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汗症属于中医“汗证”范畴,有自汗和盗汗之分,其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治疗原则当根据证候不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笔者以滋阴降火法治疗阴虚湿盛型多汗,疗效肯定。
关键词:汗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病例资料
患者李某,男,37岁,2015年5月8日就诊。
主诉:大汗淋漓一周。
现病史:患者自诉近一周以来无明显诱因出汗增多,大汗淋漓,动则加重,伴气短乏力,身体困重,潮热,面赤心烦,口舌干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多汗症,辨证分型:阴虚湿盛。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法:滋阴降火,固表止汗。处方: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10g、生地黄10g、黄芩10g、熟地黄10g、黄连10g、黄柏10g、黄芪20g、牛膝10g、桑寄生10g、山萸肉10g、山药10g、牡丹皮6g、泽泻6g、茯苓6g、石斛6g、益母草6g。共7剂,日两剂,早晚分服。
随访:患者以上方治疗一星期后,患者出汗症状较前好转,仍有汗出,改服玉屏风散3剂后复诊,患者出汗及其他症状解除,嘱患者注意饮食,避免情志刺激,保持情志畅达。
按语:
多汗症属于中医“汗证”范畴。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合,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1】中医早在内经就对其有一定的认识,《灵枢·五癃津液别》言:“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中医有自汗和盗汗之分,《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汗由津液所化生,多汗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病后体虚、情志不调或嗜食辛辣,导致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或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故其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治疗原则当根据证候不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泻热、化湿和营,伴有兼证适当加减。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则无病。本例病案由于患者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独亢,遂成阴虚火旺之证。阴愈虚,火愈旺,迫津外泄,虚火上炎,扰乱心神,见面赤心烦。虚火内耗阴津,则舌干口燥,大便秘结。阴血不足,心火偏旺,迫津外泄,卫外失固,汗液外泄,气随汗出,故气短乏力。湿热互结,则见肢体困重,小便黄赤。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乃阴虚湿盛之证。乃以滋阴降火之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中当归、生地、熟地滋阴养血,壮水之主,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倍用黄芪益气固表,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通经利脉,山萸肉、山药补脾益肾,收敛固涩、牡丹皮清热凉血,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石斛清热生津,益母草清热利水。养血育阴与泻火彻热并进,适当配伍利水渗湿致之品,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示营阴内收,卫外密固,汗自止,疗效肯定。复诊见其情况好转,改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善后,遂得治愈。
[1]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66.
第一作者简介:何灵玲(1994—),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研究方向:中医骨伤科
关键词:汗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病例资料
患者李某,男,37岁,2015年5月8日就诊。
主诉:大汗淋漓一周。
现病史:患者自诉近一周以来无明显诱因出汗增多,大汗淋漓,动则加重,伴气短乏力,身体困重,潮热,面赤心烦,口舌干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多汗症,辨证分型:阴虚湿盛。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法:滋阴降火,固表止汗。处方: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10g、生地黄10g、黄芩10g、熟地黄10g、黄连10g、黄柏10g、黄芪20g、牛膝10g、桑寄生10g、山萸肉10g、山药10g、牡丹皮6g、泽泻6g、茯苓6g、石斛6g、益母草6g。共7剂,日两剂,早晚分服。
随访:患者以上方治疗一星期后,患者出汗症状较前好转,仍有汗出,改服玉屏风散3剂后复诊,患者出汗及其他症状解除,嘱患者注意饮食,避免情志刺激,保持情志畅达。
按语:
多汗症属于中医“汗证”范畴。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合,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1】中医早在内经就对其有一定的认识,《灵枢·五癃津液别》言:“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中医有自汗和盗汗之分,《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汗由津液所化生,多汗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病后体虚、情志不调或嗜食辛辣,导致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或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故其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治疗原则当根据证候不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泻热、化湿和营,伴有兼证适当加减。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则无病。本例病案由于患者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独亢,遂成阴虚火旺之证。阴愈虚,火愈旺,迫津外泄,虚火上炎,扰乱心神,见面赤心烦。虚火内耗阴津,则舌干口燥,大便秘结。阴血不足,心火偏旺,迫津外泄,卫外失固,汗液外泄,气随汗出,故气短乏力。湿热互结,则见肢体困重,小便黄赤。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乃阴虚湿盛之证。乃以滋阴降火之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中当归、生地、熟地滋阴养血,壮水之主,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倍用黄芪益气固表,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通经利脉,山萸肉、山药补脾益肾,收敛固涩、牡丹皮清热凉血,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石斛清热生津,益母草清热利水。养血育阴与泻火彻热并进,适当配伍利水渗湿致之品,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示营阴内收,卫外密固,汗自止,疗效肯定。复诊见其情况好转,改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善后,遂得治愈。
[1]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66.
第一作者简介:何灵玲(1994—),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研究方向:中医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