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入实验区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画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分析:“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这段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教学方向,告诉我们要通过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再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联系紧密。而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三者之中的重点和关键。传统的教法体现“以文本为本”的理念,学生死抠书本,教师则进行所谓的补充完善,结果学生在大谈特谈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后,却再也无法深入到他的扭曲的灵魂深处。虽然老师卖力地补充前人对孔乙己的形象分析,但收效甚微,学生已经味如嚼蜡。这就是传统教育的“瓶颈”,是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本冲突的。
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收获,并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改变旧观念,不做仅“以文本为本”、人云亦云的“孔乙己”式的教师,而要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走“以人为本”的策略;其次要改变教学手段,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回”字的四样写法非要叫学生写会吗?
笔者在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作了这样的探讨:
课堂实录如下:
师:鲁迅先生用语极其简练,而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极为丰满。现在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描述孔乙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体会作者的用意。谈谈你所感受到的孔乙己形象。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的好喝懒做的坏脾气。
(从文本阅读走向个性阅读,这一步必不可少)
生:我找到了这句“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这里也是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的诚信。
生:我找到的语句是“你读过书么?”至“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孔乙己的好炫耀,好为人师,同时也很善良。
(这样的教法眼下最流行,“以文本为本”,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有目共睹的。这里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否则讨论就不能深入下去)
师:请回顾我们在九年级上册学的《范进中举》,刚得到中举消息后的范进有什么表现?
生:(笑)疯了。
师:是的,那他为什么会疯呢?“疯”是因为喜极所致,这个细节就很好地揭示了他的热衷功名、醉心功名的丑陋灵魂。由此,对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的,孔乙己教“小伙计”并不实用的“回”字的四样写法的细节,你想到作者有何用意?
(这里宕开一笔,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与联系自己旧知识的能力)
生:(思考后)我认为“回”字有四样写法,是孔乙己的自我陶醉。因为“回”字有四样写法,“短衣帮”不知道;掌柜不知道;“伙计”就更加不知道了。这一刻,孔乙己终于找到了读书人的尊严,身边人谁有这样的学问呀?恍惚间“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一副自我陶醉的样子。
生:真的,老师,我有个发现:无论是中举的范进,还是落第的孔乙己,他们一“疯”一“痴”,真是演尽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丑态。
师:说得好。把人物的灵魂深处都揭示出来了。
(学生受到启发后,再次陷入沉思)
生:老师,我找到了一组描写语句,“孔乙己着了慌”至“多乎哉?不多也”。这里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我觉得这个情节让我想起《天龙八部》中的一个片段:慕容复投靠段延庆,终于为朋友所不齿,落得个复国无望,孤家寡人一个,也疯了。于是表妹王语嫣编排了一个游戏,让表哥身穿龙袍戏服,坐在一个土堆上,招来一群孩子跪拜磕头,三呼“万岁”,那一刻,慕容复如梦如幻,满意极了。孔乙己在自己受到众人的嘲笑后,于是转而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孩子们的欢快表情和贪婪的神态让他很满足。从中,我感受到的是孔乙己孤寂的心灵和渴望受人尊敬的心态。
师:有人说,这里写出了孔乙己的善良,可这位同学的发言却让我们领略到了人性的另一面: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说得太好了,你能把自己课外所学的知识用到课内,可以看出你的语言感悟能力很强呀。
师:我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很受启发。让我们像刚才发言的同学学习,调动你的联想和你的知识库存,读出小说为我们揭示的人物孔乙己更为丰富的内涵吧!(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笔写下来,等会儿进行全班交流)
…………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个性化的阅读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环节的处理,笔者以前在处理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时碰到的难题迎刃而解了,教后的获益良多。
首先,它是一次“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的有益尝试。课堂始终关注的是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自己在进行积极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其次,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初窥文学赏析门径。立足文本,而又不满足于文本,形成个人的独特认识。第三,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学有兴趣,思维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鲜活的,思维和语言也是鲜活的。
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让我们更多的教师走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来,摒弃知识第一、教师权威等旧的思想,这也是语文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教学方向,告诉我们要通过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再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联系紧密。而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三者之中的重点和关键。传统的教法体现“以文本为本”的理念,学生死抠书本,教师则进行所谓的补充完善,结果学生在大谈特谈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后,却再也无法深入到他的扭曲的灵魂深处。虽然老师卖力地补充前人对孔乙己的形象分析,但收效甚微,学生已经味如嚼蜡。这就是传统教育的“瓶颈”,是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本冲突的。
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收获,并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改变旧观念,不做仅“以文本为本”、人云亦云的“孔乙己”式的教师,而要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走“以人为本”的策略;其次要改变教学手段,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回”字的四样写法非要叫学生写会吗?
笔者在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作了这样的探讨:
课堂实录如下:
师:鲁迅先生用语极其简练,而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极为丰满。现在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描述孔乙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体会作者的用意。谈谈你所感受到的孔乙己形象。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的好喝懒做的坏脾气。
(从文本阅读走向个性阅读,这一步必不可少)
生:我找到了这句“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这里也是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的诚信。
生:我找到的语句是“你读过书么?”至“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孔乙己的好炫耀,好为人师,同时也很善良。
(这样的教法眼下最流行,“以文本为本”,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有目共睹的。这里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否则讨论就不能深入下去)
师:请回顾我们在九年级上册学的《范进中举》,刚得到中举消息后的范进有什么表现?
生:(笑)疯了。
师:是的,那他为什么会疯呢?“疯”是因为喜极所致,这个细节就很好地揭示了他的热衷功名、醉心功名的丑陋灵魂。由此,对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的,孔乙己教“小伙计”并不实用的“回”字的四样写法的细节,你想到作者有何用意?
(这里宕开一笔,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与联系自己旧知识的能力)
生:(思考后)我认为“回”字有四样写法,是孔乙己的自我陶醉。因为“回”字有四样写法,“短衣帮”不知道;掌柜不知道;“伙计”就更加不知道了。这一刻,孔乙己终于找到了读书人的尊严,身边人谁有这样的学问呀?恍惚间“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一副自我陶醉的样子。
生:真的,老师,我有个发现:无论是中举的范进,还是落第的孔乙己,他们一“疯”一“痴”,真是演尽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丑态。
师:说得好。把人物的灵魂深处都揭示出来了。
(学生受到启发后,再次陷入沉思)
生:老师,我找到了一组描写语句,“孔乙己着了慌”至“多乎哉?不多也”。这里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我觉得这个情节让我想起《天龙八部》中的一个片段:慕容复投靠段延庆,终于为朋友所不齿,落得个复国无望,孤家寡人一个,也疯了。于是表妹王语嫣编排了一个游戏,让表哥身穿龙袍戏服,坐在一个土堆上,招来一群孩子跪拜磕头,三呼“万岁”,那一刻,慕容复如梦如幻,满意极了。孔乙己在自己受到众人的嘲笑后,于是转而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孩子们的欢快表情和贪婪的神态让他很满足。从中,我感受到的是孔乙己孤寂的心灵和渴望受人尊敬的心态。
师:有人说,这里写出了孔乙己的善良,可这位同学的发言却让我们领略到了人性的另一面: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说得太好了,你能把自己课外所学的知识用到课内,可以看出你的语言感悟能力很强呀。
师:我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很受启发。让我们像刚才发言的同学学习,调动你的联想和你的知识库存,读出小说为我们揭示的人物孔乙己更为丰富的内涵吧!(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笔写下来,等会儿进行全班交流)
…………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个性化的阅读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环节的处理,笔者以前在处理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时碰到的难题迎刃而解了,教后的获益良多。
首先,它是一次“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的有益尝试。课堂始终关注的是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自己在进行积极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其次,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初窥文学赏析门径。立足文本,而又不满足于文本,形成个人的独特认识。第三,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学有兴趣,思维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鲜活的,思维和语言也是鲜活的。
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让我们更多的教师走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来,摒弃知识第一、教师权威等旧的思想,这也是语文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