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拟仿真平台上实训、慕名已久的专家开启在线指导、技术现场作业直播观摩……说起正在进行中的“云实习”活动,武汉一理工类高校电力专业的张强有些兴奋。
“云实习”是指通过在线工作平台虚拟工作环境,在工作流程、内容等方面和传统实习工作保持一致性的实习形式。
走出校园的实习活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疫情打乱了大学往年固有的实习安排,有的暂时取消实习安排,而部分院系提供在线实习平台或实习渠道。
在北京、湖北、广东等地,众多高校相继通过“空中双选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帮助学生开启身处云端的新模式。
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而言,居家完成“云实习”降低了健康风险,也迎来了新的体验和挑战。
按照学校安排,华中地区一地质类高校资源勘查专业的常浩宇原来准备到湖北大冶进行石矿床勘探实习,由于疫情防控,学院取消原有实习安排,让学生在家通过CUG虚拟仿真实习平台实验系统和三维矿山等软件进行实习。
通过虚拟仿真实习平台,常浩宇需要完成实习预备、虚拟踏勘、实习项目、实习考核等流程。其中,虚拟踏勘主要通过三维实景和720云共享实景图完成观察和测量。
常浩宇曾有过3次野外勘探的实习经历。“我们专业实践性很强,在培养计划中实习占比19.2%。”在他看来,实习是每个学习地质专业的学生必须经历的环节。
他介绍,和以往跟着老师实地观察记录地质现象不同,今年的“云实习”由系统模拟勘探过程,比如线上测量大冶铁矿露天采坑,就需要先定位到测量位置,再用鼠标在实景图上标记,系统会自动显示其高度等数值。学生选择不同路线,从而观测不同的地质现象和岩石,结合三维矿山软件来观察矿山样貌,最后总结出其中的知识并整理成报告。
第一次使用这个平台,看见错列分布的三维图和对应不同项目的阅读资料以及操作模型,常浩宇发现这个系统比自己预想的更加复杂。“今年是第一次使用线上平台实习,专业课老师会利用腾讯会议平台直播授课和答疑,课后再由学生自己结合老师发的文件进行摸索如何操作。”
按照往年的安排,武汉某理工类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张晓燕本应在武汉的药厂进行实地实习,但由于疫情,今年的专业实习改为在某线上平台上进行。根据公司的安排,通常每隔一天发布一次实习任务,老师通过PPT讲解任务内容,张晓燕说内容很多,每次要讲一两个小时,然后空出一天时间留给他们“消化”实习老师讲的要点,并进行实际操作。
张晓燕所在的实习公司是由学院安排的,所有操作都在公司的智能教育云平台上进行。通过云平台进入线上的仿真实验系统,实习学生自己操纵人物领任务,“和‘吃鸡(一款网络游戏)’的操作方式有点像,用鼠标和键盘导向人物的动作,一次只能操控一个角色,进出生产车间完成所有生产流程任务就算成功了”。
第一次经历线上实习,张晓燕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心累,“说实话Bug有点多”。她说的“Bug”指的是实验平台系统设计的漏洞,导致操作不流畅。系统设置中,需要将实验中用到的烧瓶和试剂正确放置在桌面上,然而在使用鼠标点击时,这些仪器和试剂会卡在半空中,继续点击,半空中的这些仪器就会直接掉落并消失,造成操作失败,系统会要求重新开始,这样重复失败几次后,陈智慧气得直想砸电脑。
华东地区某海事类大学海商法专业的大三学生皮皮(化名)直到现在依然对线上实习有些不满。按照计划,皮皮和年级同学应该跟船出海一周,在船上熟悉各种航行操作。但因为疫情,出海实习被观看学习视频、考试和写论文代替了。“实地操作对于海商法律师而言是巨大的优势,有过实操就能凭经验判断船舶事故的发生原因等,改成线上实习后就和以前学习船舶知识的课堂没有区别了”。
皮皮认为,虽然先前有过4次实习经历,但实习内容多是熟悉船舶、码头和船务公司等等,缺乏真正的实操,而线上实习要求看的视频内容也多是学习过的知识。“比较形式主义,除了凑满学分没有什么帮助”。
常浩宇觉得,线上和线下两种实习方式最大的区别是实地感的缺失。“野外实地勘测的感觉是线上实习弥补不了的。假如没有实际的考察,感覺总是缺少点儿什么。”
常浩宇介绍,野外实习更注重对地质现象的发现和总结,比如在观察特有地质现象的时候,必须自己去实地勘察才能做出准确合格的描述,“那些岩石的形态,你光看那个三维照片是看不出来的”。
在实地勘测中,通常是一位老师带着20多个学生踏勘,学生一边记录,一边听老师对应的讲解,自己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提出。线上实习则缺少了老师讲解的环节,用系统中老师发的指导文件替代。常浩宇说,缺失了老师的现场讲解还是有影响的,不能及时沟通踏勘中的问题,但是通过查阅老师发的文件也足够处理自己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难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常浩宇发现“云端”优势也不少,在家的“云实习”环境、设备会更优越,资料的利用和时间安排等方面都会更加高效。
除了新技术的新奇感,因为同学们无法现场交流讨论,反而有助于大家独立思考。野外实习时,同学们勘察的是同一条路线,同一座矿山,再加上私下的探讨,最终呈现的实验报告会有很多内容是趋同的;而在线上系统中,同学们能够选择不同的路线,必须独立完成任务。
新闻专业的雷思敏如愿找到了在21世纪经济报社的线上实习。实习单位位于北京,过高的房租成本让她一开始就选择了放弃。没想到后来北京暴发疫情,报社允许线上实习,这对雷思敏来说既节省了经济成本,也节省了通勤时间,“上班时间和线下实习是一样的,但是不用上下班挤公交了,省事儿不少”。
事实上,之前她跟学姐一打听,算过一笔账:一个月好一点的房子,房租就接近1万元,北京城太大,到单位来回交通一天差不多两三个小时,大量时间在路上,还不如多看看书,真正遇到难题跟老师多微信、电话请教,效果也不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陈继静、刘鸿宇在给学生的指导中指出,在线办公是大势所趋,“云实习”与时俱进承载了新科技新思路,对学业繁忙的同学来说,不必坐班更可以高效地利用时间,还少了交通费和伙食费等开销;但无法与领导、同事面对面交流、缺乏场景感,其中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如何兴利除弊,创造类似于办公的场景,运用在线办公软件保证工作效率和他人良好的沟通,尽全力完成工作任务,才能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
“云实习”是指通过在线工作平台虚拟工作环境,在工作流程、内容等方面和传统实习工作保持一致性的实习形式。
走出校园的实习活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疫情打乱了大学往年固有的实习安排,有的暂时取消实习安排,而部分院系提供在线实习平台或实习渠道。
在北京、湖北、广东等地,众多高校相继通过“空中双选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帮助学生开启身处云端的新模式。
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而言,居家完成“云实习”降低了健康风险,也迎来了新的体验和挑战。
按照学校安排,华中地区一地质类高校资源勘查专业的常浩宇原来准备到湖北大冶进行石矿床勘探实习,由于疫情防控,学院取消原有实习安排,让学生在家通过CUG虚拟仿真实习平台实验系统和三维矿山等软件进行实习。
通过虚拟仿真实习平台,常浩宇需要完成实习预备、虚拟踏勘、实习项目、实习考核等流程。其中,虚拟踏勘主要通过三维实景和720云共享实景图完成观察和测量。
常浩宇曾有过3次野外勘探的实习经历。“我们专业实践性很强,在培养计划中实习占比19.2%。”在他看来,实习是每个学习地质专业的学生必须经历的环节。
他介绍,和以往跟着老师实地观察记录地质现象不同,今年的“云实习”由系统模拟勘探过程,比如线上测量大冶铁矿露天采坑,就需要先定位到测量位置,再用鼠标在实景图上标记,系统会自动显示其高度等数值。学生选择不同路线,从而观测不同的地质现象和岩石,结合三维矿山软件来观察矿山样貌,最后总结出其中的知识并整理成报告。
第一次使用这个平台,看见错列分布的三维图和对应不同项目的阅读资料以及操作模型,常浩宇发现这个系统比自己预想的更加复杂。“今年是第一次使用线上平台实习,专业课老师会利用腾讯会议平台直播授课和答疑,课后再由学生自己结合老师发的文件进行摸索如何操作。”
按照往年的安排,武汉某理工类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张晓燕本应在武汉的药厂进行实地实习,但由于疫情,今年的专业实习改为在某线上平台上进行。根据公司的安排,通常每隔一天发布一次实习任务,老师通过PPT讲解任务内容,张晓燕说内容很多,每次要讲一两个小时,然后空出一天时间留给他们“消化”实习老师讲的要点,并进行实际操作。
张晓燕所在的实习公司是由学院安排的,所有操作都在公司的智能教育云平台上进行。通过云平台进入线上的仿真实验系统,实习学生自己操纵人物领任务,“和‘吃鸡(一款网络游戏)’的操作方式有点像,用鼠标和键盘导向人物的动作,一次只能操控一个角色,进出生产车间完成所有生产流程任务就算成功了”。
第一次经历线上实习,张晓燕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心累,“说实话Bug有点多”。她说的“Bug”指的是实验平台系统设计的漏洞,导致操作不流畅。系统设置中,需要将实验中用到的烧瓶和试剂正确放置在桌面上,然而在使用鼠标点击时,这些仪器和试剂会卡在半空中,继续点击,半空中的这些仪器就会直接掉落并消失,造成操作失败,系统会要求重新开始,这样重复失败几次后,陈智慧气得直想砸电脑。
华东地区某海事类大学海商法专业的大三学生皮皮(化名)直到现在依然对线上实习有些不满。按照计划,皮皮和年级同学应该跟船出海一周,在船上熟悉各种航行操作。但因为疫情,出海实习被观看学习视频、考试和写论文代替了。“实地操作对于海商法律师而言是巨大的优势,有过实操就能凭经验判断船舶事故的发生原因等,改成线上实习后就和以前学习船舶知识的课堂没有区别了”。
皮皮认为,虽然先前有过4次实习经历,但实习内容多是熟悉船舶、码头和船务公司等等,缺乏真正的实操,而线上实习要求看的视频内容也多是学习过的知识。“比较形式主义,除了凑满学分没有什么帮助”。
常浩宇觉得,线上和线下两种实习方式最大的区别是实地感的缺失。“野外实地勘测的感觉是线上实习弥补不了的。假如没有实际的考察,感覺总是缺少点儿什么。”
常浩宇介绍,野外实习更注重对地质现象的发现和总结,比如在观察特有地质现象的时候,必须自己去实地勘察才能做出准确合格的描述,“那些岩石的形态,你光看那个三维照片是看不出来的”。
在实地勘测中,通常是一位老师带着20多个学生踏勘,学生一边记录,一边听老师对应的讲解,自己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提出。线上实习则缺少了老师讲解的环节,用系统中老师发的指导文件替代。常浩宇说,缺失了老师的现场讲解还是有影响的,不能及时沟通踏勘中的问题,但是通过查阅老师发的文件也足够处理自己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难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常浩宇发现“云端”优势也不少,在家的“云实习”环境、设备会更优越,资料的利用和时间安排等方面都会更加高效。
除了新技术的新奇感,因为同学们无法现场交流讨论,反而有助于大家独立思考。野外实习时,同学们勘察的是同一条路线,同一座矿山,再加上私下的探讨,最终呈现的实验报告会有很多内容是趋同的;而在线上系统中,同学们能够选择不同的路线,必须独立完成任务。
新闻专业的雷思敏如愿找到了在21世纪经济报社的线上实习。实习单位位于北京,过高的房租成本让她一开始就选择了放弃。没想到后来北京暴发疫情,报社允许线上实习,这对雷思敏来说既节省了经济成本,也节省了通勤时间,“上班时间和线下实习是一样的,但是不用上下班挤公交了,省事儿不少”。
事实上,之前她跟学姐一打听,算过一笔账:一个月好一点的房子,房租就接近1万元,北京城太大,到单位来回交通一天差不多两三个小时,大量时间在路上,还不如多看看书,真正遇到难题跟老师多微信、电话请教,效果也不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陈继静、刘鸿宇在给学生的指导中指出,在线办公是大势所趋,“云实习”与时俱进承载了新科技新思路,对学业繁忙的同学来说,不必坐班更可以高效地利用时间,还少了交通费和伙食费等开销;但无法与领导、同事面对面交流、缺乏场景感,其中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如何兴利除弊,创造类似于办公的场景,运用在线办公软件保证工作效率和他人良好的沟通,尽全力完成工作任务,才能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