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它意味这人们凌驾于物质追求之上千姿百态的精神状况,意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水准以及人文修养,因而,文化的困境即是人群存在的窘境,文化的昌盛也体现了精神生活的满足。文化窘境,最令人恐惧的往往是二者构成恶性循环:文化越落后,经济就越落后;经济越落后文化也越落后。
江西便是其中一例。在旅游产业领域也是如此。江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旅游产业还不很发达。江西旅游资源无论从类型之丰富,还是质量之上乘,都可以算旅游资源大省,古色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民俗宗教旅游一应俱全,交相辉映。
有享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被誉为“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的三清山和“天下第一山”革命圣地井冈山,还有鹰潭龙虎山等。境内植被覆盖度较高,其中不乏原始森林、古树、奇树和名花奇卉、珍稀植物,以樟树为最。赣北的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与中国长江相连,还有适宜于多种动物生长繁殖和栖息,最为著名的动物奇观为鄱阳湖的越冬候鸟。
除了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更是不一般,处处是亮点。江西是红色革命的摇篮,红色旅游很发达。有这样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旅游产业发展却相对很落后。究其原因,旅游发展中文化品味的缺失或者低劣可能是其中重要一环。
当然,江西旅游界已经开始着手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旅游的档次。2007年省将旅游品牌定格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将全省的旅游定位是:观光休闲度假圣地,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的后花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的。”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如是说。可见文化因素的注入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与江西旅游资源相似湖南省,正是通过文化的“炒作”、包装及策划,使其旅游品味大幅提升,旅游产业获得大发展。
可见,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业已经成为竞争的起点,起点高则发展余地大。那么江西旅游产业如何走?笔者从文化视角谈几点看法:
第一,文化理念定位要准,有特色。
在中国地域文化中,唯一没有赣文化一说,尽管江西政区的形成远在西汉时期。不过赣方言还算是有特色,使江西老表的老乡认同感可能达成共识。可见,打造赣文化势在必行,通过旅游产业整合又是可行的。目前,江西旅游山水文化的发展已经暂漏头角,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文旅游的开发还不够,定位太低,整合不完善,有时不免形成恶性竞争,互相扯皮,缺乏协调。如武功山就是一例,处在三个地级市中间,彼此独自开发。
江西古代历史文化发达,学术昌盛,人才辈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文化“多方兼有,自成一体”,到了近代江西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在文化上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近来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旅游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文化底蕴的开发基本处于贫血状态。
目前,旅游也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转移到文化竞争,所以,江西也应该给自己把把脉,准确定位自己旅游产业的文化理念,但也不能没有特色。那就是:以打造赣文化为牵引,将古代优秀文化和现有绿色山水文化有机融合,同时将红色旅游文化进一步拓展,使其成为领头羊。
江西在古代文化史上处于吴头楚尾,二者兼有,在长期的融合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然而始终没有独立出来,成为文化领域的一面旗帜。在宋代江西出了许多文学家,加上江西山好水好,旅游文学胜极一时。在近现代史上,江西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和瑞金可作为见证,江西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后人学习、继承和发扬。今年来,在江西万年发现了万年古稻,靖安古墓也正在发掘中,足见江西也是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都可以作为旅游来开发,提升江西的旅游的文化品位。
陕西的旅游文化产业以秦汉唐为开发的主线,河南以中原文化为主,山西以晋商文化大作旅游产业文章,江西应以宋代旅游文学和目前的山清水秀有机结合,全方位着眼,打造自己的产业品牌。
第二,要用文化思维来策划旅游,培育旅游文化品牌。
策划可以赋予旅游文化产业新的生命力。思路决定出路,策划决定思路,而策划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一流的资源+一流的策划=一流的产品。有旅游资源,不一定有旅游产品,这需要开发;有旅游产品,没有特色,照样没有竞争力,这需要策划。由来决定未来,策划引导规划,有好的策划、规划,才有好的形象。策划、规划以创意贯穿,紧密相连,必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资源开发应坚持规划第一,规划当中坚持策划第一,策划当中坚持文化第一,文化当中坚持特色第一、品牌第一。策划是创意经济,旅游文化资源有限,但产品赋予了创意,可以像万花筒一样活力无限。文化策划贵在创造性。如连云港借助《西游记》故事,大做花果山文章;李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人创办了“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借“八月桂花香”,南京举办了“八月桂花节”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还大大提升了人气,搭建了良好的开放投资平台。江西也有不少这样的资源禀赋,可开发的空间很大,如仙女湖、井冈山等。
有策划文化的思维,就可以增加旅游产品的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创意是文化的根本。抓旅游就是抓文化,旅游产品要有竞争力不能不依赖于文化的扩张力。古时一首《枫桥夜泊》,使姑苏城外寒山寺流传千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人们对黄鹤楼、扬州心向往之。一部《少林寺》电影,带动了少林寺旅游景区的全面开发。这些都启示我们,文化具有博大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可以依托旅游发展实现其产品的市场化,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其文化含量,丰富浏览内容,提升产业素质?。
这就要求我们本着厚实的文化资源,借助大型的交流会议,多方位宣传,适时促销,精心包装,不排除炒作之法。最近,江西红歌会的成功演出和国际瓷器交流大会的举办,便是成功的例子,借歌声的东风,打出了江西的红色旅游品牌的魅力,驾会展的宝扇,推出了世界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景德镇的旅游名片。总之,无论在文化资源开发当中,还是旅游形象设计塑造和旅游景观设计中,用文化思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第三,借文化方法来开发旅游。
江西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其理而不说”,文化内涵的融入做的不够,如果我们深入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的发掘,从看似平淡中发现其美学内涵,同时对其加以文化附会,其景观气质就大为改观。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更好地体现文化品味,就要体现其艺术性、民族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艺术的生命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不仅古老的艺术流行于人们之间,现代艺术之作也将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的发展是要有国际视野,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图腾崇拜,在今天开来是迷信的,但将其渗透到旅游中,不觉得有欠妥之处。各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其特色,这也是旅游的动因之一,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求新求异,但也不能走极端,保持传统,才能不失本色。
建设文化景区,打造文化产业。山西先后推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及今年的开年大戏《走西口》,通过建设文化景区,发展文化产业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用文化促旅游,用旅游收入推动文化发展,将旅游和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江西目前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的大公司或者大企业很少,政府引导向这个倾斜很有必要。当然,旅游企业向文化产业转是很必要的。借鉴成功例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俗活动舞台节目、广场艺术和影视表演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品位;结合景区特点,利用景区游客集散优势,设施各类展览馆、纪念馆,使单纯的观光休闲成为寓教于乐的 知识性旅游;举办各种大型文化节庆和文化竞赛活动等。
江西山好水好,文化底蕴深厚。运用文化开发的方法来发展旅游业,前景看好。
第四,用文化手段提升旅游发展。
2003年7月,在以红谷滩为中心的南昌市昌北新城,一座以音乐喷泉为主题、集旅游、购物、观光为一体的秋水广场正式兴建。月牙形的秋水广场倚赣江而立,与隔岸不远处的滕王阁遥相呼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毕现。而紧挨着秋水广场的是赣江市民公园,分为赣文化长廊、滨江乐园、南昌之星、好吃街四部分。市民和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熟悉历代江西文化名人,了解宗教典故,欣赏全国最大的傩柱,还可以游玩一度为世界最高的摩天轮,在滨江餐饮城就餐。
秋水广场是南昌新区的标志性建筑,是文化广场,体现了南昌“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的城市精神。文化广场的建设提升了城市旅游的品味。目前,南昌的面貌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秋水广场就是昌北新城的杰出代表。以八一广场为中心的旧城正需要改造,以适应新城市发展的要求。怎么改,是很多部门都要考虑问题,从文化旅游视角考虑,可能会处理的好些。南昌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既有自然景观又有文化景观,比较难得,我们如果从这个双重身份入手,既保留历史信息又融入江南水乡的山水文化气质,应该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举办文化节和筹办会展也是其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有效手段。
印象刘三姐和印象海南岛的成功演出,使广西和海南的旅游名声鹊起,带来了旅游难得的旺季。2008广东举行国际文化旅游节,使得广东的旅游亮点遍地开花,名气凸显,必将带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同期江西婺源举办了全国县域旅游发展论坛,其收效也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举办产业大会也是旅游文化开发的方法之一,对内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对外是宣传、展示自我树立形象的有效手段。
第五,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实现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首先,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通过和各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兄弟单位部门的横向联系,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作为江西省旅游局的旅游顾问,建立专家信息库,定期邀请专家座谈,为江西出谋划策,提高江西旅游品位及档次,并利用专家影响向外界宣传扩大知名度。
其次,建立培训基地。借助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院校的力量,在旅游科研和教学领域有计划地培养旅游人才,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分期培训、深造,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技能,是江西大的旅游管理水平走在前列。同时,大力引进旅游业相关人才培训与引进很有必要。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注重文化内涵、文化形式、文化过程和文化的细节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旅游发展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势在必行。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说过: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视野。孙尚清先生曾这样预见: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从江西旅游业发展的势头,我们看到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成熟期为期不远。
江西便是其中一例。在旅游产业领域也是如此。江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旅游产业还不很发达。江西旅游资源无论从类型之丰富,还是质量之上乘,都可以算旅游资源大省,古色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民俗宗教旅游一应俱全,交相辉映。
有享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被誉为“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的三清山和“天下第一山”革命圣地井冈山,还有鹰潭龙虎山等。境内植被覆盖度较高,其中不乏原始森林、古树、奇树和名花奇卉、珍稀植物,以樟树为最。赣北的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与中国长江相连,还有适宜于多种动物生长繁殖和栖息,最为著名的动物奇观为鄱阳湖的越冬候鸟。
除了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更是不一般,处处是亮点。江西是红色革命的摇篮,红色旅游很发达。有这样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旅游产业发展却相对很落后。究其原因,旅游发展中文化品味的缺失或者低劣可能是其中重要一环。
当然,江西旅游界已经开始着手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旅游的档次。2007年省将旅游品牌定格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将全省的旅游定位是:观光休闲度假圣地,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的后花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的。”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如是说。可见文化因素的注入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与江西旅游资源相似湖南省,正是通过文化的“炒作”、包装及策划,使其旅游品味大幅提升,旅游产业获得大发展。
可见,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业已经成为竞争的起点,起点高则发展余地大。那么江西旅游产业如何走?笔者从文化视角谈几点看法:
第一,文化理念定位要准,有特色。
在中国地域文化中,唯一没有赣文化一说,尽管江西政区的形成远在西汉时期。不过赣方言还算是有特色,使江西老表的老乡认同感可能达成共识。可见,打造赣文化势在必行,通过旅游产业整合又是可行的。目前,江西旅游山水文化的发展已经暂漏头角,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文旅游的开发还不够,定位太低,整合不完善,有时不免形成恶性竞争,互相扯皮,缺乏协调。如武功山就是一例,处在三个地级市中间,彼此独自开发。
江西古代历史文化发达,学术昌盛,人才辈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文化“多方兼有,自成一体”,到了近代江西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在文化上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近来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旅游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文化底蕴的开发基本处于贫血状态。
目前,旅游也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转移到文化竞争,所以,江西也应该给自己把把脉,准确定位自己旅游产业的文化理念,但也不能没有特色。那就是:以打造赣文化为牵引,将古代优秀文化和现有绿色山水文化有机融合,同时将红色旅游文化进一步拓展,使其成为领头羊。
江西在古代文化史上处于吴头楚尾,二者兼有,在长期的融合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然而始终没有独立出来,成为文化领域的一面旗帜。在宋代江西出了许多文学家,加上江西山好水好,旅游文学胜极一时。在近现代史上,江西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和瑞金可作为见证,江西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后人学习、继承和发扬。今年来,在江西万年发现了万年古稻,靖安古墓也正在发掘中,足见江西也是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都可以作为旅游来开发,提升江西的旅游的文化品位。
陕西的旅游文化产业以秦汉唐为开发的主线,河南以中原文化为主,山西以晋商文化大作旅游产业文章,江西应以宋代旅游文学和目前的山清水秀有机结合,全方位着眼,打造自己的产业品牌。
第二,要用文化思维来策划旅游,培育旅游文化品牌。
策划可以赋予旅游文化产业新的生命力。思路决定出路,策划决定思路,而策划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一流的资源+一流的策划=一流的产品。有旅游资源,不一定有旅游产品,这需要开发;有旅游产品,没有特色,照样没有竞争力,这需要策划。由来决定未来,策划引导规划,有好的策划、规划,才有好的形象。策划、规划以创意贯穿,紧密相连,必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资源开发应坚持规划第一,规划当中坚持策划第一,策划当中坚持文化第一,文化当中坚持特色第一、品牌第一。策划是创意经济,旅游文化资源有限,但产品赋予了创意,可以像万花筒一样活力无限。文化策划贵在创造性。如连云港借助《西游记》故事,大做花果山文章;李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人创办了“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借“八月桂花香”,南京举办了“八月桂花节”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还大大提升了人气,搭建了良好的开放投资平台。江西也有不少这样的资源禀赋,可开发的空间很大,如仙女湖、井冈山等。
有策划文化的思维,就可以增加旅游产品的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创意是文化的根本。抓旅游就是抓文化,旅游产品要有竞争力不能不依赖于文化的扩张力。古时一首《枫桥夜泊》,使姑苏城外寒山寺流传千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人们对黄鹤楼、扬州心向往之。一部《少林寺》电影,带动了少林寺旅游景区的全面开发。这些都启示我们,文化具有博大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可以依托旅游发展实现其产品的市场化,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其文化含量,丰富浏览内容,提升产业素质?。
这就要求我们本着厚实的文化资源,借助大型的交流会议,多方位宣传,适时促销,精心包装,不排除炒作之法。最近,江西红歌会的成功演出和国际瓷器交流大会的举办,便是成功的例子,借歌声的东风,打出了江西的红色旅游品牌的魅力,驾会展的宝扇,推出了世界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景德镇的旅游名片。总之,无论在文化资源开发当中,还是旅游形象设计塑造和旅游景观设计中,用文化思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第三,借文化方法来开发旅游。
江西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其理而不说”,文化内涵的融入做的不够,如果我们深入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的发掘,从看似平淡中发现其美学内涵,同时对其加以文化附会,其景观气质就大为改观。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更好地体现文化品味,就要体现其艺术性、民族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艺术的生命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不仅古老的艺术流行于人们之间,现代艺术之作也将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的发展是要有国际视野,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图腾崇拜,在今天开来是迷信的,但将其渗透到旅游中,不觉得有欠妥之处。各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其特色,这也是旅游的动因之一,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求新求异,但也不能走极端,保持传统,才能不失本色。
建设文化景区,打造文化产业。山西先后推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及今年的开年大戏《走西口》,通过建设文化景区,发展文化产业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用文化促旅游,用旅游收入推动文化发展,将旅游和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江西目前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的大公司或者大企业很少,政府引导向这个倾斜很有必要。当然,旅游企业向文化产业转是很必要的。借鉴成功例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俗活动舞台节目、广场艺术和影视表演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品位;结合景区特点,利用景区游客集散优势,设施各类展览馆、纪念馆,使单纯的观光休闲成为寓教于乐的 知识性旅游;举办各种大型文化节庆和文化竞赛活动等。
江西山好水好,文化底蕴深厚。运用文化开发的方法来发展旅游业,前景看好。
第四,用文化手段提升旅游发展。
2003年7月,在以红谷滩为中心的南昌市昌北新城,一座以音乐喷泉为主题、集旅游、购物、观光为一体的秋水广场正式兴建。月牙形的秋水广场倚赣江而立,与隔岸不远处的滕王阁遥相呼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毕现。而紧挨着秋水广场的是赣江市民公园,分为赣文化长廊、滨江乐园、南昌之星、好吃街四部分。市民和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熟悉历代江西文化名人,了解宗教典故,欣赏全国最大的傩柱,还可以游玩一度为世界最高的摩天轮,在滨江餐饮城就餐。
秋水广场是南昌新区的标志性建筑,是文化广场,体现了南昌“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的城市精神。文化广场的建设提升了城市旅游的品味。目前,南昌的面貌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秋水广场就是昌北新城的杰出代表。以八一广场为中心的旧城正需要改造,以适应新城市发展的要求。怎么改,是很多部门都要考虑问题,从文化旅游视角考虑,可能会处理的好些。南昌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既有自然景观又有文化景观,比较难得,我们如果从这个双重身份入手,既保留历史信息又融入江南水乡的山水文化气质,应该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举办文化节和筹办会展也是其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有效手段。
印象刘三姐和印象海南岛的成功演出,使广西和海南的旅游名声鹊起,带来了旅游难得的旺季。2008广东举行国际文化旅游节,使得广东的旅游亮点遍地开花,名气凸显,必将带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同期江西婺源举办了全国县域旅游发展论坛,其收效也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举办产业大会也是旅游文化开发的方法之一,对内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对外是宣传、展示自我树立形象的有效手段。
第五,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实现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首先,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通过和各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兄弟单位部门的横向联系,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作为江西省旅游局的旅游顾问,建立专家信息库,定期邀请专家座谈,为江西出谋划策,提高江西旅游品位及档次,并利用专家影响向外界宣传扩大知名度。
其次,建立培训基地。借助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院校的力量,在旅游科研和教学领域有计划地培养旅游人才,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分期培训、深造,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技能,是江西大的旅游管理水平走在前列。同时,大力引进旅游业相关人才培训与引进很有必要。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注重文化内涵、文化形式、文化过程和文化的细节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旅游发展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势在必行。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说过: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视野。孙尚清先生曾这样预见: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从江西旅游业发展的势头,我们看到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成熟期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