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伏尔泰曾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哲学家,要知道世界上发生之事,就必须首先注视东方,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中国古代先贤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天地万物中发现朴素的自然规律,即物质世界无论如何变化,其本质规律是不变的。可以说用中国古代哲学眼光来审视当今世界发展依然是适用的。树木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落叶枯萎是自然规律,月的阴、晴、圆、缺也是自然规律,舞蹈艺术作为自然的产物,同样也遵循自然的规律发展变化。一个舞蹈作品是否优秀,关键取决于舞蹈创作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就是舞蹈创作思维,舞蹈的创作思维对舞蹈作品的整体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分析舞蹈创作思维,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与舞蹈创作规律的关系,鼓励舞蹈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进一步开拓舞蹈创作思维。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舞蹈创作思维;阴阳
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舞蹈创作思维
中国先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周而复始。自殷周以来,历代先哲在生活劳作中发现大自然的朴素规律,对天文、地理、人文有了系统的认识,并经后世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形成了代表东方特色的哲学思想并影响至今。《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指出了大自然的规律在于一阴一阳之中。可以说,古人对阴阳的认识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基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指出同一件事物具有两面性,同时它的两面性又相辅相成,相互统一,造就了和谐的整体。《易传·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的“四象”可以指春夏秋冬四时、东西南北四方、形事意声四体,亦可表示前后左右、阴阳刚柔、轻重缓急等,这些都是构成舞蹈创作时间、空间、力度等的基本要素。就像中国传统音乐,在《汉书·律历志》中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金木水火土”五行、“东南西北中”五方、“春夏秋冬”四时联系起来,形成了符合东方人审美,具有東方气息,区别于其他乐种的庞大音乐体系。舞蹈作为音乐姊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舞蹈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如:西施——“响屐舞”、赵飞燕——“掌上舞”、谢阿蛮——“凌波曲”、杨玉环——“霓裳羽衣舞”等。但由于历史变迁等因素,传统舞蹈逐渐失传,当代人只能在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中窥得一丝传统舞蹈的辉煌。但事物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舞蹈创作中用到的重复、对比、平衡等技法,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因此,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提升舞蹈创作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道至简——小动机创造大世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示事物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的艺术,纵观世界舞蹈发展历史,古今中外无数舞蹈作品,无论作品种类如何丰富,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舞蹈的肢体语言上。在舞蹈创作中,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由若干舞段构成,舞段由若干舞句构成,舞句由若干舞蹈动作构成,而舞蹈动作则来自于一个简单动机的发展。一个简单的动作通过时间、空间、速度的变化,可以产生若干个新的动作,将这些动作以若干形式相组合可以产生若干个舞句。以此类推,一个简单的动作可以产生无限的可能。从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来看,舞蹈动机就是“一”,这个动机既可以是动作上的,也可以是情节上的,对于舞蹈动机的灵活把握,既可以使舞蹈内容丰富,又使得舞蹈有章可循。以林怀民的《水月》为例,整个舞蹈没有太多华丽复杂的动作,而是以类似于中国太极的弧线运动轨迹为元素,贯穿舞剧始终,营造出水天相接、如梦似幻的艺术画面。笔者认为,在舞蹈《水月》中,“中国太极的弧线运动轨迹”就是“一”,整个舞蹈围绕这个由单一元素呈递增式的发展变化,并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舞剧。又如舞蹈《秦俑魂》,在昏暗的灯光下,伴随由低沉转急促的鼓乐声,一座秦俑沉睡千年后苏醒,一名勇士破俑而出,在铿锵有力的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激昂的斗志,并随着舞者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把舞蹈情绪推向高潮,整个舞蹈始终围绕着勇士威武刚健的意志进行发展,可以说这种刚健精神就是整个舞蹈的动机。由此可见,一个舞蹈从简单的动机出发,通过变化使其不断丰富,并最终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可以这样说,舞蹈动机这个“一”就是主线,是舞蹈作品发展的基调,是贯穿舞蹈作品始终的基本规则。
三、物极必反——运动变化出新意
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又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喜极而泣、否极泰来等,表示当一件事物发展到极端时,就会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过程常表现为“起、承、转、合、变”五个层次。舞蹈如同文学戏剧创作,讲究以情感为脉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从结构上纵横式的发展。故事的情节发展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就舞蹈创作本身而言,同样遵循着起、承、转、合、变的逻辑规律,正所谓“一成不变,死水一潭”,变化意味着新生。从舞蹈动作层面上看,众所周知,舞句由若干动作组成,如果将舞句中的每个舞蹈动作以“起、承、转、合、变”的规律进行整合,会使舞句呈现出流动的线条,动作间的连接有逻辑可循,否则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舞蹈编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常用到的“重复”技法,就是将一个舞蹈动作、舞段或情节不断重复,以加深观众印象,强调叙事效果,加大视觉冲击力。但实际运用中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个度,中国人常说“事不过三”,任何事物一旦过了这个“度”,就与原始的初衷相背离了。同样,在舞蹈创作中如果过了这个“度”,其作用就会适得其反。我们在设计舞蹈剧情时应当灵活运用这种事物发展规律,当矛盾发展到极限时,就要加以变通,充分发挥逆向思维。以舞剧《沙湾往事》为例,如果舞剧通篇讲述何柳年与许春伶的爱恨情仇,那充其量只能算是唯美的爱情故事,而该剧很巧妙地在男女主人公爱恨冲突到难解难分时,融入了爱国主义情怀,使剧情在儿女情怀和民族大义两条主线相互交织中把舞剧推向最高潮,而这体现民族大义的戏份就是“变”,这个“变”,为整个舞剧剧情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所以,在“重复”技法运用到恰到好处的时候,就要出现变化,把舞蹈引入新的发展空间。 四、辩证统一——对比产生和谐美
在《易经》中,乾为阳,卦德为健,在于不断创造;坤为阴,卦德为顺,在于厚德载物,说明了阴、阳之间相反的性质,其中,“阳”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阴”具有被动性、承载性。《孙子兵法》曾论阴阳曰:“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指出阴阳是一个整体,既是辩证关系,又是统一关系,其本質上是相辅相成的。在舞蹈创作中常用到的对比手法,包括力度、速度、幅度、密度、方向、情绪、光色等方面的对比,而这些常见的对比关系,是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法。从阴阳辩证思维的角度上看,对比即是一件事物的阴阳两面,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中,常把于明亮的、温热的、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划为阳的范畴,把黑暗的、寒凉的、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划为阴的范畴。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调产生的,因此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同一件事物的阴阳关系又是平衡的。如果把一个舞蹈当作一件雕塑来看,其本身就包括了阴阳两个方面,通过对比手法来平衡它的阴阳属性,以达到辩证统一的和谐美,使其成为一件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
可以说,对比是东方式审美的重要体现。如舞蹈《黄土黄》,舞段进入高潮部分,一名演员在舞台右前区跪在地面上抒情的动作与场上其他演员欢快跳跃的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设计毫无违和之感,而是充分突出了黄土高原子民对黄土地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如果创作者没有运用对比手法,而是将该舞段通过齐舞的形式来表现,所有演员的动作统一为抒情或欢快跳跃,对整个舞蹈的感染力来说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我们在创作一个舞蹈作品时,不能只看局部,而是应该立足舞蹈的整体,辩证分析舞蹈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舞蹈作品的辩证统一和产生和谐美感。
结语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文明结晶,其对世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并造就了中华民族潜移默化的审美认识。舞蹈创作思维是创造舞蹈作品的“总开关”,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开拓舞蹈创作思维,对舞蹈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平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如同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如何打开宝库那扇门,关键取决于你是否找到了开门的钥匙。正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笔者认为,在中国这方热土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坚持兼容并蓄的精神,辩证吸收外国先进艺术理念,不断创造出蕴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马松源.周易.线装书局,2007年8月.;
[2]金秋.舞蹈编导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作者简介:张振华(1990--),男,本科,初级职称,现任职肇庆市文化馆。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舞蹈创作思维;阴阳
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舞蹈创作思维
中国先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周而复始。自殷周以来,历代先哲在生活劳作中发现大自然的朴素规律,对天文、地理、人文有了系统的认识,并经后世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形成了代表东方特色的哲学思想并影响至今。《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指出了大自然的规律在于一阴一阳之中。可以说,古人对阴阳的认识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基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指出同一件事物具有两面性,同时它的两面性又相辅相成,相互统一,造就了和谐的整体。《易传·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的“四象”可以指春夏秋冬四时、东西南北四方、形事意声四体,亦可表示前后左右、阴阳刚柔、轻重缓急等,这些都是构成舞蹈创作时间、空间、力度等的基本要素。就像中国传统音乐,在《汉书·律历志》中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金木水火土”五行、“东南西北中”五方、“春夏秋冬”四时联系起来,形成了符合东方人审美,具有東方气息,区别于其他乐种的庞大音乐体系。舞蹈作为音乐姊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舞蹈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如:西施——“响屐舞”、赵飞燕——“掌上舞”、谢阿蛮——“凌波曲”、杨玉环——“霓裳羽衣舞”等。但由于历史变迁等因素,传统舞蹈逐渐失传,当代人只能在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中窥得一丝传统舞蹈的辉煌。但事物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舞蹈创作中用到的重复、对比、平衡等技法,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因此,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提升舞蹈创作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道至简——小动机创造大世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示事物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的艺术,纵观世界舞蹈发展历史,古今中外无数舞蹈作品,无论作品种类如何丰富,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舞蹈的肢体语言上。在舞蹈创作中,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由若干舞段构成,舞段由若干舞句构成,舞句由若干舞蹈动作构成,而舞蹈动作则来自于一个简单动机的发展。一个简单的动作通过时间、空间、速度的变化,可以产生若干个新的动作,将这些动作以若干形式相组合可以产生若干个舞句。以此类推,一个简单的动作可以产生无限的可能。从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来看,舞蹈动机就是“一”,这个动机既可以是动作上的,也可以是情节上的,对于舞蹈动机的灵活把握,既可以使舞蹈内容丰富,又使得舞蹈有章可循。以林怀民的《水月》为例,整个舞蹈没有太多华丽复杂的动作,而是以类似于中国太极的弧线运动轨迹为元素,贯穿舞剧始终,营造出水天相接、如梦似幻的艺术画面。笔者认为,在舞蹈《水月》中,“中国太极的弧线运动轨迹”就是“一”,整个舞蹈围绕这个由单一元素呈递增式的发展变化,并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舞剧。又如舞蹈《秦俑魂》,在昏暗的灯光下,伴随由低沉转急促的鼓乐声,一座秦俑沉睡千年后苏醒,一名勇士破俑而出,在铿锵有力的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激昂的斗志,并随着舞者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把舞蹈情绪推向高潮,整个舞蹈始终围绕着勇士威武刚健的意志进行发展,可以说这种刚健精神就是整个舞蹈的动机。由此可见,一个舞蹈从简单的动机出发,通过变化使其不断丰富,并最终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可以这样说,舞蹈动机这个“一”就是主线,是舞蹈作品发展的基调,是贯穿舞蹈作品始终的基本规则。
三、物极必反——运动变化出新意
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又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喜极而泣、否极泰来等,表示当一件事物发展到极端时,就会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过程常表现为“起、承、转、合、变”五个层次。舞蹈如同文学戏剧创作,讲究以情感为脉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从结构上纵横式的发展。故事的情节发展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就舞蹈创作本身而言,同样遵循着起、承、转、合、变的逻辑规律,正所谓“一成不变,死水一潭”,变化意味着新生。从舞蹈动作层面上看,众所周知,舞句由若干动作组成,如果将舞句中的每个舞蹈动作以“起、承、转、合、变”的规律进行整合,会使舞句呈现出流动的线条,动作间的连接有逻辑可循,否则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舞蹈编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常用到的“重复”技法,就是将一个舞蹈动作、舞段或情节不断重复,以加深观众印象,强调叙事效果,加大视觉冲击力。但实际运用中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个度,中国人常说“事不过三”,任何事物一旦过了这个“度”,就与原始的初衷相背离了。同样,在舞蹈创作中如果过了这个“度”,其作用就会适得其反。我们在设计舞蹈剧情时应当灵活运用这种事物发展规律,当矛盾发展到极限时,就要加以变通,充分发挥逆向思维。以舞剧《沙湾往事》为例,如果舞剧通篇讲述何柳年与许春伶的爱恨情仇,那充其量只能算是唯美的爱情故事,而该剧很巧妙地在男女主人公爱恨冲突到难解难分时,融入了爱国主义情怀,使剧情在儿女情怀和民族大义两条主线相互交织中把舞剧推向最高潮,而这体现民族大义的戏份就是“变”,这个“变”,为整个舞剧剧情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所以,在“重复”技法运用到恰到好处的时候,就要出现变化,把舞蹈引入新的发展空间。 四、辩证统一——对比产生和谐美
在《易经》中,乾为阳,卦德为健,在于不断创造;坤为阴,卦德为顺,在于厚德载物,说明了阴、阳之间相反的性质,其中,“阳”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阴”具有被动性、承载性。《孙子兵法》曾论阴阳曰:“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指出阴阳是一个整体,既是辩证关系,又是统一关系,其本質上是相辅相成的。在舞蹈创作中常用到的对比手法,包括力度、速度、幅度、密度、方向、情绪、光色等方面的对比,而这些常见的对比关系,是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法。从阴阳辩证思维的角度上看,对比即是一件事物的阴阳两面,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中,常把于明亮的、温热的、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划为阳的范畴,把黑暗的、寒凉的、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划为阴的范畴。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调产生的,因此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同一件事物的阴阳关系又是平衡的。如果把一个舞蹈当作一件雕塑来看,其本身就包括了阴阳两个方面,通过对比手法来平衡它的阴阳属性,以达到辩证统一的和谐美,使其成为一件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
可以说,对比是东方式审美的重要体现。如舞蹈《黄土黄》,舞段进入高潮部分,一名演员在舞台右前区跪在地面上抒情的动作与场上其他演员欢快跳跃的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设计毫无违和之感,而是充分突出了黄土高原子民对黄土地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如果创作者没有运用对比手法,而是将该舞段通过齐舞的形式来表现,所有演员的动作统一为抒情或欢快跳跃,对整个舞蹈的感染力来说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我们在创作一个舞蹈作品时,不能只看局部,而是应该立足舞蹈的整体,辩证分析舞蹈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舞蹈作品的辩证统一和产生和谐美感。
结语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文明结晶,其对世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并造就了中华民族潜移默化的审美认识。舞蹈创作思维是创造舞蹈作品的“总开关”,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开拓舞蹈创作思维,对舞蹈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平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如同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如何打开宝库那扇门,关键取决于你是否找到了开门的钥匙。正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笔者认为,在中国这方热土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坚持兼容并蓄的精神,辩证吸收外国先进艺术理念,不断创造出蕴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马松源.周易.线装书局,2007年8月.;
[2]金秋.舞蹈编导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作者简介:张振华(1990--),男,本科,初级职称,现任职肇庆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