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情况和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前QT离散度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QT离散度比较中,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而观察组明显有所缩短,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均比较显著,但由于胺碘酮可以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它较优于普罗帕酮。
关键词:心律失常;胺碘酮;普罗帕酮
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是临床上常用的Ic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1]。由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的电生理作用不同,当二者联合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时,能够在不同环节上各自发挥出不同的抗心律失常的特点,进而增强抗心律失常作用[2]。本研究组以66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整理结果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排除标准:①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肌病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②心功能及电解质有异常的患者。观察组中有男18例,女15例,年龄28~67岁,平均(48.24±3.72)岁;对照组中有男16例,女17例,年龄27~69岁,平均(49.71±4.3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及家属均已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并自愿协助实验,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两周停止使用或仍未使用抗心律药物,并给与患者安慰剂作为治疗。
①观察组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令患者口服胺碘酮片[国药准字H42021103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每次服用200mg,开始服用第一周每天三次,第二周时减量至每天两次,第三周时减量至每天一次,随后维持每天一次的剂量直至观察终点。以四周作为一个疗程。
②对照组使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令患者口服普罗帕酮片[国药准字H32021506国营张家港市制药厂],每次服用150mg,每天三次,同样以四周作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情况;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③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比较。
QT离散度测定方法:两组患者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一个疗程后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为QT间期的测量,若有V波出现,则以V波和T波的切迹为准。每例患者的测量导联在12个或12个以上,并以QT d(ms)表示导联中QT min和QT max的差值。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平均值±标准差( )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用药前QT离散度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一。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QT离散度比较中,观察组明显有所缩短,而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且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二。
表一 两组患者用药前QT离散度比较( ,ms)
组别 例数 用药前QT离散度
QT min QT max QT d
观察组 33 341.62±19.04 398.56±18.25 47.67±18.89
对照组 33 353.46±20.09 404.37±19.37 46.22±19.15
统计值 1.91 0.98 0.24
P >0.05 >0.05 >0.05
表二 两组患者用药后QT离散度比较( ,ms)
组别 例数 用药后QT离散度
QT min QT max QT d
观察组 33 393.62±27.14 427.58±29.64 37.18±12.34
对照组 33 365.25±21.73 410.64±22.15 45.86±13.25
统计值 3.63 2.05 2.14
P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用药一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经统计学比较X2=0.59,*P>0.05,二者并没有明显差异。
2.3两组患者的不良情况现象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一例患者有厌食的现象,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一例患者发生缓慢心律失常,但均不低于55次/分,均不影响治疗。
3讨论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是胺碘酮和普罗帕酮。QT离散度是反应心室复极的电不稳定性和不均一性的一项指标,在近年来发展较快[3]。根据大量临床研究监检测显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相较于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人,其QT d明显较高,因此,QT d拥有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4]。由本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QT d有明显降低,对照组的QT d却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并无明显差异,但胺碘酮能够有效降低QT d,大大减少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综上所述,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均比较显著,但由于胺碘酮可以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它较优于普罗帕酮。
参考文献:
[1]张萌萌,刘建军,樊光红.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及对QT离散度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11,32(2):129-130.
[2]曹广智,邱文会,张复伟.普罗帕酮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严重快速心律失常[J].新药与临床,2010,1(12):41-42.
[3]张亚文,吴宗贵,李莉.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冠心病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18(5):344-345.
[4]贾连旺,杜永远.胺碘酮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伴室性早博的治疗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15(5):315.
关键词:心律失常;胺碘酮;普罗帕酮
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是临床上常用的Ic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1]。由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的电生理作用不同,当二者联合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时,能够在不同环节上各自发挥出不同的抗心律失常的特点,进而增强抗心律失常作用[2]。本研究组以66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整理结果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排除标准:①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肌病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②心功能及电解质有异常的患者。观察组中有男18例,女15例,年龄28~67岁,平均(48.24±3.72)岁;对照组中有男16例,女17例,年龄27~69岁,平均(49.71±4.3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及家属均已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并自愿协助实验,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两周停止使用或仍未使用抗心律药物,并给与患者安慰剂作为治疗。
①观察组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令患者口服胺碘酮片[国药准字H42021103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每次服用200mg,开始服用第一周每天三次,第二周时减量至每天两次,第三周时减量至每天一次,随后维持每天一次的剂量直至观察终点。以四周作为一个疗程。
②对照组使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令患者口服普罗帕酮片[国药准字H32021506国营张家港市制药厂],每次服用150mg,每天三次,同样以四周作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情况;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③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比较。
QT离散度测定方法:两组患者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一个疗程后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为QT间期的测量,若有V波出现,则以V波和T波的切迹为准。每例患者的测量导联在12个或12个以上,并以QT d(ms)表示导联中QT min和QT max的差值。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平均值±标准差( )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用药前QT离散度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一。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QT离散度比较中,观察组明显有所缩短,而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且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二。
表一 两组患者用药前QT离散度比较( ,ms)
组别 例数 用药前QT离散度
QT min QT max QT d
观察组 33 341.62±19.04 398.56±18.25 47.67±18.89
对照组 33 353.46±20.09 404.37±19.37 46.22±19.15
统计值 1.91 0.98 0.24
P >0.05 >0.05 >0.05
表二 两组患者用药后QT离散度比较( ,ms)
组别 例数 用药后QT离散度
QT min QT max QT d
观察组 33 393.62±27.14 427.58±29.64 37.18±12.34
对照组 33 365.25±21.73 410.64±22.15 45.86±13.25
统计值 3.63 2.05 2.14
P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用药一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经统计学比较X2=0.59,*P>0.05,二者并没有明显差异。
2.3两组患者的不良情况现象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一例患者有厌食的现象,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一例患者发生缓慢心律失常,但均不低于55次/分,均不影响治疗。
3讨论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是胺碘酮和普罗帕酮。QT离散度是反应心室复极的电不稳定性和不均一性的一项指标,在近年来发展较快[3]。根据大量临床研究监检测显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相较于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人,其QT d明显较高,因此,QT d拥有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4]。由本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QT d有明显降低,对照组的QT d却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并无明显差异,但胺碘酮能够有效降低QT d,大大减少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综上所述,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均比较显著,但由于胺碘酮可以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它较优于普罗帕酮。
参考文献:
[1]张萌萌,刘建军,樊光红.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及对QT离散度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11,32(2):129-130.
[2]曹广智,邱文会,张复伟.普罗帕酮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严重快速心律失常[J].新药与临床,2010,1(12):41-42.
[3]张亚文,吴宗贵,李莉.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冠心病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18(5):344-345.
[4]贾连旺,杜永远.胺碘酮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伴室性早博的治疗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15(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