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院 (150078)
关键词 颈椎病,神经根型 按摩治疗
近10年来,笔者运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9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7例,女32例;年龄23~30岁4例,31~40岁14例,41~50岁19例,51~60岁13例,60岁以上9例;左侧26例,右侧28例,双侧5例;病程最短20天,最长4年。
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以神经根型症状为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项僵硬,颈部活动受限,颈肩、上肢放射痛,伴有麻木感,并可出现枕部或上肢皮肤感觉障碍、肌力减弱,或有眩晕、胸闷、易汗等。其中34例经X线颈椎正、侧位摄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生理弧度改变。增生部位在颈4~5椎体者2例;颈5~6椎体者10例;颈6~7椎体者2例;颈4~6椎体者20例。
3 治疗手法
3.1 按揉拨舒筋法 患者坐位,头颈稍前屈,术者站立身后,先用拇指沿督脉的风府、哑门到大椎的敏感点反复点、按、揉、弹、拨(轻快、柔和、渗透),作用于患侧锁骨上动脉和臂丛神经,使患者渐觉整个上肢到手指麻木,持续约2~3分钟后突然放松按压点,使患者感到整个上肢有热流感,效果最好。
3.2 滚动通络法 患者姿势不变,术者一手呈半握拳状,用小鱼际部位和第5掌指关节为支点,通过腕关节屈伸外旋的连续往返活动来完成滚动的动作。此法主要用于颈根部及双肩部,着力点要深,不可在皮肤上擦动,以防擦伤,一般2~3分钟即可。
3.3 提端旋转法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身后,稍侧身,双手虎口分开,拇指顶住枕部,其余4指托住下颌部向上提端,在轻度牵引下,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使颈椎发出"咯、咯"响声,表示颈椎复位成功。本法比较稳妥、安全、使用得当,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3.4 旋转斜扳法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身后,用一手托住下颌,另一手托住枕部轻提并做颈部旋转2~3次,目的在于松解颈肩部肌肉痉挛,消除患者思想紧张,然后再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头后伸,在牵引的同时,将托下颌之手扳拉,若有固定感时可再稍加用力扳拉(旋转颈部),此时可听到颈椎发出一连串清脆弹响声,疗效为佳。在应用本法时要稳准、轻柔,切忌粗暴,旋转要适度,力量不宜过大。
3.5 活血化瘀法 用轻柔的揉法揉颈、肩部肌肉,数次后,拿肩井3次,最后用擦法在颈、肩部操作2~3次,结束手法。
4 疗效结果本组病例,经上述推拿手法治疗,其中41例痊愈(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全部消失,颈、肩、背、手臂酸痛麻木、触电感等症完全消失,颈、项活动正常)。12例基本痊愈(颈、肩、背、上肢酸痛中仍有一处存在,颈部活动正常);5例好转(症状基本消失,但常有反复发作史)。一般15日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即可痊愈,但少数需要巩固至3个疗程。
5 典型病例张某,男60岁,退休职工。1994年6月12日初诊,患者无明显诱因,颈肩部酸痛、麻木。查体,颈项僵硬,颈部活动受限,颈、肩、背和左侧上肢酸痛,臂丛神经牵拉、椎间孔压缩,以及叩顶试验均为阳性。X颈椎正、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4、5、6椎体后缘增生。经采用上述手法辨证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6 体会
6.1 祖国医学认为与气血虚弱,风寒湿邪易于侵袭,痹阻经络,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笔者采用按揉拨舒筋法和滚动通络法,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进神经功能,松解肌肉痉挛,能消除软组织炎性反映,改善骨组织代谢,调整椎间力的平衡。其中提端旋转和旋转斜扳法,又可以起到分解椎小关节的粘连,纠正颈椎关节的错缝,并且可以加宽狭窄的椎间隙,扩大狭窄的椎间孔,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屈度,缓解由于颈椎病变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引起的症状。进一步解除痉挛,使气血通畅,消除疼痛,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麻木。
6.2 曾在报导中谈起旋转复位法在颈旋时,其旋转作用力主要在上颈段,而对颈椎病的好发部位作用不大,从而达不到治疗目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对旋转复位法加以改善,不采用拇指顶推偏歪的棘突,使颈椎上下段被固定,并在稍微后伸时作复位的力,作用在于多个椎体上,而且在颈中、下段,颈椎所发出的响声是在颈4~7椎,这样即可以调整椎体间的关节错缝,又可松解小关节粘连,增宽和扩大了狭窄的椎间孔和椎间隙,从而解除对神经、血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刺激和压迫。对于有无棘突偏歪的患者都可使用。另外在用旋转复位时,一定要充分缓解痉挛的肌肉,使其最大限度的松弛。对颈、肩部肌肉痉挛严重者,禁用旋转复位法。应该因病情的轻重、时间的长短不同,不要人为地追求响声,否则,使颈部肌肉再次受损伤,使病情加重。在应用整个手法时,必须轻巧、柔和,因人因病而异,辨证施治,避免给患者带来新的损伤和痛苦。
关键词 颈椎病,神经根型 按摩治疗
近10年来,笔者运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9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7例,女32例;年龄23~30岁4例,31~40岁14例,41~50岁19例,51~60岁13例,60岁以上9例;左侧26例,右侧28例,双侧5例;病程最短20天,最长4年。
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以神经根型症状为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项僵硬,颈部活动受限,颈肩、上肢放射痛,伴有麻木感,并可出现枕部或上肢皮肤感觉障碍、肌力减弱,或有眩晕、胸闷、易汗等。其中34例经X线颈椎正、侧位摄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生理弧度改变。增生部位在颈4~5椎体者2例;颈5~6椎体者10例;颈6~7椎体者2例;颈4~6椎体者20例。
3 治疗手法
3.1 按揉拨舒筋法 患者坐位,头颈稍前屈,术者站立身后,先用拇指沿督脉的风府、哑门到大椎的敏感点反复点、按、揉、弹、拨(轻快、柔和、渗透),作用于患侧锁骨上动脉和臂丛神经,使患者渐觉整个上肢到手指麻木,持续约2~3分钟后突然放松按压点,使患者感到整个上肢有热流感,效果最好。
3.2 滚动通络法 患者姿势不变,术者一手呈半握拳状,用小鱼际部位和第5掌指关节为支点,通过腕关节屈伸外旋的连续往返活动来完成滚动的动作。此法主要用于颈根部及双肩部,着力点要深,不可在皮肤上擦动,以防擦伤,一般2~3分钟即可。
3.3 提端旋转法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身后,稍侧身,双手虎口分开,拇指顶住枕部,其余4指托住下颌部向上提端,在轻度牵引下,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使颈椎发出"咯、咯"响声,表示颈椎复位成功。本法比较稳妥、安全、使用得当,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3.4 旋转斜扳法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身后,用一手托住下颌,另一手托住枕部轻提并做颈部旋转2~3次,目的在于松解颈肩部肌肉痉挛,消除患者思想紧张,然后再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头后伸,在牵引的同时,将托下颌之手扳拉,若有固定感时可再稍加用力扳拉(旋转颈部),此时可听到颈椎发出一连串清脆弹响声,疗效为佳。在应用本法时要稳准、轻柔,切忌粗暴,旋转要适度,力量不宜过大。
3.5 活血化瘀法 用轻柔的揉法揉颈、肩部肌肉,数次后,拿肩井3次,最后用擦法在颈、肩部操作2~3次,结束手法。
4 疗效结果本组病例,经上述推拿手法治疗,其中41例痊愈(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全部消失,颈、肩、背、手臂酸痛麻木、触电感等症完全消失,颈、项活动正常)。12例基本痊愈(颈、肩、背、上肢酸痛中仍有一处存在,颈部活动正常);5例好转(症状基本消失,但常有反复发作史)。一般15日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即可痊愈,但少数需要巩固至3个疗程。
5 典型病例张某,男60岁,退休职工。1994年6月12日初诊,患者无明显诱因,颈肩部酸痛、麻木。查体,颈项僵硬,颈部活动受限,颈、肩、背和左侧上肢酸痛,臂丛神经牵拉、椎间孔压缩,以及叩顶试验均为阳性。X颈椎正、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4、5、6椎体后缘增生。经采用上述手法辨证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6 体会
6.1 祖国医学认为与气血虚弱,风寒湿邪易于侵袭,痹阻经络,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笔者采用按揉拨舒筋法和滚动通络法,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进神经功能,松解肌肉痉挛,能消除软组织炎性反映,改善骨组织代谢,调整椎间力的平衡。其中提端旋转和旋转斜扳法,又可以起到分解椎小关节的粘连,纠正颈椎关节的错缝,并且可以加宽狭窄的椎间隙,扩大狭窄的椎间孔,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屈度,缓解由于颈椎病变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引起的症状。进一步解除痉挛,使气血通畅,消除疼痛,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麻木。
6.2 曾在报导中谈起旋转复位法在颈旋时,其旋转作用力主要在上颈段,而对颈椎病的好发部位作用不大,从而达不到治疗目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对旋转复位法加以改善,不采用拇指顶推偏歪的棘突,使颈椎上下段被固定,并在稍微后伸时作复位的力,作用在于多个椎体上,而且在颈中、下段,颈椎所发出的响声是在颈4~7椎,这样即可以调整椎体间的关节错缝,又可松解小关节粘连,增宽和扩大了狭窄的椎间孔和椎间隙,从而解除对神经、血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刺激和压迫。对于有无棘突偏歪的患者都可使用。另外在用旋转复位时,一定要充分缓解痉挛的肌肉,使其最大限度的松弛。对颈、肩部肌肉痉挛严重者,禁用旋转复位法。应该因病情的轻重、时间的长短不同,不要人为地追求响声,否则,使颈部肌肉再次受损伤,使病情加重。在应用整个手法时,必须轻巧、柔和,因人因病而异,辨证施治,避免给患者带来新的损伤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