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曾经令多少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刻——当地时间2001年11月10日,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勒,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宣布:根据WTO接纳新成员的规则,部长级会议以协商一致的方式批准中国入世。与会者全体起立,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数百名记者以最快速度向全世界传出了这条新闻。第二天,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签字仪式举行。30天后,即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
回顾5年前被国人倾注了思虑、憧憬、激动等太多情感的历史时刻,纵览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改变,我们不能不感慨万千。5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置身其中,我们每个人都深刻感受到入世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汽车越来越便宜,商品越来越丰富,许多过去人们心目中的“奢侈品”,早已成为寻常百姓的消费目标;或许我们并不清楚百盛来自马来西亚、屈臣氏来自香港、华堂商场来自日本,但这些地方早已成为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去星巴克喝咖啡,去永和豆浆吃早餐,去seven-eleven便利店买日常用品,去宜家家居买家具……也已经成为今日许多国人的生活轨迹。
入世五年来的成就表明我国扩大开放的决策是正确的
入世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我国积极主动地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了10%,比入世前20年高出0.5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跨越了2万亿美元,2005年达到22257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不仅人们一直担心的“狼”没有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欧美等国家反而还把我们当作“狼”来防,到处散播“中国威胁论”。俗话说“宁可遭人妒,不要受人怜”,某些国家的危机感正说明我们的日益强大。
入世5年,双向投资快速发展。5年来,中国吸收外资保持在发展中国家的首位,累计将达到2800亿美元,年均超过了550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发展也很快,2005年达到了69.2亿美元,是2002年的2.6倍,年均增长38%,中国的海外投资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入世5年,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5年来,伴随着经济高增长,中国在减贫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成绩显著,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500万人;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5.3%,超过了3200元;城市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万元,年均增长9.6%。
入世5年,我们对国际规则更加熟悉。5年来,中国信守承诺,改革国内的审批体制,清理有关法律法规,降低关税,并且取消了非关税措施,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同时积极参与多边规则的制定,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多哈回合中提出了67份提案,多次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建设性的桥梁作用,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入世前曾有人预测,加入WTO,短期内可能会弊大于利。但实际上那些可能会受到冲击的产业不但没有被冲垮,反而在加入WTO带来的竞争压力之下获得了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汽车,中国加入WTO以来,汽车出口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不仅在去年实现了贸易顺差,汽车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也有一定提升,实现了竞争条件下的双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我国应对开放的能力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进出口结构不断调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量持续下降等。但我们也要看到,外贸出口的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低附加值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牌的产品少,加剧了贸易摩擦的发生;加工贸易层次较低,一些高耗能商品出口仍在延续,加大了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等。对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不仅继续发挥对外开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而且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应对开放的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由传统的招商引资转入招商选资。前者只注重吸引外资的“量”,而后者则更看重吸引外资的“质”。过去,我们常常把地方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量作为评价当地经济发展的硬性指标,导致盲目引进外资,造成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谓“选资”,就是在招商引资时要注意选择附加值高、高新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其次,我们不仅要成为“世界工厂”,也要成为“世界办公室”。这是一个如何看待中国的加工贸易和承接服务外包关系的问题。一方面,加入WTO以后,我国抓住了全球制造市场的机遇,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使加工贸易以让世界惊叹的速度发展起来,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Made in China”的字样,从而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加工贸易,这符合解决就业的需要,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续发展加工贸易也符合世界潮流和国际通行的规则。同时,我们也应该抓住全球服务业外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目前,全球服务外包每年以30%-40%的速度在增长,2007年将达到1.2万亿美元,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争取成为“世界办公室”之一。
第三,正确对待开放与产业安全的关系。根据WTO规则,入世过渡期结束以后,国内相关产业要进一步放开,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资并购节奏会加快,因此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印度金融业在1991年开放之前的发展水平并不比中国强,开放以后反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说明产业安全不可能靠封闭或政府的保护来维持,而必须靠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往往越是开放的产业,竞争力越强,也就越安全。
第四,要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加入WTO以后,中国质优价廉的商品铺天盖地地涌向各个国家,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因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抛出了“中国威胁论”,频频操起手中的“反倾销”、“技术壁垒”等大棒向中国示威。崛起中的大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一般比较多,但是我们也必须不断提高应对摩擦的能力,一方面,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牌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抛弃我国传统的“和为贵” 思想,学会利用国际规则,积极主动地应对国外的贸易摩擦。
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契机,在对外开放中谋求更大的主动权
进入21世纪,世界大国对待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理念发生变化,尤其是多边主义发展进程受阻的情况下,大国越来越多地依靠区域经济合作来进行竞争,这就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多边主义不再是推动世界贸易发展最重要的途径。目前,以自贸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有214个,未来10年将是“自贸区”极大发展的时期。美国出口总额的45%是在自贸区;日本2004年制定了“自贸区”战略;韩国计划到2007年使自贸区谈判伙伴达到50个,达成15个自贸区;印度2004年以后也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积极融入“亚洲一体化”。大多数国家都把“自贸区”建设作为长期战略,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时间表,各国领导人亲自出马,穿梭于各个国家、地区之间。
区域经济合作一方面推进了区域内经济贸易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带来区域贸易壁垒,迟缓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我国目前已经谈成的自贸区有中国-东盟、中国大陆-香港、中国-智利、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正在谈判中的有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冰岛自贸区等。农业和服务业一直是自贸区谈判的两个难点,前者主要指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后者包括教育、旅游、法律、金融、电信等比较敏感的领域。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争取贸易谈判的主动权,维护国家、企业利益。
认清形势,迎接挑战
现在,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已经结束,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处在一个新起点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一切经济工作。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而且是科学发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道路。
加入WTO5年所取得的成就,给了我们信心和前进的动力。未来5年、10年我们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的有力应对和充分准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我们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判断能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可预见性;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新的形势下把中国的经贸事业做得更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回顾5年前被国人倾注了思虑、憧憬、激动等太多情感的历史时刻,纵览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改变,我们不能不感慨万千。5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置身其中,我们每个人都深刻感受到入世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汽车越来越便宜,商品越来越丰富,许多过去人们心目中的“奢侈品”,早已成为寻常百姓的消费目标;或许我们并不清楚百盛来自马来西亚、屈臣氏来自香港、华堂商场来自日本,但这些地方早已成为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去星巴克喝咖啡,去永和豆浆吃早餐,去seven-eleven便利店买日常用品,去宜家家居买家具……也已经成为今日许多国人的生活轨迹。
入世五年来的成就表明我国扩大开放的决策是正确的
入世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我国积极主动地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了10%,比入世前20年高出0.5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跨越了2万亿美元,2005年达到22257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不仅人们一直担心的“狼”没有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欧美等国家反而还把我们当作“狼”来防,到处散播“中国威胁论”。俗话说“宁可遭人妒,不要受人怜”,某些国家的危机感正说明我们的日益强大。
入世5年,双向投资快速发展。5年来,中国吸收外资保持在发展中国家的首位,累计将达到2800亿美元,年均超过了550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发展也很快,2005年达到了69.2亿美元,是2002年的2.6倍,年均增长38%,中国的海外投资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入世5年,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5年来,伴随着经济高增长,中国在减贫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成绩显著,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500万人;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5.3%,超过了3200元;城市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万元,年均增长9.6%。
入世5年,我们对国际规则更加熟悉。5年来,中国信守承诺,改革国内的审批体制,清理有关法律法规,降低关税,并且取消了非关税措施,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同时积极参与多边规则的制定,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多哈回合中提出了67份提案,多次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建设性的桥梁作用,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入世前曾有人预测,加入WTO,短期内可能会弊大于利。但实际上那些可能会受到冲击的产业不但没有被冲垮,反而在加入WTO带来的竞争压力之下获得了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汽车,中国加入WTO以来,汽车出口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不仅在去年实现了贸易顺差,汽车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也有一定提升,实现了竞争条件下的双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我国应对开放的能力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进出口结构不断调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量持续下降等。但我们也要看到,外贸出口的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低附加值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牌的产品少,加剧了贸易摩擦的发生;加工贸易层次较低,一些高耗能商品出口仍在延续,加大了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等。对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不仅继续发挥对外开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而且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应对开放的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由传统的招商引资转入招商选资。前者只注重吸引外资的“量”,而后者则更看重吸引外资的“质”。过去,我们常常把地方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量作为评价当地经济发展的硬性指标,导致盲目引进外资,造成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谓“选资”,就是在招商引资时要注意选择附加值高、高新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其次,我们不仅要成为“世界工厂”,也要成为“世界办公室”。这是一个如何看待中国的加工贸易和承接服务外包关系的问题。一方面,加入WTO以后,我国抓住了全球制造市场的机遇,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使加工贸易以让世界惊叹的速度发展起来,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Made in China”的字样,从而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加工贸易,这符合解决就业的需要,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续发展加工贸易也符合世界潮流和国际通行的规则。同时,我们也应该抓住全球服务业外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目前,全球服务外包每年以30%-40%的速度在增长,2007年将达到1.2万亿美元,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争取成为“世界办公室”之一。
第三,正确对待开放与产业安全的关系。根据WTO规则,入世过渡期结束以后,国内相关产业要进一步放开,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资并购节奏会加快,因此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印度金融业在1991年开放之前的发展水平并不比中国强,开放以后反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说明产业安全不可能靠封闭或政府的保护来维持,而必须靠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往往越是开放的产业,竞争力越强,也就越安全。
第四,要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加入WTO以后,中国质优价廉的商品铺天盖地地涌向各个国家,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因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抛出了“中国威胁论”,频频操起手中的“反倾销”、“技术壁垒”等大棒向中国示威。崛起中的大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一般比较多,但是我们也必须不断提高应对摩擦的能力,一方面,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牌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抛弃我国传统的“和为贵” 思想,学会利用国际规则,积极主动地应对国外的贸易摩擦。
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契机,在对外开放中谋求更大的主动权
进入21世纪,世界大国对待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理念发生变化,尤其是多边主义发展进程受阻的情况下,大国越来越多地依靠区域经济合作来进行竞争,这就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多边主义不再是推动世界贸易发展最重要的途径。目前,以自贸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有214个,未来10年将是“自贸区”极大发展的时期。美国出口总额的45%是在自贸区;日本2004年制定了“自贸区”战略;韩国计划到2007年使自贸区谈判伙伴达到50个,达成15个自贸区;印度2004年以后也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积极融入“亚洲一体化”。大多数国家都把“自贸区”建设作为长期战略,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时间表,各国领导人亲自出马,穿梭于各个国家、地区之间。
区域经济合作一方面推进了区域内经济贸易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带来区域贸易壁垒,迟缓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我国目前已经谈成的自贸区有中国-东盟、中国大陆-香港、中国-智利、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正在谈判中的有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冰岛自贸区等。农业和服务业一直是自贸区谈判的两个难点,前者主要指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后者包括教育、旅游、法律、金融、电信等比较敏感的领域。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争取贸易谈判的主动权,维护国家、企业利益。
认清形势,迎接挑战
现在,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已经结束,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处在一个新起点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一切经济工作。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而且是科学发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道路。
加入WTO5年所取得的成就,给了我们信心和前进的动力。未来5年、10年我们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的有力应对和充分准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我们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判断能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可预见性;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新的形势下把中国的经贸事业做得更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