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言在彼而意在此”是寓言的显著特点,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寓言原来是指有所寄托的话,它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唐人陆德明释曰:“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后来,这种有寄托的话,发展成一种文学作品样式,名字仍然叫寓言。《汉语大辞典》就认定: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作品多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表达一定的讽喻意义,说明某种道理。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结构一般较简单。”
寓言类文章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数量不少,而且种类也很多。不同学段、不同版本几乎都有古今中外的寓言类的作品被选作课文。所以认真研究这类课文的解读与教学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先说寓言类的课文应当“教什么”的问题。从《汉语大辞典》关于寓言的定义可知,构成寓言的要素有三:一是故事;二是寓意;三是表达,也就是寓言故事是如何表明寓意的。就拿《狐假虎威》来说吧。要素之一是大家都熟知的故事;要素之二是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即寓意——假借他人的威风去吓唬别人。要素之三便是这则故事如何表明这个道理的。三者相较,要素之一、二显然是浅表层次的,认知的难度并不大,即便是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只要借助常用的工具书,理解、把握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所以,对前二者的教学,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通过自读或适度地交流讨论做到“无师自通”。唯有要素之三——这则故事是如何表明寓意的,既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说它是重点,那是因为这是语文教学最应该予以关注的内容,是语文教学理应肩负的使命。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言下之意,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从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要回答课文是如何表达寓意的,是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经验做基础才能完成。这一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智力的挑战。也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挑战,才能更加彰显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价值之所在。
谈到这则寓言的表达,至少有以下五点值得关注。
关注点之一:故事情节的安排。通过对全文的阅读你会发现,故事紧紧围绕着一个关键字——“假”(即通常所谓的“文眼”),重点安排了两个细节。一个细节是狐狸被老虎捉住以后,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的那一段话:“你敢吃我?”“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另一个细节是老虎被狐狸用“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的大话、假话“蒙住”以后,对老虎说的第二段话:“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如果说在第一个细节中的狐狸是“假”老天爷的威风来吓唬老虎的话,那么,在第二个细节中,狐狸则是“假”老虎的威风来吓唬百兽。一前一后的两个“假”,头一个被“假”的对象是“老天爷”,后一个被“假”的对象是“老虎”,不同性质的被“假”对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寓意中所说的“他人”。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情节是表达中心的手段,在记叙文中作用显著,在寓言中同样重要。
关注点之二:课文的叙述顺序。上文已经说过,课文可以分成前后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狐狸的“假”用的是“大话”“空话”;而后一个层次狐狸则是用“主动出击”的办法——要求“带”老虎到森林中走一趟,实地考察一下我狐狸的威风。如果说前面的举动还是被动的,那后面的举动便是“主动”的了。如此的一虚一实,把老虎一步步引入已经设定的圈套,让老虎从开始的“一愣”,到后来“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再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以上这种意义层面上的层进式的、极富变化的心理描写,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收到古人所说的“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的表达效果。
关注点之三:课文的语言。就这则寓言的语言看,最为精彩的恐怕要数课文中的对话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活动描写了。尤其是对话描写,更是精彩之中的精彩。别的不多说,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关狐狸与老虎的第一次对话的相关描写吧!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这段对话的精彩主要有三。第一是它将提示语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请看文中的第一处提示语:“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课文之所以将这段话的提示语置于话语前,除了能更加清晰、准确地交代狐狸与老虎讲话时的神态、语调外,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狐狸急于先发制人的心理状态。再看将提示语置于话语之后的第二处提示语:“‘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此时的老虎,因为对狐狸所说的“你敢吃我”大惑不解,所以,这里的“为什么不敢”几乎是冲口而出的心里话。课文将提示语后置,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样做能把这两句话接紧,形象地反映老虎当时急切心情。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只有话语,而没有出现提示语的语句——“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提示语,但谁也不会把说话者搞错,而且省略了提示语还会使对话更加简洁明了。如此三处提示语,有的位置在话语之前,有的突施于话语之后,有的则干脆省略,形式多样,极富变化,不但使说话者的语气、神态,以及内心活动得到了充分地表达,而且大大增加了现场感,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者,这则寓言在语言上的精彩还表现在它所使用的句式上。还以上面的对话为例。短短的几句话,竟然运用了四种不同的句式:反问句(你敢吃我?)、疑问句(为什么不敢?)、陈述句(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感叹句(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显然,这几种句式的运用清楚地向我们传达了说话者所要表述的内容、目的、情态和视角。另外,这些句式的选用还从一个侧面向我们介绍了说话时的具体语境。应该说,这一则寓言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语气连贯等方面的需要而选用不同的句式的做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这则寓言在语言上的精彩还表现在它的遣词造句上。一篇文章的优劣成败,除了取决于它的思想内容外,选词造句、锤炼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文章要有好的语言,尤其是要善于运用动词,在动中描写人物和景物,才能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说到动词的运用,上例开头的“问”以及后面的“带”都是值得一说的动词。当狐狸被老虎逮住时,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这里的“问”字表明,当时的狐狸并不恐惧,也没有退缩,而是采用了以攻为守的策略,“扯着嗓子”质问老虎,狐狸以一种绝地反击的方式,把被动变成了主动。尤其是后面的那个“带”字更是给力。首先是这个“带”字给人一种方位感与图像感,让人们很快明白了狐狸与老虎走进森林时的前后位置,很快进入当时的场景之中。另外,这个“带”字还让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精彩的遣词造句就是在浩如烟海的词句库中拣最准确的词句来,用在文章的关键处,把词句的内在张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词句要准确、鲜明、生动,要力避“生冷”。要尽量的雅,尽量的清。
关注点之四:巧妙地推理。在这则寓言中,狐狸非常巧妙地借助了逻辑上的“三段论”,用假的前提推演出一个让人无可辩驳的结论,从另一个角度塑造了狐狸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狐狸的性格特点。课文中,狐狸的推理过程是这样进行的:老天爷的命令是不可违的(大前提一);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的(大前提二),所以,我是不可违的(结论)。显然,狐狸的两个前提都是“假”的,但是结论确是“真”的。由此,我们不能不承认狐狸的“聪明”(也有人说是“狡猾”),已经到了非常高明的程度。换个角度看问题,与其说是狐狸聪明,倒不如说是作者智慧,因为作者用这样一段文字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关注点之五:写作的手法。寓言的写作最常见的是拟人方法的运用,这一点在关于寓言的定义中就已经明确了。
附带说明一点,以上的解读是想给老师们提个醒,绝不能把这些东西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真正进入课堂的还需要有一个选择、转化的过程。
回到开头所说的寓言的特点上来,既然寓言拥有“言在彼而意在此”的特点,那我们的寓言教学是不是应该沿着“由彼及此”的路线前行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再往远处想,再往深处说,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目的也不全是为了眼前的寓言教学,而是要从寓言的教学中去体悟,汉民族特有的“言在彼而意在此”的表情达意的方式与规律。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中曾经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写法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运用这一表达方式的文学作品除了寓言之外,还有寓言式杂文,像中学的文言文韩愈的《马说》、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也是运用了这种写法,只不过通常我们把它称之为托物寓意罢了。另外还有运用托物言志,即象征手法写就的散文也同样是这种方法。像大家所熟悉的《白杨礼赞》、周敦颐的《爱莲说》等。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这种间接的表达感情方法情有独钟呢?这大概是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使情感的抒发更含蓄、更深沉、更形象、更具有审美特质的缘故吧。
(高林生,著名特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
寓言类文章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数量不少,而且种类也很多。不同学段、不同版本几乎都有古今中外的寓言类的作品被选作课文。所以认真研究这类课文的解读与教学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先说寓言类的课文应当“教什么”的问题。从《汉语大辞典》关于寓言的定义可知,构成寓言的要素有三:一是故事;二是寓意;三是表达,也就是寓言故事是如何表明寓意的。就拿《狐假虎威》来说吧。要素之一是大家都熟知的故事;要素之二是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即寓意——假借他人的威风去吓唬别人。要素之三便是这则故事如何表明这个道理的。三者相较,要素之一、二显然是浅表层次的,认知的难度并不大,即便是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只要借助常用的工具书,理解、把握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所以,对前二者的教学,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通过自读或适度地交流讨论做到“无师自通”。唯有要素之三——这则故事是如何表明寓意的,既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说它是重点,那是因为这是语文教学最应该予以关注的内容,是语文教学理应肩负的使命。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言下之意,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从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要回答课文是如何表达寓意的,是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经验做基础才能完成。这一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智力的挑战。也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挑战,才能更加彰显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价值之所在。
谈到这则寓言的表达,至少有以下五点值得关注。
关注点之一:故事情节的安排。通过对全文的阅读你会发现,故事紧紧围绕着一个关键字——“假”(即通常所谓的“文眼”),重点安排了两个细节。一个细节是狐狸被老虎捉住以后,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的那一段话:“你敢吃我?”“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另一个细节是老虎被狐狸用“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的大话、假话“蒙住”以后,对老虎说的第二段话:“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如果说在第一个细节中的狐狸是“假”老天爷的威风来吓唬老虎的话,那么,在第二个细节中,狐狸则是“假”老虎的威风来吓唬百兽。一前一后的两个“假”,头一个被“假”的对象是“老天爷”,后一个被“假”的对象是“老虎”,不同性质的被“假”对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寓意中所说的“他人”。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情节是表达中心的手段,在记叙文中作用显著,在寓言中同样重要。
关注点之二:课文的叙述顺序。上文已经说过,课文可以分成前后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狐狸的“假”用的是“大话”“空话”;而后一个层次狐狸则是用“主动出击”的办法——要求“带”老虎到森林中走一趟,实地考察一下我狐狸的威风。如果说前面的举动还是被动的,那后面的举动便是“主动”的了。如此的一虚一实,把老虎一步步引入已经设定的圈套,让老虎从开始的“一愣”,到后来“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再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以上这种意义层面上的层进式的、极富变化的心理描写,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收到古人所说的“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的表达效果。
关注点之三:课文的语言。就这则寓言的语言看,最为精彩的恐怕要数课文中的对话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活动描写了。尤其是对话描写,更是精彩之中的精彩。别的不多说,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关狐狸与老虎的第一次对话的相关描写吧!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这段对话的精彩主要有三。第一是它将提示语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请看文中的第一处提示语:“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课文之所以将这段话的提示语置于话语前,除了能更加清晰、准确地交代狐狸与老虎讲话时的神态、语调外,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狐狸急于先发制人的心理状态。再看将提示语置于话语之后的第二处提示语:“‘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此时的老虎,因为对狐狸所说的“你敢吃我”大惑不解,所以,这里的“为什么不敢”几乎是冲口而出的心里话。课文将提示语后置,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样做能把这两句话接紧,形象地反映老虎当时急切心情。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只有话语,而没有出现提示语的语句——“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提示语,但谁也不会把说话者搞错,而且省略了提示语还会使对话更加简洁明了。如此三处提示语,有的位置在话语之前,有的突施于话语之后,有的则干脆省略,形式多样,极富变化,不但使说话者的语气、神态,以及内心活动得到了充分地表达,而且大大增加了现场感,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者,这则寓言在语言上的精彩还表现在它所使用的句式上。还以上面的对话为例。短短的几句话,竟然运用了四种不同的句式:反问句(你敢吃我?)、疑问句(为什么不敢?)、陈述句(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感叹句(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显然,这几种句式的运用清楚地向我们传达了说话者所要表述的内容、目的、情态和视角。另外,这些句式的选用还从一个侧面向我们介绍了说话时的具体语境。应该说,这一则寓言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语气连贯等方面的需要而选用不同的句式的做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这则寓言在语言上的精彩还表现在它的遣词造句上。一篇文章的优劣成败,除了取决于它的思想内容外,选词造句、锤炼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文章要有好的语言,尤其是要善于运用动词,在动中描写人物和景物,才能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说到动词的运用,上例开头的“问”以及后面的“带”都是值得一说的动词。当狐狸被老虎逮住时,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这里的“问”字表明,当时的狐狸并不恐惧,也没有退缩,而是采用了以攻为守的策略,“扯着嗓子”质问老虎,狐狸以一种绝地反击的方式,把被动变成了主动。尤其是后面的那个“带”字更是给力。首先是这个“带”字给人一种方位感与图像感,让人们很快明白了狐狸与老虎走进森林时的前后位置,很快进入当时的场景之中。另外,这个“带”字还让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精彩的遣词造句就是在浩如烟海的词句库中拣最准确的词句来,用在文章的关键处,把词句的内在张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词句要准确、鲜明、生动,要力避“生冷”。要尽量的雅,尽量的清。
关注点之四:巧妙地推理。在这则寓言中,狐狸非常巧妙地借助了逻辑上的“三段论”,用假的前提推演出一个让人无可辩驳的结论,从另一个角度塑造了狐狸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狐狸的性格特点。课文中,狐狸的推理过程是这样进行的:老天爷的命令是不可违的(大前提一);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的(大前提二),所以,我是不可违的(结论)。显然,狐狸的两个前提都是“假”的,但是结论确是“真”的。由此,我们不能不承认狐狸的“聪明”(也有人说是“狡猾”),已经到了非常高明的程度。换个角度看问题,与其说是狐狸聪明,倒不如说是作者智慧,因为作者用这样一段文字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关注点之五:写作的手法。寓言的写作最常见的是拟人方法的运用,这一点在关于寓言的定义中就已经明确了。
附带说明一点,以上的解读是想给老师们提个醒,绝不能把这些东西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真正进入课堂的还需要有一个选择、转化的过程。
回到开头所说的寓言的特点上来,既然寓言拥有“言在彼而意在此”的特点,那我们的寓言教学是不是应该沿着“由彼及此”的路线前行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再往远处想,再往深处说,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目的也不全是为了眼前的寓言教学,而是要从寓言的教学中去体悟,汉民族特有的“言在彼而意在此”的表情达意的方式与规律。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中曾经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写法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运用这一表达方式的文学作品除了寓言之外,还有寓言式杂文,像中学的文言文韩愈的《马说》、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也是运用了这种写法,只不过通常我们把它称之为托物寓意罢了。另外还有运用托物言志,即象征手法写就的散文也同样是这种方法。像大家所熟悉的《白杨礼赞》、周敦颐的《爱莲说》等。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这种间接的表达感情方法情有独钟呢?这大概是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使情感的抒发更含蓄、更深沉、更形象、更具有审美特质的缘故吧。
(高林生,著名特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