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管理与宣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mnbmnbmnbm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青藏高原因其丰富的地理景观多样性和多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了众多生态旅游模式。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青藏高原生态旅游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问题主要包括: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市场对接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给出,通过生态学、管理学等知识进行对策提出,如开展众筹等多元化融资、宣传方式;采用中国环境保护新雁行模式等。解决青藏高原生态旅游问题现状提出具体可习惯的方案,在青藏高原生态旅游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宣传;对策
  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为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生态旅游能否改变传统旅游业对青藏地区的冲击和破坏,依赖着多方面的制度设计和观念推行。在如今新媒体占据主导作用的时代,青藏高原的经济产业宣发模式也应当随之有一定的改变,故本文针对青藏生态旅游方面在市场宣传对接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共同企盼着青藏高原这片净土之地,在旅游业的发展背景下,既能走出深闺,也能风华不减。
  1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背景介绍
  青藏高原是最年轻的高原,具有丰富的地理和景观多样性,是世界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种质资源基因库。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各民族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文化等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青藏高原虽然是我国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同时生态系统也极其脆弱,旅游业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根据智研咨询整理的数据可知2019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数量达到4012.15万人次,较2018年增加了643.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10%。随着旅游业井喷式得发展,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法忽视的问题,如区域性污染、开发利用不科学、没有统一的统筹规划、生态系统失调等问题,所以发展生态旅游业是青藏高原通过旅游带动经济的必由之路。但当前青藏高原存在管理规划和市场对接等问题。故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
  2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问题分析
  2.1 生态旅游管理与规划方面存在问题
  基本服务水平、旅游路线规划不完善。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环境较为复杂,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而在当下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中没有较为完善的基本服务水平如日常饮食、居住等,这些人类活动会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并且在对多家旅行社的关于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路线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旅游路线并不完善,在没有达到旅客的预期效果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并且在生态旅游领域内的其他学者也做出过相关研究,如孙飞达等人在对若尔盖草原进行研究时認为,在草原核心区域花湖附近的草原栈道较短,游客与马匹易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马多尚等认为生态旅游建设的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特征,生态旅游受季节性波动影响大。孙飞达等人在对若尔盖草原研究中认为,旅游集中在7、8月,存在淡旺季明显的特点;而刘燕平等认为7-8月为最适旅游时期,旅游季节过于集中;马多尚等认为,冬夏两季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8月游客是11月游客的47.45倍。所以,生态旅游受季节性影响大,减缓季节波动性是青藏生态旅游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基本服务水平、旅游路线规划不完善的情况。
  2.2 生态旅游在市场对接方面存在短板
  在对于青藏生态旅游宣传、营销等方面进行研究中,我们发现市场上对于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营销力度并不大,在央视等各大电视台的投放广告中我们很难发现青藏生态旅游的身影。并且对于青藏旅游的宣传中仍然是宣传民族情怀,传统风景图等旅游界的“老套路”,并未发挥出生态旅游中“生态”二字的力度。 在目前的新媒体潮流中,青藏高原的媒体宣传已经呈现落后趋势,并未随时代的发展而推出一系列应对的策略或方案。对于青藏高原的宣传,仍然止步于“情怀的渲染”,却没有脚踏实地的根据当地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文化、野生动植物生态进行市场的开拓和宣传。
  青藏高原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持,并且在当下气候变化严重的大背景下为本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更是雪上加霜。95%的中国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在青藏高原生态旅游无论是生态自然的保护还是生态旅游的产品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的缺乏是最大问题。
  3 问题对策
  3.1 基于“生态保护”打造“生态旅游”
  3.1.1 坚持少数开发,多数保护的原则
  我们认为在解决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时,要以坚持少数开发,多数保护为原则。由于在青藏高原一部分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的区域(如可可西里等)需要划定进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绝对禁止开发。而着重开发当地人民群众聚集、研究价值相比于上述区域并不高,且有较高的生态旅游价值的地方。在这种区域内需要协调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努力传播与弘扬当地的文化精神特色,通过打造青藏特色生态旅游让外界的人了解第三极所孕育的文化。
  3.1.2 采用中国地区间环境保护的新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是一种关于产业结构在国际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国家间传递的学说。其主旨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产品发展本国的产业,因此在贸易圈中势必存在不同发展层次产业结构的国家,这同时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的一个动力。
  中国地区间环境保护的新雁行模式是通过将原雁行模式地区范围缩小为中国,按中国地区间划分,由中国环境保护成果较好的东南沿海地区为第一梯队,环境保护较差的地区如中部地区、青藏地区等欠发达的地区作为第二、三梯队。将第一梯队的技术带给第二、三梯队,从而实现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障。   3.2 通过多元化方式对接市场
  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一整年旅游市场受到巨大冲击,旅游市场得到大量的积压,人们对于旅游的渴望的到积压,并且所有人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化的宣传应该是以保护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维持自然本身的稳定性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的绿色宣传,是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道路。所以应当借此机会宣传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在宣传中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定义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营造良好舆论口碑。
  3.2.1 新媒体时代的“第三极”
  2020年末,理塘少年丁真在网络中爆火,他的热度为他的家乡理塘完成了一次“旅游宣传的曝光”。2020年最后3个月旅游淡季的数据,理塘共接待游客23.93万人次。在“丁真效应”下,整个甘孜州,第四季度共接待游客1037.91万人次,同比增长55.24%。丁真的爆火是带有运气的成分,想要模仿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其内在运营的部分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对于青藏高原的新媒体营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文创产品、视频推广、旅游大使。由于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在投资方面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所以我们建议通过当下热门手机APP的平台,进行生态旅游建设资金众筹的方式,通过让广大网民对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建设进行众筹,根据不同的众筹额度给予青藏高原特有的生态旅游产品,如制作青藏高原各种野生动物的明信片、书签、贺卡、衬衫等文创产品;牦牛肉、青稞面等特色食物;推出一系列以青藏高原的山脉和 河流为纹路的陶瓷玉器、茶具、文房四宝等。从而在对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宣传的同时,得到广泛的融资机会。
  在这个短视频风靡网络的时代,视频号的运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短短一两分钟的视频便可以让远在其他城市的人们领略到青藏高原秀丽地理和人文风光。短视频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宣传,更是藏区自然生态文化的传播,它向人们展示了青藏高原那些不为人知的奥秘和当地人那独特的生活方式。同时可以利用投放公益广告、拍摄纪录片或与综艺节目合作进行宣传,找到与别的地区的差异之处,如巴松措神湖是西藏神湖中唯一一个由原始森林包围着的,或它湖底白色带子的传说,突出亮点进行宣传。
  最后,旅游大使的身份相当于“青藏高原的 品牌代言人”,负责传播藏区的文化习俗,在网络上进行直播售卖青藏高原的农产品和野生药材,旅游大使可以与明星或者网红大 V 合作,增加直播带货的人气和热度。在当地旅游局和直播平台的帮助和扶持下,用所得盈利去刺激内部生产力和生态产品,从而形成内部和外部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模式。这样不仅达到资金的筹集也同样为青藏生态旅游的宣传做出贡献。
  3.2.2 开展与环境教育相关的青藏高原云活动,规避季节性波动
  建议由青藏地区的旅游局、教育局以及NGO机构联合发起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教育的云活动。针对青年群体,可以通过与学术机构联合发起关于青藏高原的云调研活动;针对其他人群可以与旅游机构联合,开展云旅游活动,在云旅游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科普的形式进行,通过采访当地人民群众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而通过这些云活动,可以大大规避由于季节性波动对青藏高原生態旅游造成的冲击,而且可以进一步解决融资与市场宣传问题。
  参考文献
  [1]孙飞达,朱灿,陈文业,等.青藏高原地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SWOT分析——以若尔盖草原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258):53-59.
  [2]马多尚,卿雪华.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98):32-39+52.
  [3]刘燕平,邓艾,宁银丽,等.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业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发展,2008,(210):123-124.
其他文献
摘 要:西藏和平解放已经经历70载,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成为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的各民族共同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西藏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也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因此应该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共同参与与综合发力相结合、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等一般原则的指导下铸牢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西藏
期刊
摘 要: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分子,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后备力量。创新发展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成为高校党建建设工作的关键要点之一。本文从创新性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切入点,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智造院奋进营为例,结合奋进营学生的特点,探索创建1+2+3+N的培养教育管理模型,在理想信念、工匠精神、社会实践等方面对成员进行教育培训,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高素质的合格党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对某高校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江西爱心天使”进行深入剖析,探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与运行机制建设,立足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素质与工作效率,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探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信息技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辅助手段,传统教学模式课堂越来越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以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工具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为背景的混合教学模式逐步发展壮大。本文以“导数的概念”为例,适当地设计并运用线上教学资源构建翻转课堂,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导数的概念;翻转课堂  
期刊
摘 要: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依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将在线学习和线下传统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力求实现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教学的一体化。金融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逻辑关系复杂,知识更新快的课程,基于SPOC混合式的深度教学模式更能实现多层次教学目标,使人才培养重点向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应用型方向发展。  关键词:SPOC;深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安徽省60个县域为研究样本,在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安徽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缓解安徽省城乡收入差距,但结合不同经济指标,作用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加强财政支持与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水平与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提升农村地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当地的资源也日益趋紧。珠三角中小企业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供给端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并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以东莞市为珠三角城市代表,调研企业用地的现状及需求,就此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助力珠三角优秀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珠三角;中小企业;土地资源趋紧  1 中小企业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1 珠三角及东莞土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实施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职业学校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本文基于《广告创意设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通过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信息化改造与实践,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为其它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荐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
期刊
摘 要:“十四五”规划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即当我们面临全球化挑战演化成全球危机的严峻形势,需要以乡村振兴作为应对外部挑战的“压舱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由此在“三新”的指导思想之下,不再沿着原有的产业资本扩张路径,而出现新的调整方向——“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粤北山区”既是地理概念又是发展概念,包含清远、云浮、肇庆、韶关、河源五市,其发展战略
期刊
摘 要:Photoshop课程是一门属于职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实操能力和自主创作能力。而传统职业学校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偏离实际的教学目标,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本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学习、课后练习以及校内外的竞赛活动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一个集“课堂—训练—竞赛”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操能力。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