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钗,嵊泗列岛清道夫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_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视频播下一粒种子
  2019年5月的一天,浙江省嵊泗县菜园镇中心渔港的海面上,一艘有着明黄色驾驶台、大红色船身的垃圾打捞船穿梭在一排排渔船之间,格外忙碌,它就是“沧海9号”。
  “今天收获不小,船长肯定高兴。”船头站着的船工手拿长柄网兜,一边打捞海上的漂浮垃圾,一边兴奋地谈论着。他们口中的船长便是这艘民间专业海上垃圾打捞船的建造者杨世钗。
  杨世钗出生于浙江台州,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情感。18岁時,杨世钗来到嵊泗,开始从事海上加油工作。渐渐地,他发现一些渔民和游客把大海当作天然的垃圾桶,泡沫板、塑料袋等废弃物随手便扔进了海里。曾经洁净美丽的海面变得污浊不堪,有些海域甚至散发出阵阵恶臭。
  杨世钗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会劝说别人不要乱扔垃圾,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不以为然,“水一冲就没了,不然往哪里扔呢?”
  一个周末,杨世钗在家中看电视,被一则新闻吸引了视线。一头硕大的抹香鲸搁浅在太平洋的某处海滩上死亡了。人们解剖了它的胃,充斥其中的竟有115只一次性塑料杯、4只大塑料瓶、25只塑料袋,甚至还有两双人字拖鞋。
  他想起每天都能看到的海上垃圾。长此以往,碧蓝清澈的大海和那些可爱的海洋生物只能到梦境中去追寻了。他忍不住打开电脑搜索相关资料。“全球海洋垃圾正以每年超过800万吨的速度增加,其中在太平洋,垃圾覆盖海面积超过139万平方公里,约为台湾岛面积的39倍。”这些数字让杨世钗心里沉甸甸的,嵊泗毗邻东海,垃圾若不及时处理,会随着潮流漂至太平洋。“等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把海里的垃圾清理掉。”这个念头深深地烙在杨世钗的心头。
  一句话语坚定一生事业
  2005年,杨世钗的腾达船务清仓公司正式成立。在他的用心经营下,光景一天天好起来。随着旅游开发,到嵊泗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景色非常美,就是垃圾太煞风景了。”一位游客的无心之语触动了他的心弦。他下定决心:造一艘垃圾打捞船,去海上捞垃圾。
  反对的声音纷至沓来。“你一个人撑不住的。”“你干嘛多管闲事?”但杨世钗铁了心要做到底,“捞一船是一船,捞总比不捞强!”
  可造船不是件容易事。嵊泗有404座大小不一的岛屿,垃圾常随着潮流风向在港湾岛礁处聚集。船大了无法靠近岛礁,小了又抗不起风浪。不懂造船理论的杨世钗结合自己在海上加油时接触到的各种船型,没日没夜地琢磨,硬是自主设计出海上环保船,并得到了造船方的认可。把生意扔在一边,他带着图纸亲自蹲点督察造船。
  2016年5月18日,耗资53万元,长16.5米、宽3.6米,吃水1.2米、载重21吨的“沧海9号”船出现在嵊泗县中心渔港,独特的功能和亮丽的颜色惊艳了众人。
  从此每天打开视频看“沧海9号”打捞垃圾的情况,成了杨世钗雷打不动的习惯。船绕着嵊泗中心渔港行驶,离码头越远,海面上的垃圾越多:饮料瓶、破棉被、米袋……撒网兜,甩钩子,放吸油毯,船上的工作人员配合默契。1个小时后,甲板上便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摞得像小山一样。
  62岁的王存宽撑了一辈子运输船,初进杨世钗团队时满腹疑惑。“每天出海捞垃圾,各种费用加起来,一年至少往大海里扔70万元吧!做这种傻事干嘛?”直到有一天,他在新闻里看到杨世钗的事迹,对他肃然起敬,从此更加卖力地打捞垃圾,连一点小小的泡沫都不放过。
  同样想不通的不只王存宽一个人。一次,有人来拜访杨世钗,看着满船的垃圾,若有所思地拍拍杨世钗的肩膀:“老兄,这一船垃圾能卖多少钱?”杨世钗一言未发,带着同行直奔码头,再坐上运送垃圾的皮卡车抵达垃圾焚烧厂,十几袋垃圾顷刻间化为乌有。临别时,对方冲他竖起大拇指,眼神中有着说不出的敬意。
  一个理念激发一种情怀
  有空时,杨世钗会亲自上船,和船员们一起打捞垃圾。站在甲板上,他总喜欢往靠岸处的角落里张望,因为那里的垃圾最多也最难清理。“老王,再把船往里开开。”他亲力亲为,一刻也不闲着,被海里的塑料碎碴割破手指也不在意。
  几年如一日地清理垃圾,看似简单,实际是个苦差事。为了兼顾各个小岛,有时一次作业要在海上航行一星期,晚上为抗风浪就靠着大船锚泊。夏日白天顶着烈日捞垃圾,一天最多能捞起十多立方米,身上的汗水在衣服上结成雪白的盐花。到了寒冷的冬天,即便戴着手套,手也冻得麻木。
  打开王存宽记载的航海日志,仅仅两年时间,“沧海9号”船打捞起的垃圾粗算已超过3000立方米。这艘看起来有点脏兮兮的垃圾打捞船,凭着它的坚守赢得了当地渔民的交口称赞。有时,船员看到渔民在岸边扔垃圾,就会主动制止并解释这样做的危害。渔民会欣然应允,“我们都是靠海吃饭,保护海洋人人有责嘛!”
  2018年6月8日,嵊泗县海洋渔业局给杨世钗送去锦旗,誉他为“海上清道夫”。之后,舟山市委市政府美丽舟山建设领导小组评选他为“美丽舟山,十佳个人”。面对荣誉,杨世钗一脸腼腆:“看到大海干净,我心里也畅快,现在的付出都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2018年9月,杨世钗耗资80多万元打造的第二艘海洋垃圾打捞船“浙嵊清0001号”也开始下水投用。至此,3年来杨世钗为了打捞垃圾,已自掏腰包投入五六百万元。
  这份坚持,也打动了曾经坚决反对他的家人。杨世钗的二女儿在英国留学,聊起爸爸正在干的亏本“买卖”,她言辞中透露着骄傲。周末,杨世钗会带着妻女到海边漫步,清爽的海风拂过脸颊,望着远处的碧波,自豪感在他的心中奔腾涌动。
  编辑 刘雪薇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我来过,闻过花香……当我平躺,请不要为我悲伤……”8772乐队的歌声如山涧中潺潺流水缓缓起伏,沁人心脾。这支乐队名称奇怪,成员也比较特别,他们都患有罕见病。他们曾被病痛羁绊,陷于灰暗的世界;邂逅音乐后,他们以梦为马,开启了肆意挥洒的人生。信念照耀现实  2019年8月14日,8772乐队的首张原创专辑《从不罕见》在北京举办发布会,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和祝福。  8772是乐队的名字,是“病痛挑战
期刊
因公出差,住的酒店旁边是李厝村,属于潮州市饶平县钱东镇。  午后阳光明亮,天空湛蓝无际,到村里走一圈。李氏祖祠、小学、菜场、新新旧旧的居舍……几十年过去,乡村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粗砺的时光痕迹,老年人还是旧日的装束,年轻人早已是流行的新潮。唯独不变的是功夫茶,老老少少慢悠悠地喝,时间被小小的茶盅一杯杯展开,固守着潮州人的生活节奏。  在路边,看到一个卖米粉的小摊,不问价格先要一碗。端上来一看,货真
期刊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最早建立在挹江门城楼上, 当时的馆名于1986年由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题写。2009年4月,为了纪念渡江胜利60周年暨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长江与秦淮河交汇的三汊河口公园,建设了新的渡江胜利纪念馆。  新馆由主展馆、下沉式广场以及胜利纪念广场构成。远远望去,能看到胜利纪念广场上矗立着的大型群雕“千帆竞渡”。群雕由六组大型红色立柱组成,共计49根,柱体截面为红色
期刊
以前从未想到茶会与我结缘,从未想到一杯绿茶会在我的生活中显示如此重要的意味。  小时候家境清贫,母亲每次去茶叶店,买回的都是一包包廉价的茶末,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喝茶时就是要鼓起腮帮,吹一吹杯中的那层碎末,以为茶天生就是黄色的。对于茶的所有认识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茶是一种黄色的有微苦味的水。  喝也无妨,不喝也无妨,这么浑浑噩噩地喝了许多年的茶,有一天来了一位朋友到我处做客,坐下来就说,新
期刊
几年前,有同学好奇问我:“你是哪里人?”我想了想,从祖籍、血缘来看,自己算得上半个南京人半个上海人。同学觉得匪夷所思,这算什么答案。他好心提醒我,會讲哪里的方言,就是哪里的人。绞尽脑汁,我才发现,自己词库里的方言屈指可数。我如实告诉他。“那你好可怜。”当时,我认为他的同情很无趣。  前不久,在大众书局信手翻书,看到了由南京作家叶兆言写的《南京人》,才发现对于其他人而言,何为故乡。突然发现自己内在空
期刊
美如画的滨海古城  闻着海风咸咸的气息,一路迎着阳光,我来到了索维拉。美国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曾写过一首歌,名为《沙石筑成的城堡》,歌中那座城堡,就位于他居住的迪阿巴特村和索维拉之间。这两个城镇仅仅相隔十公里,却有绵延五公里、細软又金黄的沙滩。如果从远处的沙丘向西望去,细沙像一卷画布在海岸旁缓缓铺成。  连绵的沙滩分开了撒哈拉沙漠和大西洋。在金黄的沙滩上,游人可以骑上骆驼,沿着海岸线北上,感受
期刊
《禁地青春》  魏世杰 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的新书,它是国内第一部记录核基地里人们生活的纪实作品,讲述了近百名科学家、工程师的工作、爱情和人生遭遇,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艰苦岁月,以及令人惊叹的牺牲精神。《环球咖啡之旅》  张世秋 等著  中国地图出版社  作者精心挑选了38个国家的绝佳咖啡馆、烘焙坊和种植园,通过丰富的主题图片、咖啡知识专题,以及与咖啡
期刊
2018年12月19日,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评选出本年度“十大科技人物”,来自中国的天才少年曹原位列榜首。这位中国科学家,凭借在石墨烯超导上的杰出贡献,掀开了世界物理学新的一页。  因材施教成就天才少年  曹原3岁时跟着父母从老家来到深圳。在当地景秀小学读书时,他是有名的捣蛋大王,老师刚说出题目,没等同学们思考,他就会喊出答案。老师对这个不守规矩的学生很头疼,但不得不承認,这孩子实在聪明。  曹
期刊
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出来了,出来了!”2018年5月13日下午5时,辽阔的南海西沙海域,“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万顷波涛中轻轻晃动着,人们在焦急中静待见证奇迹的时刻。  “深海勇士”号深潜器平稳浮出水面,大家欢呼着一拥而上,热切地注视着深潜器的舱门。  82岁的汪品先纵身一跃,稳稳地跨上深潜器最后一级阶梯,银发与红蓝相间的潜水服被辽阔的大海映衬得特别鲜亮。他左拳紧握放在胸前,沧桑的脸上笑容坚毅
期刊
破译基因密码  黄三文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家乡的农民种植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后产量翻了一番的场景。从那时起,他就对袁隆平非常崇拜。高考填志愿时,他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学习植物育种学。  2004年,我国虽然已发展成为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实现了蔬菜的均衡供应,但与美国、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相比,我国的蔬菜育种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很多蔬菜研究工作只能参考国外资料。面对此种状况,黄三文毅然放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