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我们的作文回家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n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家庄市高三质量检测考试二”中的作文的款款亮相,似乎刺痛了以高考满分范文为备战蓝本的高三师生的心。无论是喝彩还是贬低都难以掩盖它对目前考场应试作文所带来的意义昭示。
  其原文是:
  目前,“戏说”“大话”之风盛行。有《戏说乾隆》、《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甚至还有戏说《孔雀东南飞》等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从阅卷情况看,这次作文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已深陷于按套路作文的思维漩涡而不可自拔。在他们铺纸研墨的空隙间,大脑皮层已调遣出亲情、变通、高洁和不屈服等多种主题备选,李白、苏轼和陶渊明等“大腕”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一展雄姿。
  但是面对这次作文,我们准备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弟子却不知如何落笔了。只能使足力气继续邀请“大腕”强撑门面或生硬地展开了一道政治论述题。这无异于给我们一个警示:我们的作文如果再踏着所谓的优秀模式起舞,恐怕一不留神就会滑下崖去。
  除众多面目呆板或华而不实的作文外,也偶有文章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这样的开头:
  “无法阻止一场雨的降临,无法阻止一场雪的发生,正如我无法阻止你绝美的容颜被糟践。”
  此段简练入文,未成曲调先有情,对惨遭践踏的经典文化一诉衷肠。在两个段落铺陈“你”的绝美之后,文章陡转:
  “你饮一口盛唐的花雕酒,那幽香的气息依然让今人沉醉,而他们却用滚热的沸水‘煮’你心爱的三国。
  你哭了,我看到你的泪水无休止地流下。”
  且不说作者谋篇布局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之妙趣,单就文章中作者决然抛却泛流行的作文审美标准,不落窠臼的独特风采,就足以给人耳目一新、如饮甘醴之感。再加上发自肺腑的至理真情,想不得高分都难。
  这次质检二作文不仅验证了只吃历史、名人的老本很难应对未来作文征程上的风雨侵袭,同时也暴露出了我们学生在作文中情与理的缺失。笔者不揣浅陋,试谈一下自己在实践中一些略有收益的做法。
  一、让名人更好地发挥“余热”。历史名人的巨大威力不容小觑,但是写李白就只能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大声呐喊我们不太提倡。李白诗篇无数,可彰显其才情人品者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将这个空间拓展,将一系列名人的其他较有价值的诗句名言以每日一抄的形式传送给学生,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审美疲劳。
  二、做阅读题要多做“文章”。高考一天天逼近,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培养熏陶,力争有质的飞跃等诸如此类计划似乎已不可行。大家手头的高考金题及各省市模拟纷至沓来,充塞着我们的复习生活。踏踏实实做题不应成为我们在战前的唯一底色,利用好诗歌阅读与现代文阅读部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一箭数雕的效果。
  如我们在做2007年福建卷第9题《武夷山中》的诗歌鉴赏题时就多做了点“文章”。此诗作者是宋朝诗人谢枋得,我们针对题后的注释做了更详细的拓展,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品读感悟,还让学生将谢枋得请入了他们笔记本上的作文素材库。在作文辅导课上,我们以诗歌《武夷山中》为文本,让学生做了一个片段作文,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运用景物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等使语言细腻生动,并在此基础上抒发自己的议论感悟。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有话可写,并且也不乏生动细腻之作,效果不错。
  三、高举“与时俱进”的旗帜。质检二作文中反映出的理的严重缺失植根于复习只能闭门做学问这块过度贫瘠的土地。语文教师应该尽量帮助学生和时代时尚接轨,对这种现状加以改善。比如和他们一起品读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系列素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素材、网络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小人物素材,探讨《道德观察》、《大家看法》中的焦点事件,关注报纸杂志、网络上值得人思考的可供挖掘的热门新闻……每周占用一节课的时间精细地分析其中的一个材料,训练学生寻找适宜的思维支点。同时在学生还未学会打渔的情况下要每天给他一条新鲜的“鱼”加以练习,不到高考结束,决不终止“与时俱进”的步伐。这样我们给他们的不只是作文素材,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打开了行将生锈的思维之锁。他们在面对质检二中的这类作文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前方终点依稀可见,千钧重担依然在肩,步履蹒跚。带我们的作文回家,让理性的光芒冲破层层铺染层层干瘪的老茧,让真诚的歌唱温暖重重包装重重粗糙的心灵,让“我手写我心”的畅快在字里行间尽情地舞动。谨以此文唤醒在作文殿堂迷路的前行者,回头未晚!
其他文献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杰作,沈从文先生也因为《边城》和其他众多作品闻名中外,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边城》的第13至15章,教材和教参谈的基本上是主题和情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我以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小说文本、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边城》,光让高中生理解其深刻的主题是片面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鉴赏它独特
期刊
《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入实验区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画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分析:“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这段分析,
期刊
明代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堪称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之翘楚,其中《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无论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还是所展示的社会心理、时代特征,皆可视为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的是小商人施复拾金不昧、积下阴德而屡获好报、逢凶化吉,最终财源广进、家业兴旺的故事。  对本篇小说的主题,学界大致持此种观点:歌颂广大中小工商业者建立在平等互利经营基础上的信义、友谊等新的道德标准,反映了扶
期刊
我惊诧于张爱玲的才华,一个只有二十二三岁的年轻女子,竟能写出那么多美丽苍凉的故事。她的《传奇》“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连最好的图画都赶不上”。“点上一炉沉香屑”,那“霉绿斑斓的铜香炉”里,弥漫的全是些轻灵清扬的句子。是啊,这位末世的贵族,经历着独特的生活氛围——既有“奇异的西方文化的鲜活”,又有“东方文化中厚沉沉的鸦片”。特殊的生活节奏让她养成了赏玩身边物象、细节的精致趣味。她善于“以一种审美的态
期刊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虽然说司马迁“恨私心不尽”,其实质上写《史记》的目的还在于“鄙没世”,使得“文采不表于后”。  诚然,司马迁所说的“文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但作为绝唱之作,其“文采”的表现方式定然是多样而耀眼的。本文仅就《史记》中如何灵活运用虚词来表现“文采”,谈点看法。  虚词,它的意义虽然空灵,但在表
期刊
审美阅读,是从审美体验出发,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把自己作为审美主体,以审美情感为媒介,以双向植入为手段,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感应、契合、妙悟,合同而化的境界,从而深切真实地体味文学作品的种种佳处的阅读方法。  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把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偏重于字、词、句、篇的意义解析,注重知识的获取。这种阅读方法,大大降低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价值和感染力度,使作品与读者互相对立,互不相干。读者
期刊
自春秋时期那位为万世景仰的儒学大师手拂长髯,吟哦出“诗言情”之后;自东晋那位睿智的学者以秃毫枯锋在《文赋》中慎重地写下“诗缘情”之后,中国诗歌的创作与鉴赏似乎就与“抒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放眼中国诗歌的烂漫星空,我们总能毫不费力地找到这样一朵另类的艺术奇葩:它背叛了抒情的传统,却闪烁着迷人的思辨光芒,格外夺人眼目;它有一个警人深省的名字——哲理诗。它阐释了人生的哲理,洞悉着世事的奥妙,散发着迷人
期刊
《闺塾》又名《春香闹学》,是编入中学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戏剧名段。它出自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第七出,写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为了杜丽娘以后嫁人,能够知书达理,“谈吐相称”,给父母脸上“增添光辉”,所以延请了饱学儒士,六十岁的陈最良给杜丽娘上课。没想到,第一堂课,就被小丫环春香闹得一团糟,最后陈最良也没有办法,只好自嘲云:“女弟子则争个不求闻达,和男学生一般儿教法。……咱和公相陪话去。” 
期刊
史铁生是一位独特的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从一个残疾人的特殊视角去鸟瞰人生、社会和宇宙,影响广泛,可以说是当代散文艺术的精华。  史铁生曾经说过,他想写一群残疾人从出生到长大、到老死的整个人生历程和内心经历。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长期被忽视,然而又极重要的人生天地。  苏教版必修二节选的是其中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坐在轮椅中的史铁生与地坛的
期刊
作文写百篇不如改好一篇。其实也是这个理儿,总结几年来的作文教学,我们不妨将作文分割开来练。下面我以“亲情”为话题来谈一下。    一、修饰题目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就这次训练来看,作文题目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1.“母爱”或“父爱”。2.“默默无闻的爱”、“隐藏着的爱”、“爸爸其实也爱我”、“平凡而又伟大”、“亲情真的很伟大”、“说声‘爱您’难吗”。3.“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