、刺激、煽情为价值取向的“女大学生”新闻也不在少数。
  笔者根据新闻叙事(把新闻看成一种叙事,包括叙事角度、叙事模式等)理论来分析媒体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建构策略,媒体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建构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正面形象。媒体对“女大学生”新闻报道的主题,其重心理当集中在反映女大学生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教学科研取得的成就以及女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在当前的媒体报道中,这种形象的建构不同的媒体在报道时有着较大的差异,比较严肃的有着强烈的舆论引导功能的党报《人民日报》在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多。例如《人民日报》报道的《女大学生当起农村“孩子王”——选择贫困乡村支教》、《可敬天下女儿心,三位女大学生的故事》、《女大学生网上开店财富如滚雪球流动资金达300万》等等。
  从表1可以看出,仅仅从量上《华商报》和《人民日报》有着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基于两报不同的风格定位,《人民日报》是全国性的党报,它发挥其舆论引导功能积极传播女大学生的正面形象,比重占到了38.46%。而《华商报》是地方性都市报,由于其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报道时数量上明显少于党报。在所抽取的22份样本中,涉及女大学生新闻报道中,正面新闻也只有1条——《残疾女硕士李勃玲希望能从这个农家小院走上工作岗位》,仅占所有涉及女大学生新闻报道的4.5%。
  2、中性形象。中性形象则是指叙事中的女大学生形象既非受难者又非正面行为者或负面行为者,具体表现在新闻里就是只涉及女大学生,但却没有明确的关于女大学生好与坏的叙事。比如《人民日报》的《完善法律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女大学生能否承担村主任之重》、《百名女大学生“村官”进城“回炉”》等。这类型的报道只是单纯的把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报道他们的一些事情或者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
  根据表2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此类的报道尽占到所抽样的样本总数的7.62%,《华商报》此类报道也只有18.18%,对这类形象的建构根本不足以构成主流形象。
  3、负面形象。负面形象就是新闻中突出报道女大学生的堕落、放纵、违规违法等方面。不可否认,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女大学生群体也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同类型的媒体在此类主题的报道上偏重甚至集中于负面新闻上,这显然会对女大学生的形象产生误导。此种现象在都市报中尤为严重,例如选为样本的《华商报》在这类主题的报道中竟然占到了41.91%(见表3)。
  当人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不是女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健康成长的身影,而是大量的暴力、死亡、犯罪、伤害、两性时,原本单纯、好学、积极向上的女大学生群体被建构成了危机、堕落、混乱的群体,长此以往,势必在受众心中造成扭曲的女大学生形象,这种迷失重心的“女大学生”新闻与促进女大学生们的健康发展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例如《大二女生宿舍产子并将婴儿弃在楼下》、《“造假”受处分女硕士状告北京市教委——北大该女生称,导师性骚扰不成举报她造假》、《西安情侣大学生抢劫万元后外出旅游》等报道,内容都以两性为主要卖点,想方设法与情感沾上关系,将低俗的文化元素当作时尚标签加以炒作,追求“眼球效应”。现实中的女大学生当然存在负面行为,但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上进、纯洁、善良的,然而样本中所表明的情况是:负面行为者的所占比例(38.46%和41.91%)远远高于正面行为者(38.46%和4.5%),因此负面行为者成了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
  4、受难者形象。许多“女性新闻”中的女主角以被污辱、被损害、被欺骗甚至被杀害的角色出现,女性成为不能接受教育、不被公平对待、值得同情的弱势形象或成为遭受暴力、饱受虐待、值得窥视的关注对象,女大学生自然也成为其中难逃的一员。受难女大学生在获得社会公众同情和关怀的同时,亦传播和强化了“女性易受伤害”的弱者形象。
  如表4所示:在此类报道中《人民日报》和《华商报》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比如《家教途中女大学生遭抢》、《以工作为饵诱骗女大学生》、《中国女硕士大马被拘8天》等等。当然,在对此类弱势女大学生形象的建构中,有时也会出现“施助者”的形象,但这类角色通常由男性扮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众传媒在建构女大学生形象时是带有刻板成见的,这些女性总是以一种受骗、在工作中不能有平等机会、受疾病困扰的形象出现的。
  媒介更多地将女大学生建构为“负面行为者”,较为严重地扭曲了现实。从所获取的样本来看,《人民日报》虽然对女大学生的正面行为做了一些报道,但大量负面报道削弱了正面报道的效果,因此“负面行为者”成为当代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人民日报》虽然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了较多关注,表达了对女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但它们同时又报道了女大学生的情感、醉酒失控、拜金等现象。媒体对女大学生形象的这种建构,既不能正确地呈现出这一社会群体从而丧失媒介所具有的“社会雷达”功能,同时对于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生活、工作也可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结语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样本或许不足以代表我国所有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构建的角度,但是也可窥见一斑。媒体报道的女大学生形象是在不平等的观看权利下被建构的,媒介中的女大学生形象,反映的是大众媒介及男性眼中的女大学生形象;当女大学生被作为“他者”凝视的时候,女大学生成为男性眼中“女性美”的奴隶,其结果是身体及生活被放大供人观赏。
  事实上,每一个女大学生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划分为各种要素,而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能够将每一个主体纳入不同的符号系统,表达多重意义。例如,名校学子、农村女孩、青年知识分子、消费人群等等,这些命名都可以意指同一位女大学生。社会责任理论告诉我们,媒介有义务塑造社会群体的正面形象、有义务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生活。媒体如何平衡女大学生群体的报道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媒介作为社会整合的纽带,加强社会各群体的交流、理解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8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③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99
  ④卜卫:《媒介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⑤《你认为谁在妖魔化女大学生》[OL].2007-10-15,http://www.163.com.
  ⑥戴婷婷:《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J].郑州大学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不怕通报,就怕见报”,是人们对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和影响力的生动描述。  这是因为,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之一。而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对社会权力和公共事务中的偏差现象和行为,进行报道和评论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它是公众意见的媒体表达,是现代传播条件下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神圣职责。  作为安徽农村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安徽日报农村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交规“闯黄灯”话题的新浪微博实证研究,探讨网络平台中的大众媒体、网民、政府三者在信源内容上的关联性,并借此思考微时代下的立法执法民主化。研究表明,政府是影响力最大的信息生产者;大众媒体的网络角色与社会角色变化不大,但更倾向个人化的表达方式;网民在网络平台中的角色更接近信息传播者而不是信息生产者。  【关键词】法规 网络舆情 微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
【摘要】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都是国内炙手可热的地方电视频道,卫星台中的佼佼者。在过去的2年里,这两个频道的竞争尤为激烈。然而,细细观察之下,笔者发现在实力竞争之外,两大卫视都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到了寻求“差异”之上,力求以差异化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关键词】差异化 节目 编排    在经济学中,产品“差异化”是指在众多产品中,让消费者觉察到的某一种产品和其它产品的真实或潜在的细微差别。好的“差异化
【摘 要】1993年《东方时空》成为我国第一档早间新闻节目,继此,早间新闻节目开始涌现。如中央一套的《朝闻天下》、广东卫视的《广东早晨》、辽宁都市频道的《新闻早早报》、河南卫视的《河南新闻联播》以及贵州卫视的《贵州新闻联播》等。其中,辽宁卫视的《第一时间》开播至今已经十三年之久,可以说,从创办节目到节目成熟,《第一时间》已经在新闻选题上形成一定特色。  【关键词】早间新闻 选题特色 《第一时间》 
【摘 要】创业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我国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创业教育理解的各种误区,同时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西部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要略落后于东部地区各高校的开展情况,同时对文科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本文以西部高校文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效果为视角,通过对创业教育基本概念的进一步深入挖掘,结合文科生的特质对西部高校特别是文科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提出改
【摘要】新闻细节描写可以优化报道结构,也可以使新闻语言更为丰满。但是记者在进行细节描写时,一定要考虑周全,切忌因为疏忽大意或是知识面的狭隘而导致细节描写不当,使得新闻报道得不偿失。本文通过一些细节失当的案例,阐述细节描写适度的原则,以期给业界一点参考。  【关键词】新闻细节 细节描写 适度    2010年春,合肥惊现“割喉案”,相继有年轻女性遭遇歹徒割喉。连续发生的割喉案,使得省城人心惶惶。不过
村级党组织书记是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村级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加强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山南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将强化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山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建立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为加快建设“开放、富裕、和谐、幸福”新山南提供了强劲的组织动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近年来,山南镇党委政府按照“
“啊啊啊……!”电视广告里正在播放一位声乐家的演出,突然他那高亢的嗓音将他周围的玻璃都震碎了。  不用惊奇,其实这只是用广告手法做出来的夸张效果。到目前为止,虽然有数万名出色的歌手,但是还没有人能够用歌声震破玻璃的。  那么,有没有什么声音能够震碎玻璃呢?  世界上每个物体都有各自的声音。用手来回触摸装有水的杯子的杯壁,杯壁会发出“嘶”的声音。如果不停地来回摩擦杯壁,杯子里的水就会被震动得不住地晃
【摘要】本文拟以安徽省霍邱县粉坊村为个案,通过分析该村所能接收到的电视新闻节目的类型和内容构成,及当地居民对这些电视新闻节目的评价来看该村的电视新闻传播现状,以期对中国农村电视新闻传播的总体状况作管窥。  【关键词】电视新闻 节目内容 节目期待    安徽省霍邱县粉坊村位于该省西部、豫皖交界处。由于交通闭塞、资源匮乏,该村经济相对落后,有线电视的普及率为零。该村现有人口1700多人,共400多户,
【摘要】对危机公关事件的处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在微博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与广泛,这就要求企业面对危机事件时要建立迅速的反应机制,主动承担责任,并用积极的态度与外界沟通,如此才能在危机事件中掌握主动权,减少企业的损失。  【关键词】微博;危机公关;“冰箱门”事件  一、西门子“冰箱门”事件  2011年9月27日,牛博网创始人及老罗英语培训创始人罗永浩在其微博上称自家使用了三年的西门子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