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要通过调动学生有效情感、确保知识的有效性、注重有效探究等手段,来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有效情感 研究学情 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古老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发展:既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有强调个体的发展需要;既关心学生当前的教育状况,有关心学生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实施新课程理念、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但是,这里阐述的教学有效性,与传统意义上的考试高分不划等号,而是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能够得到发展、提升。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有效情感。
有效情感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都至关重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思维效率、学习效果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要创设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教学情境围绕目标设置。
新课程推行“目标教学法”,即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以三维目标的形式出现,并以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检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和提升。比如,在学习“小数点意义”时,设置了四个学习目标: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2、 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4、学会与他人合作,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从日常生活中超市商品定价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小数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然后,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米、分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练习,形成小数和分数之间概念联系。利用学生熟悉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辅助学生理解小数与分数两种形式表示之间的数学关系。
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保证情境为教学服务,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已有的知识入手,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增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教学情境符合学生心理。
教学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心理特点保持一致,尤其要注重趣味性和设置悬念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因素的加入,以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设置直观演示、游戏体验、操作观察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学习的直观性。比如,在学习“栽树问题”、“爬楼梯问题”、“男女生相间站队”等具有一定理解难度的问题学习时,教师可以采取实物模拟摆放、草图演示、游戏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问题设计的生活情形,遵循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特点,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二.认真研究学情,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知识在成年人看来十分简单,而对于学生而言却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接受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了然于胸,并精心研读教材,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保证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在学生已有的前一个知识点之上,即教学总能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比如,在学习小数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分数内容的学习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小数的学习目标。如果学生对分数相关知识不熟悉,不能快速而准确地说出“把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怎么用分数表示,这些分数的单位分别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就很难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分数和相应小数之间的关系了。那么,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无效目标,教师的教学也是无效教学。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并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宁可降低学习要求、减少学习目标,也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吃夹生饭”,保证将每个学习目标、每个知识点都落到实处,让学生都彻底地消化,既是对本课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也是对下一步学习有效性的有力铺垫。
当然,一个班级的学情存也会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是要实施“目标分层”,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也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对于数学理解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删减第四和第三个目标,以降低学习难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容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有所体现。
三.注重有效探究,加深学生理解深度。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学习影响较大。但是,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表内乘法”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摆小棒”游戏入手,引出“相同加数”这个概念,进而引出乘法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出自好玩的心理,将小棒摆成各种图形,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操作会成为下一步学习探究的内容。当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摆的木棒图形写成相应的算式时,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被激活,学生由“玩”过渡到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整理。当学生写出“3+3+3+3+3=15”、“4+4+4+4=12”、“6+6+6=18”这类形式公正的算式,并被教师引进下一步的教学中时,学生会在瞬间感受到知识探究过程带来的成就感,并顺利从加法过渡到乘法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于教师引入的“乘法意义的解释”、“×”、“乘法算式的写法”、“乘法算式的写法和意义之间的变化”等等,都充满了好奇,并能够快速而深刻的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这种注重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完美的对接,符合知识体系的构建顺序和科学原理。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探究行为与学习方向没有保持一致的学生,比如,上一个游戏环节中,部分学生的小棒摆放没有成为能够变成乘法的算式,他们的思维仍停留在“游戏”的随意性阶段。当某位学生展示了自己摆放的图形一样的加法算式时,教师对没摆成的这部分学生进行引导:你们也尝试着摆出“加数相同”的算式,老师相信你们能摆出造型更漂亮的图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都能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写出“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为学生学习乘法做好思维铺垫。教师的引导能起到引领探究方向、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方向、理解深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上。我们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不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某些方法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已有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对于那些做题方法繁琐的学生,不要批评指责,因为那是他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也是抽象思维能力缺乏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允许学生使用比较繁琐的方法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训练的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相应提升,解题方法也会逐步简便。对这部分学生而言,留下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也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有效情感 研究学情 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古老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发展:既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有强调个体的发展需要;既关心学生当前的教育状况,有关心学生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实施新课程理念、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但是,这里阐述的教学有效性,与传统意义上的考试高分不划等号,而是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能够得到发展、提升。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有效情感。
有效情感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都至关重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思维效率、学习效果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要创设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教学情境围绕目标设置。
新课程推行“目标教学法”,即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以三维目标的形式出现,并以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检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和提升。比如,在学习“小数点意义”时,设置了四个学习目标: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2、 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4、学会与他人合作,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从日常生活中超市商品定价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小数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然后,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米、分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练习,形成小数和分数之间概念联系。利用学生熟悉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辅助学生理解小数与分数两种形式表示之间的数学关系。
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保证情境为教学服务,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已有的知识入手,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增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教学情境符合学生心理。
教学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心理特点保持一致,尤其要注重趣味性和设置悬念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因素的加入,以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设置直观演示、游戏体验、操作观察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学习的直观性。比如,在学习“栽树问题”、“爬楼梯问题”、“男女生相间站队”等具有一定理解难度的问题学习时,教师可以采取实物模拟摆放、草图演示、游戏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问题设计的生活情形,遵循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特点,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二.认真研究学情,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知识在成年人看来十分简单,而对于学生而言却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接受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了然于胸,并精心研读教材,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保证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在学生已有的前一个知识点之上,即教学总能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比如,在学习小数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分数内容的学习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小数的学习目标。如果学生对分数相关知识不熟悉,不能快速而准确地说出“把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怎么用分数表示,这些分数的单位分别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就很难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分数和相应小数之间的关系了。那么,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无效目标,教师的教学也是无效教学。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并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宁可降低学习要求、减少学习目标,也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吃夹生饭”,保证将每个学习目标、每个知识点都落到实处,让学生都彻底地消化,既是对本课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也是对下一步学习有效性的有力铺垫。
当然,一个班级的学情存也会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是要实施“目标分层”,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也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对于数学理解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删减第四和第三个目标,以降低学习难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容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有所体现。
三.注重有效探究,加深学生理解深度。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学习影响较大。但是,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表内乘法”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摆小棒”游戏入手,引出“相同加数”这个概念,进而引出乘法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出自好玩的心理,将小棒摆成各种图形,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操作会成为下一步学习探究的内容。当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摆的木棒图形写成相应的算式时,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被激活,学生由“玩”过渡到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整理。当学生写出“3+3+3+3+3=15”、“4+4+4+4=12”、“6+6+6=18”这类形式公正的算式,并被教师引进下一步的教学中时,学生会在瞬间感受到知识探究过程带来的成就感,并顺利从加法过渡到乘法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于教师引入的“乘法意义的解释”、“×”、“乘法算式的写法”、“乘法算式的写法和意义之间的变化”等等,都充满了好奇,并能够快速而深刻的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这种注重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完美的对接,符合知识体系的构建顺序和科学原理。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探究行为与学习方向没有保持一致的学生,比如,上一个游戏环节中,部分学生的小棒摆放没有成为能够变成乘法的算式,他们的思维仍停留在“游戏”的随意性阶段。当某位学生展示了自己摆放的图形一样的加法算式时,教师对没摆成的这部分学生进行引导:你们也尝试着摆出“加数相同”的算式,老师相信你们能摆出造型更漂亮的图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都能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写出“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为学生学习乘法做好思维铺垫。教师的引导能起到引领探究方向、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方向、理解深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上。我们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不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某些方法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已有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对于那些做题方法繁琐的学生,不要批评指责,因为那是他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也是抽象思维能力缺乏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允许学生使用比较繁琐的方法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训练的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相应提升,解题方法也会逐步简便。对这部分学生而言,留下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也是有效教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