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社会分层理论,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杭、宁、温三城市体育人口的阶层结构进行了分析,进而揭示了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人际环境特征及主要运动项目特征。研究结果为有关部门客观地评价体育大众化程度及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体育人口;社会阶层;活动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185-03
A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Sports Population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n three cities including Hangzhou, Ningbo, Wenzhou
TANG Guo-jie
(College of Sports and Health,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36,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documentation, surveys and statistic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lass structure of sports population in Hangzhou, Ningbo, Wenzhou, and reveals the time, space, human environment and main ite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class of the sports popul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s a reference that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assess objectively the popular degree of spor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city; sports population; social stratum;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层标准以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分层,本次调查包括学生和离退休群体。研究对象的分层标准是借鉴学者李强(2004年)所提出的中国大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量表[1],即从家庭人均收入、教育程度、职业三个纬度为指标,按得分情况将研究对象分成社会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了关于体育人口、社会结构分层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近50余篇,确定本研究的论域及所要依托的理论。
1.2.2问卷调查法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关于城市居民的基本情况,是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五种社会等级序位”[2]的理论成果进行设计的,主要包括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3个纬度;第二部分关于体育活动动机,主要包括强身键体、缓解压力、丰富生活、审美、改善人际、培养意志6个纬度;第三部分关于体育活动状况,主要包括每周活动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强度、主要运动项目、人际环境、空间环境、时间段等7个纬度。问卷的效度经过17位专家检验一致认为有效,问卷的信度通过重复测量的方法检验,可靠性系数为r=0.883(p<0.01)。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对杭州、宁波、温州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2 569份,回收率85.63%,其中有效问卷问卷2 400份,有效率93.42%。
1.2.3数理统计法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城市社会体育人口的阶层结构特征体育人口是指每周参加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20 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的主观运动强度中等以上的社会群体[3]。由表1可知,在总体上,本次调查所得的体育人口数与社会人口总数的百分比32.58%,这个数据低于2006年三城市统计年鉴中所公布的数据,这主要与该次调查只考察在职居民(不包括学生群体和离退休群体)有关。各阶层体育人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体育人口百分比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趋势表现为随着阶层上升而递增。
从表1中还可以发现,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居民体育人口的性别比例为男性占50.77%,女49.23%,男/女10311%与中国现阶段总人口性别比103.34%[4]相比,基本持平,与中国总体育人口性别比179.14%[4]相比,低于7603%,说明城市在职居民中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基本处于均等。城市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的另一个特征,各阶层体育人口的性别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社会上层126.56为最高,下层8824为最低,通过比较各阶层体育人口性别比例的数据发现,体育人口的男女比例是随着阶层而下降。
2.2城市各社会阶层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动机表2表明:1) 强身键体是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首位动机,这表明各阶层居民对体育的强身键体这一本质功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2) 在体育活动动机的其他纬度上,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动机趋向多元化的格局,但多元化程度存在着阶层之间的差异性;3) 动机的各项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特征为在动机的强身键体纬度上,其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而下降;在缓解压力、丰富生活这二个纬度上,其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在动机的改善人际上,其选择率阶层纬度上变动趋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而审美和培养意志这两项内容的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起伏并无规律可循。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作出一个基本推论:城市不同阶层体育人口活动动机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即阶层越高多元化程度越强。
2.3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的基本特征
2.3.1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参与主要项目及其变动趋势表3表明:步行健身跑是各階层体育人口活动的首选项目,但这一项目参与率是随着阶层上升而出现下降的趋势;羽毛球是五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次主要项目,其参与率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是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乒乓球也是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项目,但选择率在阶层中的排序有一定的差异,下层为第三位,中下层是第五位,中层、中上层和上层是第四位;游泳是中层、中上层和上层体育人口活动的第三位项目;消费休闲类项目中的网球是中上层和上层人群的主要活动项目(排序第五位),台球已成为中下层和中层人群的主要活动项目。
在进一步考察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具体项目变动趋势时,则依托项群理论对调查项目进行归类,进而描述各类项目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舞蹈健美类项目以阶层为自变量各自的参与率变动趋势各不相同。体育舞蹈和瑜加这两个项目总体上随着阶层层级上升而增加,而健美操总体上则随着阶层层级的升高而呈下降态势;图2表明,在五项球类项目羽毛球参与率最高,乒乓球第二、三大球项目参与率为最低;虽然羽毛球项目参与率最高,但随着阶层层级上升其参与率呈现下降趋势;如图3所示,各阶层居民体育消费休闲类项目参与率较低。同属消费休闲类项目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趋势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网球、高尔夫和保玲球等高消费休闲类项目中它们的参与率随着阶层层级的上升而增加,其中网球、高尔夫这两个项目在下层和中下层居民中几乎为零,在台球项目上则随着阶层层级的升高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步行、健身跑项目选择率较高,说明这一项目随着阶层层级升高而出现下降趋势,在武术项目上参与率则较低,而且曲线比较平缓;图5所示,游泳项目在下层和中下层居民中参与率较低而在中层、中上层和上层人群中的参与率却较高,说明游泳项目参与率随着阶层的上升而增加。
由此可见,简单易行又有较高健身价值的项目受到各阶层人群的青睐,说明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对健身项目工效性的追求已经充分凸现。羽毛球和乒乓球的趣味性、灵活性、普及性是城市各阶层体育锻炼的重要传统项目。消费休闲类项目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锻炼的主要内容,但各个阶层人群对消费休闲的具体项目参与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高消费项目中的网球在高阶层人群中有较好的开展,而低阶层人群对台球参与率较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外,与他们所拥有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有关,也与各阶层人群对生命质量、身份符号等的追求有关。
2.3.2 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参与的主要人际环境及其变动特征表4表明:1) 个人、家人亲属、和朋友一起是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参与的主要人际环境,其中个人形式在下层和中下层体育人口中列居首位,家人、亲属形式是中层体育人口活动人际环境的首选,朋友形式是中上层和上层体育人口活动的首要人际环境;2) 体育俱乐部是上层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人际环境;3) 单位组织形式选择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人们对单位概念的弱化;4) 在下层和中下层体育人口活动中社区组织形式也有一定选择率,说明处于低阶层居民由于缺乏经济收入和组织资源,他们渴望通过社区组织达到应有的体育活动目的;5) 个人形式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呈下降趋势,朋友形式、单位组织形式、体育俱乐部形式随着阶层上升呈上升态势;家人亲属形式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3.3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的时间段及其变动特征由表5可知,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时间段较为一致,早晨、晚上是活动的主要时段,其中社会上层、中上层、中层体育人口活动时间段选择率最高,其次是早晨,而中下层和下层则以早晨时间段为首选,第二位是晚上。在早晨时间段上的选择率是随着阶层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趋势,在晚上时间段的选择率是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其他时间段选择率均较低,并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无规律性。
2.3.4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空间环境及其变动特征表6表明:1) 居住小区、公园广场和免费公共体育场所是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共同的主要空间环境,但在选择率及排序上存在着阶层差异,它们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比较发现,居住小区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而呈下降态势;公共免费场所选择率先呈现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后成平缓态势;公园广场选择率先呈上升后成下降趋势;2) 单位体育场地设施除下层外,成为其他四个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共同空间环境,但各个阶层选择率和排序存在着较大差异,单位场地设施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特征是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3) 收费体育场馆也是社会中层、中上层和上层体育人口活动主要场所之一,从选择率和排序中可知,选择收费场所进行活动的人群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
3结论
1) 城市体育人口具有阶层分化特征,体育人口数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差异,并呈现出随着阶层上升而递增的趋势,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存在着阶层差异,男女比例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的态势。2) 城市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动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特性,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强身键体是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参与运动的首位动机;差异特性表现在体育人口动机的多元化程度存在阶层差异,即阶层越高活动动机的多元化程度越强。3) 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特征,共同特征表现在各阶层主要活动项目以健身性、普及性的运动项目为主,在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以非组织形式为主,在活动的时间段选择上以早晨和晚上为主,在选择体育活动空间环境上以免费的、便利性场所为主;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高阶层体育人口活动在高消费的娱乐性体育项目和收费场地的选择上明显较高,在选择体育俱乐部、与朋友、单位组织等形式进行活动的要明显高于低阶层,其选择率随着阶层的上升而上升。
参考文献:
[1] 李强.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212-214.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6-20.
[3]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6.
[4] 陳钧.北京市体育人口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5] 吕树庭.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
[6] 黄迎乒.河南省城市社会体育人口阶层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
[7]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29.
关键词:城市;体育人口;社会阶层;活动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185-03
A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Sports Population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n three cities including Hangzhou, Ningbo, Wenzhou
TANG Guo-jie
(College of Sports and Health,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36,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documentation, surveys and statistic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lass structure of sports population in Hangzhou, Ningbo, Wenzhou, and reveals the time, space, human environment and main ite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class of the sports popul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s a reference that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assess objectively the popular degree of spor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city; sports population; social stratum;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层标准以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分层,本次调查包括学生和离退休群体。研究对象的分层标准是借鉴学者李强(2004年)所提出的中国大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量表[1],即从家庭人均收入、教育程度、职业三个纬度为指标,按得分情况将研究对象分成社会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了关于体育人口、社会结构分层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近50余篇,确定本研究的论域及所要依托的理论。
1.2.2问卷调查法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关于城市居民的基本情况,是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五种社会等级序位”[2]的理论成果进行设计的,主要包括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3个纬度;第二部分关于体育活动动机,主要包括强身键体、缓解压力、丰富生活、审美、改善人际、培养意志6个纬度;第三部分关于体育活动状况,主要包括每周活动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强度、主要运动项目、人际环境、空间环境、时间段等7个纬度。问卷的效度经过17位专家检验一致认为有效,问卷的信度通过重复测量的方法检验,可靠性系数为r=0.883(p<0.01)。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对杭州、宁波、温州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2 569份,回收率85.63%,其中有效问卷问卷2 400份,有效率93.42%。
1.2.3数理统计法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城市社会体育人口的阶层结构特征体育人口是指每周参加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20 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的主观运动强度中等以上的社会群体[3]。由表1可知,在总体上,本次调查所得的体育人口数与社会人口总数的百分比32.58%,这个数据低于2006年三城市统计年鉴中所公布的数据,这主要与该次调查只考察在职居民(不包括学生群体和离退休群体)有关。各阶层体育人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体育人口百分比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趋势表现为随着阶层上升而递增。
从表1中还可以发现,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居民体育人口的性别比例为男性占50.77%,女49.23%,男/女10311%与中国现阶段总人口性别比103.34%[4]相比,基本持平,与中国总体育人口性别比179.14%[4]相比,低于7603%,说明城市在职居民中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基本处于均等。城市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的另一个特征,各阶层体育人口的性别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社会上层126.56为最高,下层8824为最低,通过比较各阶层体育人口性别比例的数据发现,体育人口的男女比例是随着阶层而下降。
2.2城市各社会阶层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动机表2表明:1) 强身键体是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首位动机,这表明各阶层居民对体育的强身键体这一本质功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2) 在体育活动动机的其他纬度上,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动机趋向多元化的格局,但多元化程度存在着阶层之间的差异性;3) 动机的各项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特征为在动机的强身键体纬度上,其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而下降;在缓解压力、丰富生活这二个纬度上,其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在动机的改善人际上,其选择率阶层纬度上变动趋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而审美和培养意志这两项内容的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起伏并无规律可循。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作出一个基本推论:城市不同阶层体育人口活动动机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即阶层越高多元化程度越强。
2.3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的基本特征
2.3.1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参与主要项目及其变动趋势表3表明:步行健身跑是各階层体育人口活动的首选项目,但这一项目参与率是随着阶层上升而出现下降的趋势;羽毛球是五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次主要项目,其参与率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是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乒乓球也是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项目,但选择率在阶层中的排序有一定的差异,下层为第三位,中下层是第五位,中层、中上层和上层是第四位;游泳是中层、中上层和上层体育人口活动的第三位项目;消费休闲类项目中的网球是中上层和上层人群的主要活动项目(排序第五位),台球已成为中下层和中层人群的主要活动项目。
在进一步考察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具体项目变动趋势时,则依托项群理论对调查项目进行归类,进而描述各类项目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舞蹈健美类项目以阶层为自变量各自的参与率变动趋势各不相同。体育舞蹈和瑜加这两个项目总体上随着阶层层级上升而增加,而健美操总体上则随着阶层层级的升高而呈下降态势;图2表明,在五项球类项目羽毛球参与率最高,乒乓球第二、三大球项目参与率为最低;虽然羽毛球项目参与率最高,但随着阶层层级上升其参与率呈现下降趋势;如图3所示,各阶层居民体育消费休闲类项目参与率较低。同属消费休闲类项目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趋势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网球、高尔夫和保玲球等高消费休闲类项目中它们的参与率随着阶层层级的上升而增加,其中网球、高尔夫这两个项目在下层和中下层居民中几乎为零,在台球项目上则随着阶层层级的升高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步行、健身跑项目选择率较高,说明这一项目随着阶层层级升高而出现下降趋势,在武术项目上参与率则较低,而且曲线比较平缓;图5所示,游泳项目在下层和中下层居民中参与率较低而在中层、中上层和上层人群中的参与率却较高,说明游泳项目参与率随着阶层的上升而增加。
由此可见,简单易行又有较高健身价值的项目受到各阶层人群的青睐,说明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对健身项目工效性的追求已经充分凸现。羽毛球和乒乓球的趣味性、灵活性、普及性是城市各阶层体育锻炼的重要传统项目。消费休闲类项目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锻炼的主要内容,但各个阶层人群对消费休闲的具体项目参与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高消费项目中的网球在高阶层人群中有较好的开展,而低阶层人群对台球参与率较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外,与他们所拥有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有关,也与各阶层人群对生命质量、身份符号等的追求有关。
2.3.2 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参与的主要人际环境及其变动特征表4表明:1) 个人、家人亲属、和朋友一起是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参与的主要人际环境,其中个人形式在下层和中下层体育人口中列居首位,家人、亲属形式是中层体育人口活动人际环境的首选,朋友形式是中上层和上层体育人口活动的首要人际环境;2) 体育俱乐部是上层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人际环境;3) 单位组织形式选择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人们对单位概念的弱化;4) 在下层和中下层体育人口活动中社区组织形式也有一定选择率,说明处于低阶层居民由于缺乏经济收入和组织资源,他们渴望通过社区组织达到应有的体育活动目的;5) 个人形式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呈下降趋势,朋友形式、单位组织形式、体育俱乐部形式随着阶层上升呈上升态势;家人亲属形式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3.3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的时间段及其变动特征由表5可知,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时间段较为一致,早晨、晚上是活动的主要时段,其中社会上层、中上层、中层体育人口活动时间段选择率最高,其次是早晨,而中下层和下层则以早晨时间段为首选,第二位是晚上。在早晨时间段上的选择率是随着阶层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趋势,在晚上时间段的选择率是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其他时间段选择率均较低,并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无规律性。
2.3.4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空间环境及其变动特征表6表明:1) 居住小区、公园广场和免费公共体育场所是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共同的主要空间环境,但在选择率及排序上存在着阶层差异,它们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比较发现,居住小区选择率随着阶层上升而呈下降态势;公共免费场所选择率先呈现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后成平缓态势;公园广场选择率先呈上升后成下降趋势;2) 单位体育场地设施除下层外,成为其他四个阶层体育人口活动的共同空间环境,但各个阶层选择率和排序存在着较大差异,单位场地设施选择率在阶层纬度上的变动特征是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3) 收费体育场馆也是社会中层、中上层和上层体育人口活动主要场所之一,从选择率和排序中可知,选择收费场所进行活动的人群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
3结论
1) 城市体育人口具有阶层分化特征,体育人口数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差异,并呈现出随着阶层上升而递增的趋势,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存在着阶层差异,男女比例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的态势。2) 城市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活动动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特性,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强身键体是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参与运动的首位动机;差异特性表现在体育人口动机的多元化程度存在阶层差异,即阶层越高活动动机的多元化程度越强。3) 城市各阶层体育人口活动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特征,共同特征表现在各阶层主要活动项目以健身性、普及性的运动项目为主,在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以非组织形式为主,在活动的时间段选择上以早晨和晚上为主,在选择体育活动空间环境上以免费的、便利性场所为主;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高阶层体育人口活动在高消费的娱乐性体育项目和收费场地的选择上明显较高,在选择体育俱乐部、与朋友、单位组织等形式进行活动的要明显高于低阶层,其选择率随着阶层的上升而上升。
参考文献:
[1] 李强.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212-214.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6-20.
[3]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6.
[4] 陳钧.北京市体育人口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5] 吕树庭.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
[6] 黄迎乒.河南省城市社会体育人口阶层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
[7]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