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这一措施指出了语文走的是一条“重阅读,重积累”之路。阅读是方法,积累是目的,知识的积累主要通过阅读获得。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被动到主动,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听音乐,你可能很少思考,更少想象。因为它的氛围是给你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阅读过程却是一个情景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想象空间,你能与前辈古人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世界漫游……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前提。抱怨写作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的太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自古便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对于初中生,作文材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是来自课本,二是来自课外阅读,三是来自自身生活积累。这三个方面都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毕竟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较少,要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增进人生阅历,而阅读便给人们提供了间接经验。以初中语文第六册为例,就提供了丰富的议论文材料(如:立志方面有《谈骨气》,学习方面有《怀疑与学问》等),记叙文材料(如:学校生活的《藤野先生》、家庭生活《背影》等)。有了丰富地写作材料为基础,再把已获得的间接经验加工、提炼,写作文时心里就踏实了,持之以恒就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了。
师父领进阅读领域的大门,学生自己怎么修行呢?
二、从自觉到自主,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是学生解读文本、构建意义的帮助者,而学生要学会自主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1、自主解读
阅读是一个理解、吸收、鉴赏、评价文本的一个思维过程。对知识的渴求产生阅读的需要,阅读的需要产生阅读的动机,阅读的动机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浓厚的阅读兴趣产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态度,积极主动地阅读态度产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当让学生去真正感知原汁原味的文本,然后再凭自己知识积累的已有材料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学生可以一目十行、通读浏览,也可以细细赏读、咀嚼品味,从篇章结构、表达技巧到一词一句、主旨意蕴,哪怕是荒诞不经的“误读”,也能为更透彻地领悟他人精妙的解读铺垫“阅读期待”,才能吸收更精确、更独到的感悟。
2、自主鉴赏
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媒介,通过对语句的体味咀嚼,来获得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为具体体验和感受。比如:内容方面,看人物形象是否丰满、是否典型、是否有价值;形式方面,看小说语言是否生动形象,戏剧语言是否通俗,有个性和表现力,诗歌语言是否精炼、形象、含蓄、有音乐美,散文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优美传神等等。再者,获得审美愉悦是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动机之一,千筛万选的精品课文也会给乐于体验的学生以审美享受,让学生得到是非美丑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产生鉴赏冲动。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自己更加睿智的感悟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碰撞,学生自然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高峰体验。
3、自主批评
前面所说的是学生“读进去”,是睁着眼“仰视式”阅读,需要读者深入文本,贴近作者,摸清看透作者的思路脉搏;自主批评则是“读出来”,是“闭”着眼“府视式”阅读,它要求学生跳出文本,与作者保持距离,对文本的是非、优劣、美丑做出客观、冷静、不带成见的理智判断和价值评估。
4、自主创造。“教是为了不教”。经过解读、领悟、鉴赏、批评几个过程后,学生就自然地会有一种冲动。产生要表达、要行动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比如:主动和他人交流,或者摊开书本、迅笔疾书,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进—步升华自己的情感、情操。这种由好的文本产生神奇的精神力量所变成的物质力量,这种积极的自主创作,正是我们为师者梦寐以求的。长期坚持一定会创造性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
作为一个教师。不管自己的水平有多高,积累有多厚,责任心有多强,都不能只顾自身宣泄,而排斥学生的自主阅读,那样就只能是扼杀人才,遏制天才。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
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教师不能大包大揽,只宜做出一些学生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还难做到的事。
1、供材料
学生完成一篇文章,或者一个学期学完一册教材,需要读哪些文章、哪些书,教师要鸟瞰,能提前开出书目,并张贴出来:时下有哪些精妙时文,新版图书,哪些是现在适合阅读的,教师要心中有数,且能及时推荐;学生之间、班级,年级,校际之间、生活中间有意义的新文章,刚发生的新事件,教师应能洞察、能评点。
2、开处方
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一篇文章的学习,一本书的阅读,如何指导学生解答阅读类的题目,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难题。就试卷上看,文本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是“科学文本”,另一类是“文学文本”,如果文本靠近“科学文本”,那么阅读当以“原意”追索为主;如果靠近“文学文本”那么阅读理解当以“意义”构造为主。追索“原意”,即弄明白作者凭借科学语言所要陈述、阐明的事实和道理,即“求真”。在这种情况下,“审美”不是没有,但只是次要的。“意义”构造为主,即主要借助自己对外部世界和全部生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淀,将文学作者转换为读者对世界、生活的再认识、再体验、再感受。这样的过程不是“求实”而是“审美”。
3、点迷津
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不同的阅读方法,搜求信息的阅读,需要用快速的浏览、跳读法;理解性的阅读侧重于精读,研究性阅读侧重于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判断和推理;鉴赏性阅读侧重于表象与形象的组接转换、情感的激荡和共鸣。教师作为知识上的过来人、人生路上的先行者,就要显示其“助学”作用,为学生指点迷津,使其快速前进。
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量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062150河北省泊头市王武初级中学)
一、从被动到主动,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听音乐,你可能很少思考,更少想象。因为它的氛围是给你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阅读过程却是一个情景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想象空间,你能与前辈古人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世界漫游……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前提。抱怨写作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的太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自古便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对于初中生,作文材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是来自课本,二是来自课外阅读,三是来自自身生活积累。这三个方面都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毕竟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较少,要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增进人生阅历,而阅读便给人们提供了间接经验。以初中语文第六册为例,就提供了丰富的议论文材料(如:立志方面有《谈骨气》,学习方面有《怀疑与学问》等),记叙文材料(如:学校生活的《藤野先生》、家庭生活《背影》等)。有了丰富地写作材料为基础,再把已获得的间接经验加工、提炼,写作文时心里就踏实了,持之以恒就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了。
师父领进阅读领域的大门,学生自己怎么修行呢?
二、从自觉到自主,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是学生解读文本、构建意义的帮助者,而学生要学会自主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1、自主解读
阅读是一个理解、吸收、鉴赏、评价文本的一个思维过程。对知识的渴求产生阅读的需要,阅读的需要产生阅读的动机,阅读的动机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浓厚的阅读兴趣产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态度,积极主动地阅读态度产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当让学生去真正感知原汁原味的文本,然后再凭自己知识积累的已有材料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学生可以一目十行、通读浏览,也可以细细赏读、咀嚼品味,从篇章结构、表达技巧到一词一句、主旨意蕴,哪怕是荒诞不经的“误读”,也能为更透彻地领悟他人精妙的解读铺垫“阅读期待”,才能吸收更精确、更独到的感悟。
2、自主鉴赏
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媒介,通过对语句的体味咀嚼,来获得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为具体体验和感受。比如:内容方面,看人物形象是否丰满、是否典型、是否有价值;形式方面,看小说语言是否生动形象,戏剧语言是否通俗,有个性和表现力,诗歌语言是否精炼、形象、含蓄、有音乐美,散文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优美传神等等。再者,获得审美愉悦是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动机之一,千筛万选的精品课文也会给乐于体验的学生以审美享受,让学生得到是非美丑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产生鉴赏冲动。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自己更加睿智的感悟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碰撞,学生自然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高峰体验。
3、自主批评
前面所说的是学生“读进去”,是睁着眼“仰视式”阅读,需要读者深入文本,贴近作者,摸清看透作者的思路脉搏;自主批评则是“读出来”,是“闭”着眼“府视式”阅读,它要求学生跳出文本,与作者保持距离,对文本的是非、优劣、美丑做出客观、冷静、不带成见的理智判断和价值评估。
4、自主创造。“教是为了不教”。经过解读、领悟、鉴赏、批评几个过程后,学生就自然地会有一种冲动。产生要表达、要行动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比如:主动和他人交流,或者摊开书本、迅笔疾书,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进—步升华自己的情感、情操。这种由好的文本产生神奇的精神力量所变成的物质力量,这种积极的自主创作,正是我们为师者梦寐以求的。长期坚持一定会创造性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
作为一个教师。不管自己的水平有多高,积累有多厚,责任心有多强,都不能只顾自身宣泄,而排斥学生的自主阅读,那样就只能是扼杀人才,遏制天才。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
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教师不能大包大揽,只宜做出一些学生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还难做到的事。
1、供材料
学生完成一篇文章,或者一个学期学完一册教材,需要读哪些文章、哪些书,教师要鸟瞰,能提前开出书目,并张贴出来:时下有哪些精妙时文,新版图书,哪些是现在适合阅读的,教师要心中有数,且能及时推荐;学生之间、班级,年级,校际之间、生活中间有意义的新文章,刚发生的新事件,教师应能洞察、能评点。
2、开处方
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一篇文章的学习,一本书的阅读,如何指导学生解答阅读类的题目,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难题。就试卷上看,文本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是“科学文本”,另一类是“文学文本”,如果文本靠近“科学文本”,那么阅读当以“原意”追索为主;如果靠近“文学文本”那么阅读理解当以“意义”构造为主。追索“原意”,即弄明白作者凭借科学语言所要陈述、阐明的事实和道理,即“求真”。在这种情况下,“审美”不是没有,但只是次要的。“意义”构造为主,即主要借助自己对外部世界和全部生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淀,将文学作者转换为读者对世界、生活的再认识、再体验、再感受。这样的过程不是“求实”而是“审美”。
3、点迷津
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不同的阅读方法,搜求信息的阅读,需要用快速的浏览、跳读法;理解性的阅读侧重于精读,研究性阅读侧重于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判断和推理;鉴赏性阅读侧重于表象与形象的组接转换、情感的激荡和共鸣。教师作为知识上的过来人、人生路上的先行者,就要显示其“助学”作用,为学生指点迷津,使其快速前进。
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量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062150河北省泊头市王武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