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执政为民,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自己的执政行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把执政为民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执政为民思想必然有共同的丰富内涵、共同的理论指导和共同的理论品质。
【关键词】执政为民 理论品质 三代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把“执政为民”作为执政党的第一要务。执政为民,对党而言,执政是手段、是方法,为民是目的、是归宿;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职位是责任、是权力,服务是义务、是担当。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求我们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对人民负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可见,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倡导“执政为民”的思想,其思想都必然具有如下共同点:
三代领导人执政为民思想的共同丰富内涵
首先,“执政为民”中的“民”是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执政为民中的“民”就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具体的人,是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主要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也正如经典作家所说,“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既不是黑格尔的‘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也不是费尔巴哈的‘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历史活动的人,因此,人是社会发展的起点,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表现为人的发展史:历史于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上述关于现实中具体的“人”的论述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提出的“执政为民”中的“民”是一致的。
其次,执政为民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人要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的现实要求。党的88年发展历史也已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保证党的健康发展。
最后,执政为民就是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不同的阶层、集团所组成;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当然也总是由各个不同的阶层和集团的具体利益所构成的。我们党的各项工作都应该体现并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对各个阶层、集团的利益都要加以考虑和照顾。要顾及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更要首先考虑整体利益;要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更首先要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代领导人执政为民思想的共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诞生升起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一轮红日,15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闪耀着万道光芒,它是我党三代领导人执政为民思想共同的理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就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不但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且还对“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命题作了新的解释,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思想表述中国化。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实事求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③他的这种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正确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④我国三代中央领导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新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并且这个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把握。毛泽东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⑤“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⑥这是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的正确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邓小平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从1975年起就重视研究、探索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刻地论述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⑦把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与革命置于同等的地位。这就明确地肯定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从一般的唯物史观发展到改革的唯物史观,这是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江泽民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部分,仍然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⑧这些论述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涵,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代领导人执政为民思想的共同理论品质
人的需求及其满足是历史的起因和归宿,而人民的需求及其满足则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⑨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周期率。这条新路,建设民主。只有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⑩邓小平则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江泽民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使党的方针政策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文明和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就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足作为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群众要求和工作实际。
当然,离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来抽象谈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如同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生产关系一样。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当他们还处在反封建的革命时期,一般都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由于他们革命的根本目不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是为了本阶级或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他们不仅不能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而成为阻碍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则不同,在任何时候,它都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在中共八大上,他指出,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在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制定和执行具体方针政策时,要始终不渝地体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意志与利益。”(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8~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8~22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2、217~218页。
④⑧《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4、273~274、280页。
⑤⑥《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651、65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⑩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719~720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0页。
“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04~806页。
【关键词】执政为民 理论品质 三代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把“执政为民”作为执政党的第一要务。执政为民,对党而言,执政是手段、是方法,为民是目的、是归宿;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职位是责任、是权力,服务是义务、是担当。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求我们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对人民负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可见,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倡导“执政为民”的思想,其思想都必然具有如下共同点:
三代领导人执政为民思想的共同丰富内涵
首先,“执政为民”中的“民”是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执政为民中的“民”就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具体的人,是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主要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也正如经典作家所说,“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既不是黑格尔的‘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也不是费尔巴哈的‘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历史活动的人,因此,人是社会发展的起点,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表现为人的发展史:历史于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上述关于现实中具体的“人”的论述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提出的“执政为民”中的“民”是一致的。
其次,执政为民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人要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的现实要求。党的88年发展历史也已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保证党的健康发展。
最后,执政为民就是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不同的阶层、集团所组成;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当然也总是由各个不同的阶层和集团的具体利益所构成的。我们党的各项工作都应该体现并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对各个阶层、集团的利益都要加以考虑和照顾。要顾及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更要首先考虑整体利益;要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更首先要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代领导人执政为民思想的共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诞生升起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一轮红日,15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闪耀着万道光芒,它是我党三代领导人执政为民思想共同的理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就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不但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且还对“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命题作了新的解释,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思想表述中国化。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实事求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③他的这种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正确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④我国三代中央领导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新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并且这个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把握。毛泽东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⑤“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⑥这是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的正确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邓小平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从1975年起就重视研究、探索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刻地论述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⑦把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与革命置于同等的地位。这就明确地肯定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从一般的唯物史观发展到改革的唯物史观,这是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江泽民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部分,仍然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⑧这些论述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涵,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代领导人执政为民思想的共同理论品质
人的需求及其满足是历史的起因和归宿,而人民的需求及其满足则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⑨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周期率。这条新路,建设民主。只有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⑩邓小平则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江泽民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使党的方针政策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文明和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就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足作为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群众要求和工作实际。
当然,离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来抽象谈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如同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生产关系一样。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当他们还处在反封建的革命时期,一般都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由于他们革命的根本目不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是为了本阶级或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他们不仅不能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而成为阻碍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则不同,在任何时候,它都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在中共八大上,他指出,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在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制定和执行具体方针政策时,要始终不渝地体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意志与利益。”(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8~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8~22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2、217~218页。
④⑧《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4、273~274、280页。
⑤⑥《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651、65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⑩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719~720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0页。
“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04~8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