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培养;数感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0(B)—0041—01
一、生活中诱发——唤起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逐渐唤起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两位数,学生的答案是丰富的,如,小明家住在阳光景城13幢603室;从家走到学校要花15分钟;今天是6月24日;今天的气温是17摄氏度;手机号码是11位数;我的座位号是42;我刚买了一套衣服花了85元……学生学会了用两位数来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信息,既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这种“亲数学”行为,又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二、观察中比较——优化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的个数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起数感。
如,教学“20以内的数”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都已会数数,但是对数的概念并不一定清楚。而20以内数的含义、数的顺序、大小和数的组成又是学习一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打好基础,加深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体验数的意义。
三、探索中体验——感悟数感
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优化数感。
如,教学“克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黄豆,亲自动手称一称几粒黄豆约重1克(约4粒),然后用手掂一掂4粒黄豆的重量,感受一克大约有多重,再让学生从准备的物品中找出重量约是一克的物品,学生在刚才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认识到一克的物品是比较轻的,并从中找出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如,壹分、伍分的硬币,一小堆大米(约25粒)、一条彩色皮筋……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讨论怎样找出约10克重的物品,学生借助“4粒黄豆约一克”的标准准确地找出了大约10克重的物品。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以小数感知大数,既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又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了数感,使数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猜想中验证——开启数感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对于他们形成数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在学了“米和厘米,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猜一猜自己的书包有多重,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自己的身高有几厘米;在学习了“三位数”后,让学生猜一猜一些商品的价格。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这样教学不仅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避免常见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这样有利于培养和考察学生的数感。
总之,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观察、体验、猜想,从而培养学生对“数”的感悟能力,为学好数学打下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0(B)—0041—01
一、生活中诱发——唤起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逐渐唤起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两位数,学生的答案是丰富的,如,小明家住在阳光景城13幢603室;从家走到学校要花15分钟;今天是6月24日;今天的气温是17摄氏度;手机号码是11位数;我的座位号是42;我刚买了一套衣服花了85元……学生学会了用两位数来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信息,既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这种“亲数学”行为,又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二、观察中比较——优化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的个数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起数感。
如,教学“20以内的数”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都已会数数,但是对数的概念并不一定清楚。而20以内数的含义、数的顺序、大小和数的组成又是学习一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打好基础,加深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体验数的意义。
三、探索中体验——感悟数感
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优化数感。
如,教学“克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黄豆,亲自动手称一称几粒黄豆约重1克(约4粒),然后用手掂一掂4粒黄豆的重量,感受一克大约有多重,再让学生从准备的物品中找出重量约是一克的物品,学生在刚才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认识到一克的物品是比较轻的,并从中找出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如,壹分、伍分的硬币,一小堆大米(约25粒)、一条彩色皮筋……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讨论怎样找出约10克重的物品,学生借助“4粒黄豆约一克”的标准准确地找出了大约10克重的物品。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以小数感知大数,既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又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了数感,使数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猜想中验证——开启数感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对于他们形成数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在学了“米和厘米,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猜一猜自己的书包有多重,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自己的身高有几厘米;在学习了“三位数”后,让学生猜一猜一些商品的价格。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这样教学不仅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避免常见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这样有利于培养和考察学生的数感。
总之,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观察、体验、猜想,从而培养学生对“数”的感悟能力,为学好数学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