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1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8-0046-02
【摘 要】目的 观察通过指导临产后诊断为枕后位和枕横位孕妇改变卧位矫正胎方位,减少头位难产的效果。 方法 选择同期先兆临产后诊断为枕后位和枕横位病例96例,随机分组。46例为指导改变体位组,根据胎头位置指导孕妇取同侧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宫缩力使胎头转为枕前位的卧位;传统组未开展体位指导,按常规处理。 结果 指导改变体位组与传统组比较,产程时间短(P<0.01),手术率低(P<0.01),产时合并症少(P<0.05),转为枕前位率高。结论 改变卧位是缩短产程,减少产时并发症,提高顺产率的有效方法;是一种人为无创伤性﹑安全﹑易行﹑有效的干预方法;减轻产妇痛苦及经济负担。
【关键词】枕后位和枕横位;早期;改变体位;产程效果
胎位异常是造成难产的常见因素之一,头位难产常易被忽略,通常在分娩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才被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持续性枕后位,文献报告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及手术率各不相同[1],如不积极处理,手术率高,对母婴危害极大。为提高自然分娩质量。对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经诊断为枕后位和枕横位临产或先兆临产的初产妇开展改变卧位指导,观察改变卧位与产程﹑并发症和分娩方式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初产妇,自然临产或先兆临产孕妇,孕周37~41周,年龄22~33岁。无严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骨盆内外测量各经线均在正常范围内,新生儿体重评估2500~4000g。临产后经腹部四步触诊检查初步筛查为枕后位和枕横位,并经腹部B超提示枕后位或枕横位,或在产程中经阴道检查发现为枕后位或枕横位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二组,改变体位组46例,传统组5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胎次﹑胎儿双顶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其中观察过程中改变体位组2例不遵守改变体位自动归为传统组。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 向孕妇解释自然分娩过程,改娈体位缩短产程原理,随时告诉孕妇产程进展情况,减轻恐惧心理,鼓励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品,每2~4h督促孕妇排尿1次,防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和胎头下降。
1.2.2 特殊体位改变的方法 对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者在潜伏期或先兆临产开始时,指导改变体位组的孕妇取胎背同侧侧俯卧位,前胸尽量贴近床铺,角度小于60度,例如枕左后位或枕左横位,则指导取左侧侧俯卧位;若为枕右后位或枕右横位,则指导取右侧侧俯卧位,侧俯卧位时产妇微躬腰部﹑含胸屈膝。改变体位组与传统组孕妇宫口开6~7cm时,如阴查仍为枕后位或枕横位者,排除头盆不称后均配合以行徒手旋转胎头方法,旋转胎头。旋转胎头后改变体位组继续之前体位。而传统组产程中未行体位要求。
1.2.3 观察内容 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转为枕前位率。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改变体位组各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传统组,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最终转为枕前位比较 改变体位组手术时发现胎儿宫内宫窘手术1例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前位率93.48%。传统组手术时发现胎儿宫内宫窘手术3例中,2例为持续性枕后位,1例为枕前位,枕前位率72%。改变体位组枕前位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2.4 两组产时并发症比较 改变体位组产时并发症低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3.1 枕后位和枕横位改变体位的重要性 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是造成头位难产的首要原因,手术率高,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大[2]。枕横位和枕后位胎头衔接晚及俯屈不良,胎头先露部不能紧贴子宫下段及子宫内口,常导致协调性宫缩乏力及宫口扩张缓慢,致使产程潜伏早期延长,反过来产程长孕妇疲劳﹑宫缩乏力不利于胎头俯屈及内旋转,甚至发展为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决定分娩三因素产力﹑产道﹑胎儿中,在排除头盆不称因素后,产力及胎儿是可变因素。提供良好产力﹑纠正异常胎儿姿势,可协助胎头内旋转。在临产初期发现枕横位和枕后位,利用胎儿重心与重力的原理,让孕妇取同侧侧俯卧位。早期胎头下降先露多数在坐骨棘上,未固定于骨盆,利于内旋转。生存在羊水中胎儿是可以活动的,胎儿的重力在其近背侧处,枕横位和枕后位同侧侧俯卧位胎儿在重力和羊水浮力的共同作用下则可以绕本身长轴产生90~135度旋转运动;当胎儿背部移近孕妇的侧后方,孕妇仰卧或平卧胎儿就因重力作用而下沉,使胎儿椎纵轴位置固定,胎儿也随之以枕后位入盆。若如胎儿为枕右后位时取左侧卧位不利于转为枕前位,活跃晚期胎头嵌入骨盆不容易旋转。
3.2 枕后位和枕横位早期改变体位促进产程进展 凌氏[3]指出,潜伏期延长往往是难产的最早信号,临床往往由于忽视对潜伏期的严密观察,常常把原发性宫缩乏力误认为假临产而盲目等待,以致潜伏期延长。枕横位和枕后位时往往致宫缩乏力﹑潜伏期延长。早期同侧俯卧位减轻增大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力,使盆腔﹑子宫血供丰富,因此子宫有较好的收缩力,良好的产力是胎头内旋转纠正胎方位的关键。其二,同侧侧俯卧位,胎儿背部向孕妇腹前方的方向移动,随着间歇宫缩,胎头下降﹑伴随着胎背部内旋转致枕前位,枕前位宫缩力加强,加速产程进展。
3.3 枕后位和枕横位早期改变体位降低并发症 改变体位及时纠正异常胎位,缩短产程,避免了产妇因体力消耗过多而引起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侧俯卧位减轻增大子宫对腹主动脉,胎盆循环良好﹑产程缩短,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程缩短,减少胎头在盆底受压时间,降低并发症。枕后位和枕横位早期改变体位是早期安全﹑有效﹑易行﹑无创性的干预方法,减轻产妇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更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娅莉,周重宛.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处理之探讨[J].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1994,(10):215– 216.
[2] 凌萝达,顾美礼.难产[M].第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88.
[3] 凌萝达.头位难产[M].第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204-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8-0046-02
【摘 要】目的 观察通过指导临产后诊断为枕后位和枕横位孕妇改变卧位矫正胎方位,减少头位难产的效果。 方法 选择同期先兆临产后诊断为枕后位和枕横位病例96例,随机分组。46例为指导改变体位组,根据胎头位置指导孕妇取同侧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宫缩力使胎头转为枕前位的卧位;传统组未开展体位指导,按常规处理。 结果 指导改变体位组与传统组比较,产程时间短(P<0.01),手术率低(P<0.01),产时合并症少(P<0.05),转为枕前位率高。结论 改变卧位是缩短产程,减少产时并发症,提高顺产率的有效方法;是一种人为无创伤性﹑安全﹑易行﹑有效的干预方法;减轻产妇痛苦及经济负担。
【关键词】枕后位和枕横位;早期;改变体位;产程效果
胎位异常是造成难产的常见因素之一,头位难产常易被忽略,通常在分娩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才被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持续性枕后位,文献报告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及手术率各不相同[1],如不积极处理,手术率高,对母婴危害极大。为提高自然分娩质量。对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经诊断为枕后位和枕横位临产或先兆临产的初产妇开展改变卧位指导,观察改变卧位与产程﹑并发症和分娩方式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初产妇,自然临产或先兆临产孕妇,孕周37~41周,年龄22~33岁。无严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骨盆内外测量各经线均在正常范围内,新生儿体重评估2500~4000g。临产后经腹部四步触诊检查初步筛查为枕后位和枕横位,并经腹部B超提示枕后位或枕横位,或在产程中经阴道检查发现为枕后位或枕横位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二组,改变体位组46例,传统组5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胎次﹑胎儿双顶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其中观察过程中改变体位组2例不遵守改变体位自动归为传统组。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 向孕妇解释自然分娩过程,改娈体位缩短产程原理,随时告诉孕妇产程进展情况,减轻恐惧心理,鼓励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品,每2~4h督促孕妇排尿1次,防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和胎头下降。
1.2.2 特殊体位改变的方法 对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者在潜伏期或先兆临产开始时,指导改变体位组的孕妇取胎背同侧侧俯卧位,前胸尽量贴近床铺,角度小于60度,例如枕左后位或枕左横位,则指导取左侧侧俯卧位;若为枕右后位或枕右横位,则指导取右侧侧俯卧位,侧俯卧位时产妇微躬腰部﹑含胸屈膝。改变体位组与传统组孕妇宫口开6~7cm时,如阴查仍为枕后位或枕横位者,排除头盆不称后均配合以行徒手旋转胎头方法,旋转胎头。旋转胎头后改变体位组继续之前体位。而传统组产程中未行体位要求。
1.2.3 观察内容 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转为枕前位率。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改变体位组各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传统组,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最终转为枕前位比较 改变体位组手术时发现胎儿宫内宫窘手术1例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前位率93.48%。传统组手术时发现胎儿宫内宫窘手术3例中,2例为持续性枕后位,1例为枕前位,枕前位率72%。改变体位组枕前位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2.4 两组产时并发症比较 改变体位组产时并发症低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3.1 枕后位和枕横位改变体位的重要性 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是造成头位难产的首要原因,手术率高,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大[2]。枕横位和枕后位胎头衔接晚及俯屈不良,胎头先露部不能紧贴子宫下段及子宫内口,常导致协调性宫缩乏力及宫口扩张缓慢,致使产程潜伏早期延长,反过来产程长孕妇疲劳﹑宫缩乏力不利于胎头俯屈及内旋转,甚至发展为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决定分娩三因素产力﹑产道﹑胎儿中,在排除头盆不称因素后,产力及胎儿是可变因素。提供良好产力﹑纠正异常胎儿姿势,可协助胎头内旋转。在临产初期发现枕横位和枕后位,利用胎儿重心与重力的原理,让孕妇取同侧侧俯卧位。早期胎头下降先露多数在坐骨棘上,未固定于骨盆,利于内旋转。生存在羊水中胎儿是可以活动的,胎儿的重力在其近背侧处,枕横位和枕后位同侧侧俯卧位胎儿在重力和羊水浮力的共同作用下则可以绕本身长轴产生90~135度旋转运动;当胎儿背部移近孕妇的侧后方,孕妇仰卧或平卧胎儿就因重力作用而下沉,使胎儿椎纵轴位置固定,胎儿也随之以枕后位入盆。若如胎儿为枕右后位时取左侧卧位不利于转为枕前位,活跃晚期胎头嵌入骨盆不容易旋转。
3.2 枕后位和枕横位早期改变体位促进产程进展 凌氏[3]指出,潜伏期延长往往是难产的最早信号,临床往往由于忽视对潜伏期的严密观察,常常把原发性宫缩乏力误认为假临产而盲目等待,以致潜伏期延长。枕横位和枕后位时往往致宫缩乏力﹑潜伏期延长。早期同侧俯卧位减轻增大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力,使盆腔﹑子宫血供丰富,因此子宫有较好的收缩力,良好的产力是胎头内旋转纠正胎方位的关键。其二,同侧侧俯卧位,胎儿背部向孕妇腹前方的方向移动,随着间歇宫缩,胎头下降﹑伴随着胎背部内旋转致枕前位,枕前位宫缩力加强,加速产程进展。
3.3 枕后位和枕横位早期改变体位降低并发症 改变体位及时纠正异常胎位,缩短产程,避免了产妇因体力消耗过多而引起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侧俯卧位减轻增大子宫对腹主动脉,胎盆循环良好﹑产程缩短,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程缩短,减少胎头在盆底受压时间,降低并发症。枕后位和枕横位早期改变体位是早期安全﹑有效﹑易行﹑无创性的干预方法,减轻产妇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更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娅莉,周重宛.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处理之探讨[J].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1994,(10):215– 216.
[2] 凌萝达,顾美礼.难产[M].第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88.
[3] 凌萝达.头位难产[M].第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