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乌鸦”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联想与象征意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与乌鸦相关的表达。汉英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关于乌鸦的习语与谚语,若译者在翻译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助于传达汉英语言背后乌鸦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乌鸦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
在汉英文化中,“乌鸦”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时,了解“乌鸦”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一、乌鸦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乌鸦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神话、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中,“乌鸦”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它可以代表光明,也可以象征黑暗;它是神的“使者”,也是鬼魂的“邮差”。人们认为它带来喜讯,也相信它预示灾祸。它本来代表着和睦温暖的亲情,却经常和漂泊羁旅有关。“乌鸦”这些判若云泥的身份,不仅是其生活习性决定的,也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乌鸦”在汉语中的含义
在中国,关于“乌鸦”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关于《山海经》中“皆载于乌”的注解,《淮南子·精神篇》:“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郭璞注:“中有三足乌”[1]《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者,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则三足乌当指日之精,又或传为架日车者。”从这些神话描述中可以看出,“乌鸦”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居住在太阳里的神鸟。除了作为神鸟被崇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鸦”还被认为是孝鸟。《说文解字》:“乌,孝鸟也。”乌鸦反哺的美德在《本草纲目·禽·慈乌》中也有记载:“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乌鸦”不仅以“孝”著称,而且似乎通人性,对人间的孝道也倍加敏感,《周书》中的颜乌,《异苑》中的宗懔,都是因为孝行感动了乌鸦。前者母亲去世时引来数千乌鸦,为他衔土垒墓,后者因母丧悲泣不已,每当痛哭时则有群鸦聚集,痛哭后群鸦方始散去。人类和动物中孝道的模范,因为孝而发生了感应。
尽管“乌鸦”在古代被认为是神鸟,但也有人认为乌鸦是邪恶的代名词。人们逐渐发现,乌鸦钟爱腐肉,每当有死亡发生的时候,乌鸦的身影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可见当时的乌鸦并不受人喜爱了。
(二)“乌鸦”在英语中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乌鸦”的含义虽然不及在中国文化中那么复杂,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下面从《圣经》和《伊索寓言》这两部西方作品中引用几则故事来分析乌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1.《圣经》中乌鸦的忠诚与失信
1)忠实的信使
在《圣经·列王纪》故事中,上帝告诉先知以利亚(Elijah),让他向西躲在一条河边上帝会命令乌鸦为他带去吃的。以利亚依言而行,上帝果然派乌鸦每天早晚为他送去肉和面包,以利亚借此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2)失职的信使
在《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中,挪亚一家与各类动物在方舟内躲避洪水,过了40天,挪亚“放出一只乌鸦。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And he sent forth araven,which went forth to and fro,until the waters were dried up from off the earth.)从“直到”(Until)不难推测,乌鸦被放飞后并没有回来,在洪水消退、地面露出以前一直在空中盘旋,否则挪亚不会再放鸽子出去。乌鸦第一个出去探路,但却一去不返,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洪水的线索。所以挪亚“又放出一只鸽子去”(Also he sent forth adove from him),鸽子找不到歇脚的地方,只好回来;七天后挪亚再次放鸽子出去,傍晚时“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可以看出,相比于鸽子的表现,乌鸦实在不是一个好信使。
2.《伊索寓言》中乌鸦的正与恶
1)聪明的乌鸦
《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是个智者的形象。渴得奄奄一息的乌鸦发现了水瓶,但嘴巴又够不到水,焦渴和急切并没有让乌鸦丧失理智,把水倒出来白白浪费,而是促使它思考,最后发现了把石子扔进瓶中水位升高,从而喝到水的好办法。
2)背信弃义的乌鸦
在《伊索寓言》中《乌鸦与墨丘利神》的故事里,乌鸦因为谎言和背叛而受到了摒弃。乌鸦受困罗网,向阿波罗祈求,但脱身以后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为阿波罗神龛供奉乳香),等到再一次被困时,它转而向墨丘利神(Mercury)祈求,但墨丘利神不肯做阿波罗第二,说什么也不愿意相信乌鸦的承诺。
二、有关乌鸦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虽然中西方对乌鸦的含义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对乌鸦的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能在某些方面对乌鸦产生相似的联想。所以,在翻译某些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1)Crow has smiled pig black.
(乌鸦笑猪黑。)
(2)The crow thinks his own bird fairest.
(乌鸦总以为自己的雏鸟最美。)
(3)Wheresoever the carcase is, there will the ravens be gathered together.
(哪里有死尸,乌鸦就成群。)
(二)意译法
由于中西方对“乌鸦”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许多情况下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是不能直译的。译者必须随时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下乌鸦的文化内涵,并尊重两种语言中对“乌鸦”一词的习惯表达,这时不妨采用意译法。虽然译文会失掉一定的民族文化成分,但它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如果将原文中的形象直译过来,不仅不能诱发读者恰当的联想,还可能引起误解。若对原文中的形象进行意译,便可收到形神兼顾之效。 (4)A flying crow always gets something.
(谁都会有走运的时候。)
(5)Crow’s nest.
(桅杆瞭望台,火警瞭望塔,交通岗亭。)
(6)To pluck a crow.
(争吵,吹毛求疵,有困难的事情要解决。)
(三)套译法
套译法是习语翻译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套译法撇开原文语句,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在翻译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既要坚持翻译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既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又要确保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7)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8)Carrion crows bewail the dead sheep and then eat them.
(猫哭老鼠假慈悲。)
(9)Crow like a cock and snatch like a dog.
(鸡鸣狗盗。)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鸦的文化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仅以乌鸦这一动物为例探究了其文化内涵及翻译,意在表明,对于动物习语、谚语等这些文化特色浓厚的习惯表达法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一因素,这样才能使译文准确生动。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2WLH48]。)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4.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1.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82.
[4]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9):707-710.
(吴志英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100083)
关键词:乌鸦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
在汉英文化中,“乌鸦”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时,了解“乌鸦”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一、乌鸦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乌鸦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神话、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中,“乌鸦”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它可以代表光明,也可以象征黑暗;它是神的“使者”,也是鬼魂的“邮差”。人们认为它带来喜讯,也相信它预示灾祸。它本来代表着和睦温暖的亲情,却经常和漂泊羁旅有关。“乌鸦”这些判若云泥的身份,不仅是其生活习性决定的,也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乌鸦”在汉语中的含义
在中国,关于“乌鸦”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关于《山海经》中“皆载于乌”的注解,《淮南子·精神篇》:“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郭璞注:“中有三足乌”[1]《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者,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则三足乌当指日之精,又或传为架日车者。”从这些神话描述中可以看出,“乌鸦”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居住在太阳里的神鸟。除了作为神鸟被崇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鸦”还被认为是孝鸟。《说文解字》:“乌,孝鸟也。”乌鸦反哺的美德在《本草纲目·禽·慈乌》中也有记载:“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乌鸦”不仅以“孝”著称,而且似乎通人性,对人间的孝道也倍加敏感,《周书》中的颜乌,《异苑》中的宗懔,都是因为孝行感动了乌鸦。前者母亲去世时引来数千乌鸦,为他衔土垒墓,后者因母丧悲泣不已,每当痛哭时则有群鸦聚集,痛哭后群鸦方始散去。人类和动物中孝道的模范,因为孝而发生了感应。
尽管“乌鸦”在古代被认为是神鸟,但也有人认为乌鸦是邪恶的代名词。人们逐渐发现,乌鸦钟爱腐肉,每当有死亡发生的时候,乌鸦的身影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可见当时的乌鸦并不受人喜爱了。
(二)“乌鸦”在英语中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乌鸦”的含义虽然不及在中国文化中那么复杂,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下面从《圣经》和《伊索寓言》这两部西方作品中引用几则故事来分析乌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1.《圣经》中乌鸦的忠诚与失信
1)忠实的信使
在《圣经·列王纪》故事中,上帝告诉先知以利亚(Elijah),让他向西躲在一条河边上帝会命令乌鸦为他带去吃的。以利亚依言而行,上帝果然派乌鸦每天早晚为他送去肉和面包,以利亚借此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2)失职的信使
在《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中,挪亚一家与各类动物在方舟内躲避洪水,过了40天,挪亚“放出一只乌鸦。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And he sent forth araven,which went forth to and fro,until the waters were dried up from off the earth.)从“直到”(Until)不难推测,乌鸦被放飞后并没有回来,在洪水消退、地面露出以前一直在空中盘旋,否则挪亚不会再放鸽子出去。乌鸦第一个出去探路,但却一去不返,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洪水的线索。所以挪亚“又放出一只鸽子去”(Also he sent forth adove from him),鸽子找不到歇脚的地方,只好回来;七天后挪亚再次放鸽子出去,傍晚时“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可以看出,相比于鸽子的表现,乌鸦实在不是一个好信使。
2.《伊索寓言》中乌鸦的正与恶
1)聪明的乌鸦
《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是个智者的形象。渴得奄奄一息的乌鸦发现了水瓶,但嘴巴又够不到水,焦渴和急切并没有让乌鸦丧失理智,把水倒出来白白浪费,而是促使它思考,最后发现了把石子扔进瓶中水位升高,从而喝到水的好办法。
2)背信弃义的乌鸦
在《伊索寓言》中《乌鸦与墨丘利神》的故事里,乌鸦因为谎言和背叛而受到了摒弃。乌鸦受困罗网,向阿波罗祈求,但脱身以后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为阿波罗神龛供奉乳香),等到再一次被困时,它转而向墨丘利神(Mercury)祈求,但墨丘利神不肯做阿波罗第二,说什么也不愿意相信乌鸦的承诺。
二、有关乌鸦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虽然中西方对乌鸦的含义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对乌鸦的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能在某些方面对乌鸦产生相似的联想。所以,在翻译某些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1)Crow has smiled pig black.
(乌鸦笑猪黑。)
(2)The crow thinks his own bird fairest.
(乌鸦总以为自己的雏鸟最美。)
(3)Wheresoever the carcase is, there will the ravens be gathered together.
(哪里有死尸,乌鸦就成群。)
(二)意译法
由于中西方对“乌鸦”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许多情况下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是不能直译的。译者必须随时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下乌鸦的文化内涵,并尊重两种语言中对“乌鸦”一词的习惯表达,这时不妨采用意译法。虽然译文会失掉一定的民族文化成分,但它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如果将原文中的形象直译过来,不仅不能诱发读者恰当的联想,还可能引起误解。若对原文中的形象进行意译,便可收到形神兼顾之效。 (4)A flying crow always gets something.
(谁都会有走运的时候。)
(5)Crow’s nest.
(桅杆瞭望台,火警瞭望塔,交通岗亭。)
(6)To pluck a crow.
(争吵,吹毛求疵,有困难的事情要解决。)
(三)套译法
套译法是习语翻译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套译法撇开原文语句,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在翻译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既要坚持翻译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既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又要确保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7)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8)Carrion crows bewail the dead sheep and then eat them.
(猫哭老鼠假慈悲。)
(9)Crow like a cock and snatch like a dog.
(鸡鸣狗盗。)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鸦的文化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仅以乌鸦这一动物为例探究了其文化内涵及翻译,意在表明,对于动物习语、谚语等这些文化特色浓厚的习惯表达法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一因素,这样才能使译文准确生动。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2WLH48]。)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4.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1.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82.
[4]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9):707-710.
(吴志英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