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复音词研究综述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700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汇是最活跃的要素。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复音化现象丰富了词汇系统,提高了人们的交际手段,对汉语内部的结构也有重大的影响。本文探求复音词的发展脉络及复音词的判断标准,并以《孙子兵法》中的合成复音词为例证。
  关键词:古汉语复音词 综述 孙子兵法 合成复音词
  一、先秦复音词研究概况
  对于词和词组的判定区分,历来学者都有不同意见,这也是研究断代词汇史的困难之处。王力在《词和仂语的界限》中说:“必须承认,词和仂语之间没有绝对的界。”[1]现代汉语可以采用“扩展法”“插入法”来判定复音词,古代汉语由于受到语音和书面材料的限制,只能用其他方法。早在甲骨文时期,复音词就已存在,虽然只是少量的人名和地名,但至少说明复音词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新事物的发展,单音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从单音词向复音词过渡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逐渐发展为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要词汇用语的现状。
  在著作方面有: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和《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这两部著作对如何判断复音词做了详细的叙述,主要包括:语法标准,即两个语素的结合是否密切;意义标准,看结合后是否在具体语境中产生新意。修辞标准,利用修辞的形式美特点。出现频率,结合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探求该词的出现次数,并且对《尚书》《诗经》《韩非子》《论衡》等先秦文献的复音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3]伍宗文的《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提出了判定复音词的标准,而且准确分析了复音词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几部著作对于复音词的判断做了深刻的分析并举例说明,但对于一些有异议的复音词还是不能准确地判定。
  从单篇论文来看,代表性的文章有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马真认为词汇意义是判定复音词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鲁六《谈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分别从“意义标准、语法标准、修辞手段、出现频率”四个方面判断古汉语复音词。柳贤雅《<晏子春秋>复音词研究》对《晏子春秋》中的复音词做了深刻分析,从复音词的判定标准到列举出复音词,结构非常清晰明了。余颖《<楚简文献>复音词研究》、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复音词简论》在统计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复音词数量基础上,与其他先秦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得出《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复音词有萎缩现象。
  相对而言,出土文献材料的复音词研究较为逊色,其原因是出土材料残损毁坏严重,并且文字的识别和考释都存在较大的难度。
  地下出土材料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的真实性,这一特征可以校勘已有的传世材料。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就是用“地下之新材料”检验补充“纸上之材料”[19]。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中谈到:“出土古文献与其他出土文字资料在古籍校读方面有重要作用。”[16]汉语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在历史的变迁中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词汇的变化是最大的。若想对于古代文献有准确的理解,一定要研究各个时期词汇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语言文字分化变革的时代,是过渡时期,是词汇断代研究的重点。殷国光认为:“区分复音词和短音是上古汉语研究的难题之一”[26],复音词有悠久的历史,甲骨文的词汇已出现复音化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短语过渡阶段的到来,复音词的数量有明显增加,虽未出现具体规律,但不能不引起研究领域的注意。
  二、《孙子兵法》的合成复音词
  (一)《孙子兵法》合成复音词判定标准
  鉴于前代学者对复音词的判定方法各有千秋,本文所采用的是马真提出的几项标准,同时综合了程湘清的判定标准。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古代汉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广泛,在考释一个词或短语时,必须明确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能以偏概全。第一,意义标准,复音词是两个语素的结合,判定它是否是复音词关键看它是否在新的语境中产生了新义。第二,语法标准,即看两个语素的紧密程度,是否可以在中间加入其他成分而原义发生改变。第三,修辞标准,有时候两个语素结合后意义会发生改变,这与修辞手法的应用有关。
  (二)《孙子兵法》的合成复音词
  《孙子兵法》中的合成复音词的比重最大,可以分成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复合式中又包括: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述宾式、述补式。
  第一,复合式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是指两个语素共同构成一个新词,词义发生变化。
  1.联合式复合词
  所谓联合式复合词是指两个语素义相同或相反或相近,结合之后产生新义。
  1)名词+名词=名词
  【天地】
  (1)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孙子兵法·计篇》)
  天:天空。地:大地。两个语素组合到一起产生新义,代指“天下”。
  【旌旗】
  (2)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孙子兵法·作战篇》)
  旌:“旗的总称。《仪礼·乡射礼》:‘旌各以物。’郑玄注:‘旌,总名也。’”[4]
  旗:“旗帜的总称。古代专指上面有熊虎图像的一种军旗。《释名·释兵》:“‘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虎与众期其下也。’”在这里,旌旗指军队的战旗。
  2)动词+动词=名词
  【委积】
  (3)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兵法·军争篇》)
  委积:聚集的军用物资储备,名词。《周礼·地官·遗人》:“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路室有委;五十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郑注:“少曰委,多曰积。”
  3)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远近】
  (4)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孙子兵法·计篇》)   “远”“近”“险”“易”“广”“狭”这几个形容词语素组合在一起指“远近之地”“危险容易进攻之地”“广阔狭窄之地”,名词。
  4)动词+动词=动词
  【胜败】
  (5)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孙子兵法·形篇》)
  胜:胜利。《战国策·东周策》:“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
  5)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
  【众寡】
  (6)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众寡:“多或少。”《论语·尧曰》:“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
  2.偏正式复合词
  所谓偏正式复合词是指前一个语素对后一个语素起到修饰限定作用,与联合式合成词不同的是,偏正式复合词的前后语素地位大小是有区别的。
  1)名词+名词=名词
  【粮道】
  (7)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孙子兵法·地形篇》)
  “粮道”即运粮的道路。《六韬·疾战》:“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2)形容词+名词=名词
  【高陵】
  (8)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孙子兵法·军争篇》)
  “高陵”,“高丘,山丘”之义。《易·同人》:“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3)动词+名词=名词
  【绝涧】
  (9)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极去之,勿近也。(《孙子兵法·行军篇》)
  高亨祥注曰:“两岸峭壁,不能横越的山涧溪谷。”《北史》:“少善骑射,趫捷过人,数从荣游猎,至穷岩绝涧,人所不能升降者,兆必先之。”
  4)数词+名词=名词
  【千驷、千乘】
  (10)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兵法·作战篇》)
  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称驾一车之四马或四马所驾之车。”千驷即四千匹马。《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5)代词+名词=名词
  【诸侯】
  (11)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孙子兵法·军争》
  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礼记》:“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6)名词+动词=名词
  【庙算】
  (12)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部胜者,得算少也。(《孙子兵法·计篇》)
  张预注:“古之兴师命将,必致齐于朝,授以成算,然后遣之,故谓之庙算。”“庙算”是一种军事术语,在出兵打仗之前,在庙堂举行的例行会议。《商君书》:“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7)形容词+者=名词
  【智者】
  (13)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孙子兵法·虚实篇》)
  “智者”义为“有智谋或有智慧的人”。《吕氏春秋》:“智者,其所能接远也;愚者,其所能接近也。”
  8)动词+者=名词
  【谒者】
  (14)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孙子兵法·用间篇》)
  “谒者”即古代负责传达的官员
  9)名词+者=名词
  【门者】
  (15)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孙子兵法·用间篇》)
  “门者”即负责守门的官吏。
  10)动词+动词=动词
  【挑战】
  (16)敌近而静者,侍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孙子兵法·行军篇》)
  《说文》:“挑,挠也。”《广韵·萧韵》:“挑,挑拨。”《说文》:“战,斗也。”“挑战”即激对方出战。
  11)数词+动词=动词
  【再籍、三载】
  (17)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孙子兵法·作战篇》)
  “再”:“两次”;“籍”:“伍籍”。“再籍”即“两次征兵”。“三载”即“多次征粮草”。曹操注:“始载粮,后遂因粮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3.述宾复合词
  所谓述宾复合词是指前一个语素支配后一个语素。两者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1)动词+名词=名词
  【司命】
  (18)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孙子兵法·虚实篇》)
  《广雅·释诂》:“司,主也。”“司”即“掌管”之义,“司命”即掌管敌人命运的将领。
  2)动词+名词=动词
  【馈粮】
  (19)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兵法·作战篇》)
  “馈粮”即运送军粮。
  4.述补式复合词
  所谓述补式复合词是指后一个语素对前一个语素有补充作用,两者是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第二个语素一般是形容词或动词。
  【辞卑、辞强】
  (20)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孙子兵法·行军篇》)
  “辞卑”即“言辞谦卑”。《谷梁传》:“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辞强”即“言辞强硬”。   5.主谓式复合词
  所谓主谓式复合词是指前一个语素可以陈述后一个语素,两者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第二,重叠式复合词
  所谓重叠式复合词是指两个语素组合到一起后有固定的意义,与叠音词不同的是重叠式复合词的意义和每个独立语素的意义是相关的。(《孙子兵法》中重叠式复合词有AABB式。
  (21)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孙子兵法·势篇》)
  古人认为天地之初始形状如鸟卵,处于混沌状态。
  第三,附加式合成词
  附加式合成词是指在原有词根基础上另加一个词缀,词缀的意义虚化,只是陪衬作用,词根承载整个复音词的意义。
  (22)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孙子兵法·九地篇》)
  三、《孙子兵法》合成复音词的特点
  《孙子兵法》作为一本军事著作,里面有很多军事词语,缺乏一定的口语性,这是研究汉语断代史的制约之处。经分析《孙子兵法》合成复音词具有以下特点:
  1.复合式复音词占的比重最大,“联合”“偏正”“主谓”几种构词方式均有出现。“述宾”“述补”式复合词偶有出现,但数量较少。
  2.合成复音词中的新词出现较多,主要以军事词语为主。
  3.合成复音词的结构还不算稳定,紧密度不高,很多词语需借助语境来判断。
  参考文献:
  [1]王力.词和仂语的界限[A].王力文集(第十六卷)[C].济南:山
  东教育出版社,1990.
  [2]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3]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8.
  [4]郑玄注,贾公彦疏,王辉.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8.
  [5]郭文铎.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J].军事历史,
  2002,(1).
  [6]何立民.《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复音词研究[D].上海:复
  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蒋鲁敬.银雀山漢墓竹简《尉缭子》《晏子》《六韬》集释[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李丰娟.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形声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
  [9]罗福颐.临沂汉简概述[J].文物,1974,(2).
  [10]鲁六.谈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J].中州学刊,2006,(5).
  [11]刘小文.银雀山汉简《尉缭子》字词杂考[J].古汉语研究,2005,
  (2).
  [12]刘小文.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军事用语研究[D].成都:四川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3]柳贤雅.春秋复音词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4]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5).
  [15]名茂修.四十年来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研究综述——研究的分
  期、学科分布与展望[J].临沂大学学报,2014,(3).
  [16]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7]山东省博物馆临沂文物组.山东临沂西汉墓出土的(《孙子兵
  法》,《孙膑兵法》等竹简的简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18]唐钰明.金文复音词简论——兼论汉语复音化的起源[A].著名中
  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9]王国维.古史新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0]王辉.银雀山汉墓竹简军事思想问题研究——以《孙膑兵法》
  为中心[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1]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复音词简论[J].语言研究,1999,
  (2).
  [22]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词汇研究[M].中国香港:华夏出
  版社,2003.
  [23]卫今.从银雀山竹简看秦始皇焚书[J].文物,1974,(7).
  [24]吴九龙.银雀山汉简兵书的意义及影响[J].滨州学院学报,
  2005,(5).
  [25]伍宗文.先秦复音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6]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7]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M].北京:文
  物出版社,1975.
  [28]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简本《尉缭子》释文(附校
  注)[J].文物,1977,(2).
  [29]余颖.《楚简文献》复音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6.
  [30]张国艳.《居延汉简》虚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5.
  [31]赵强.银雀山汉简《六韬》词汇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0.
  [32]张显成.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校勘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0,(2).
  [33]张妍.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集释[D].长春:吉
  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4]周生亚.《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词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1982,(2).
  (孔敏 辽宁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61006)
其他文献
摘 要:选取了10类常用的“的”字结构,通过对St.Mark国际学校5~7岁的30位儿童使用“的”字结构的情况进行访谈调查及数据分析,探讨出多语背景儿童“的”字结构的使用偏误情况,包括不同类型“的”字结构的偏误率高低,不同母语的儿童出现偏误的情况及原因分析,出现偏误的类型等。最后,结合泰国St.Mark国际学校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的”字结构 偏误分析 儿童 教学  一、选
期刊
摘 要: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乌鸦”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联想与象征意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与乌鸦相关的表达。汉英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关于乌鸦的习语与谚语,若译者在翻译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助于传达汉英语言背后乌鸦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乌鸦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  在汉英文化中,“乌鸦”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时,了解“乌鸦”在这两种不
期刊
摘 要: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由副词位置使用不当引起的偏误频频发生。本文认为造成韩国学生副词位置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的缺乏。基于此,本文从韩国留学生的三类典型副词位置偏误入手,比较了汉韩副词位置分布的差异,即:汉韩副词的原型位置分布不同,非原型位置分布存在差异,对应缺位,以及原型位置和非原型位置的关系不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偏误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若干教学对策。  关键词:汉
期刊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由于植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人们倾向于利用植物来隐喻其他事物。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比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考察汉英植物词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讨论相关的翻译方法,认为植物词翻译当以传译其隐喻意义为中心,并视具体语境选择翻译方法。  关键词:植物词 概念隐喻 英汉对比 翻译  一、引言  1980年,认知语言学的奠
期刊
摘 要:《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思想的集中体现,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得到广泛传播。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心理差异产生了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文章从国内外《周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5种译本中关于“色彩”的不同翻译方式入手,试
期刊
摘 要:说话者的语气、态度和感情色彩使话语的韵律特征产生不同变化,同时,说话者的思想正是通过韵律特征的变化得到确切体现。本文考察英语自然话语中话语标记语“you know”处于不同话语位置时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和韵律特征。研究显示,不同话语位置的“you know”发挥着不同的语用功能,同时,它在时长、停顿、音高和音强几方面的韵律表现也是不同的。“you know”在自然话语中的语用功能与其韵律特征
期刊
摘 要:使役概念表达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典型使役事件的临摹或概念化。英汉语言中都有表达使役概念的词汇和句式。本文通过对比英汉语言使役概念表达的异同,以短篇小说《小王子》的英汉译本为语料,结合Talmy以英语为例提出的表达“实现”意义的四种词汇化模式,尝试提出英汉语言使役概念的词汇化模式并剖析其异同。  关键词:使役概念 词汇化模式 泰尔米的模式  一、引言  江蓝生指出:所谓使役,是指动词有使令、致
期刊
摘 要:“道德暴力”一词是随着近年来多起社会负面事件而引出的新兴词汇,除了大众对“道德暴力”现象的关注,己经有学者从学术角度加以思考和研究。本文通过反思社会事件、解析词义,诠释“道德暴力”的概念。  关键词:道德 暴力 道德暴力 概念界定  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以公交车让座事件为典型的社会事件的发生,有学者提出“道德暴力”这一概念。“道德暴力”现象出现于社会公共视野中,引发了大众的思考。国内对于
期刊
摘 要:梳理了自《马氏文通》开始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分类体系研究。对代词的分类体系主要分为“分散的归类法”和“集中的归类法”;对疑问代词的分类体系主要分为“分散的分类法”“按照语法功能分类”和“按照语义分类”。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对疑问代词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语法研究 代词 疑问代词 分类体系  疑问代词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语法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对疑问代词的研
期刊
摘 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上”表达的四类语义,结合“上”所表达的四类语义,通过考察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对留学生“V上”结构中“上”的使用偏误情况进行归类并分析。  关键词:V上 上 语义 偏误  一、引言  “V上”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典型的述补结构。目前,“V上”结构的本体研究已有很多,但是“V上”结构的偏误和习得研究还很少,我们只发现了朴珍玉(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