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乙状结肠冗长症是消化内科较为棘手的疑难病症,患者乙状结肠长度超过正常范围40%,多以便秘为主症,外科手术指征严格,内科药物治疗难效。以中西医理论及“衡法”为指导思想,运用枳术汤加减治疗乙状结肠冗长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乙状结肠冗长症 ;衡法;枳术汤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乙状结肠冗长症的的发病年龄范围逐渐增大,而现有的研究表明乙状结肠冗长所致慢性便秘,可能有2个原因:一为原发(HDAD);一为续发(单纯冗长)。此病的病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病西医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而近来中医辨证治疗却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多与“便秘”、“腹痛”等密切相关。历代医家认为:在水谷传化过程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下行;脾主运化,其气上行,小肠“受盛”经脾胃作用后的水谷进行泌别清浊; 大肠传导糟粕。所以,胃的腐熟失常与气失和降,脾的运化失司及清气不升,小肠的泌别失职,大肠的传导异常,均可引起大便异常。
病变主要在于脾胃与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虚、气滞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1) 肠胃积热:素体阳盛,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或肺热肺燥,下移大肠,或过食醇酒厚味,或过食辛辣,或过服热药,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失润,粪质干燥,难于排出,形成所谓“热秘”。
(2) 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或大便干结而成气秘
(3) 阴寒积滞:恣食生冷,凝滞胃肠;或外感寒邪,直中肠胃;或过服寒凉,阴寒内结,均可导致阴寒内盛,凝滞胃肠,传导失常,糟粕不行,而成冷秘。
(4) 气虚阳衰饮食劳倦,脾胃受损;或素体虚弱,阳气不足;或年老体弱,气虚阳衰;或久病产后,正气未复;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或苦寒攻伐,伤阳耗气,均可导致气虚阳衰,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使排便时间延长,形成便秘。
(5) 阴亏血少:素体阴虚;津亏血少;或病后产后,阴血虚少;或失血夺汗,伤津亡血;或年高体弱,阴血亏虚;或过食辛香燥热,损耗阴血,均可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肠道失润,大便干结,便下困难,而成便秘。
本病病因虽复杂多变,究其病机则一,无不由脾失健运,脾胃受损,气机阻滞,肠腑传导不利而起。以“衡法”为指导,治病当平衡中焦脾胃,以燮理纳运,平调寒热,兼顾虚实,调和气血等方面为治疗准则,结合本病特点、文献资料及个人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主以健脾助运,斡旋中焦,升降气机,因衡致和。主方枳术汤加减,临床运用疗效颇佳。
药物组方基本如下:白术 苍术 枳实 枳壳。方中白术健脾,补脾气之不足:苍术运脾,助脾气之功用。一补一运,相得益彰,脾胃健运,运化得偿,另在临床用药经验中指出重用生白术亦有通便之效。再者枳实、枳壳相使为用,理气作用增强,行气以通便,值得一提的是枳实枳壳降气,配伍白术苍术升气,四药合用,斡旋中焦,调理气机,可奏因衡致和之效,药仅四味,充分体现出“衡法”的指导思想另按本病体质不一,治当有所加减。脾虚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甚者加当归、首乌;腹胀明显加厚朴、枳壳;腹痛加乌药,木香稍重;厌食加山楂、谷麦芽;寐差加酸枣仁、合欢皮;此外,治疗的同时亦需十分注意饮食的调节,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3,验案举隅
叶桂仙,女,40岁,江西广丰人。2011年12月14日初诊:自述十余年前出现间断性便秘,经多处医院治疗未愈,于南昌大学二附院诊断为乙状结肠冗长症,建议手术治疗,然患者愿意保守治疗。现患者间断性便秘,便质硬、便量少。肛门下坠伴有脱垂感,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纳可口干苦,喜温饮;寐差多梦无盗汗,心烦易怒,腹部隐痛,喜温按,时有夜尿4-5次,月经周期正常,量可色红,经期稍腹胀,舌质暗紫、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按之弦滑。辅助检查:2011年12月14日在南大二附院X线示:直肠前壁突出,乙状结肠冗长。2009年因“子宫肌瘤”有手术史。辨证属脾虚气陷,寒凝气滞。治则以健脾升清,理气散寒。处方:白术30g、苍术10g、枳实10g、枳壳30g、黄芪30g、茯苓30g、当归10g、党参15g、升麻5g、葛根30g、白芍15g、炙甘草10g、乌药10g。取药7剂。
2011年12月21日二诊:诸证见缓,肛门坠胀感减轻,仍觉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纳少,腹部隐痛,喜温按。大便尚调,夜尿次数减少,舌质暗红、苔苔白,脉沉细、稍弦滑。处方:守方黄芪改为50g、白术改为40g、当归改为12g、升麻改为6g.取药14剂。
2012年1月4日三诊:肛门下坠感明显减轻,肠鸣亦有减少,纳食可,舌脉如前。无明显腹痛,神疲乏力改善,大便明显好转,守(12月21日)方,去乌药,加柴胡6g、厚朴12g。取药14剂。并嘱咐患者诸症调后,注意饮食休息,以中药间断性长期服用,巩固疗效。
按:本病患者间断性便秘,便质硬、便量少。肛门下坠伴有脱垂感,神疲乏力,头晕耳鸣,为脾虚气陷之症,心烦易怒,腹部隐痛,喜温按,舌质暗紫、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按之弦滑,皆为寒凝气滞,兼气虚之症,因此运用双枳术汤健脾助运,理气化滞。患者气陷较明显,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升阳举陷,乌药理气散寒止痛。二诊肛门坠胀感减轻,大便较前改善,仍觉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纳少,腹部隐痛,喜温按。故黄芪、升麻、白术等药加量,加强益气之功效。三诊诸症改善,无腹痛喜温,去乌药,然患者素体气虚及气郁体质,遂从本质入手,加用柴胡一则以助升清,二则以利疏肝,且厚朴亦可行气以助大肠传导之力。诸药合用,斡旋中焦,补虚祛实,标本兼顾,因衡致和。
参考文献:
[1] 李成学 李亚凤,乙状结肠冗长临床特点的探讨[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2] 陈祖名, 结肠冗长14例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 中国医疗前沿2008年18期
[3]何晓晖.脾胃病临证新探 新识 新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2:1-12
关键词:乙状结肠冗长症 ;衡法;枳术汤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乙状结肠冗长症的的发病年龄范围逐渐增大,而现有的研究表明乙状结肠冗长所致慢性便秘,可能有2个原因:一为原发(HDAD);一为续发(单纯冗长)。此病的病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病西医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而近来中医辨证治疗却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多与“便秘”、“腹痛”等密切相关。历代医家认为:在水谷传化过程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下行;脾主运化,其气上行,小肠“受盛”经脾胃作用后的水谷进行泌别清浊; 大肠传导糟粕。所以,胃的腐熟失常与气失和降,脾的运化失司及清气不升,小肠的泌别失职,大肠的传导异常,均可引起大便异常。
病变主要在于脾胃与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虚、气滞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1) 肠胃积热:素体阳盛,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或肺热肺燥,下移大肠,或过食醇酒厚味,或过食辛辣,或过服热药,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失润,粪质干燥,难于排出,形成所谓“热秘”。
(2) 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或大便干结而成气秘
(3) 阴寒积滞:恣食生冷,凝滞胃肠;或外感寒邪,直中肠胃;或过服寒凉,阴寒内结,均可导致阴寒内盛,凝滞胃肠,传导失常,糟粕不行,而成冷秘。
(4) 气虚阳衰饮食劳倦,脾胃受损;或素体虚弱,阳气不足;或年老体弱,气虚阳衰;或久病产后,正气未复;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或苦寒攻伐,伤阳耗气,均可导致气虚阳衰,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使排便时间延长,形成便秘。
(5) 阴亏血少:素体阴虚;津亏血少;或病后产后,阴血虚少;或失血夺汗,伤津亡血;或年高体弱,阴血亏虚;或过食辛香燥热,损耗阴血,均可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肠道失润,大便干结,便下困难,而成便秘。
本病病因虽复杂多变,究其病机则一,无不由脾失健运,脾胃受损,气机阻滞,肠腑传导不利而起。以“衡法”为指导,治病当平衡中焦脾胃,以燮理纳运,平调寒热,兼顾虚实,调和气血等方面为治疗准则,结合本病特点、文献资料及个人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主以健脾助运,斡旋中焦,升降气机,因衡致和。主方枳术汤加减,临床运用疗效颇佳。
药物组方基本如下:白术 苍术 枳实 枳壳。方中白术健脾,补脾气之不足:苍术运脾,助脾气之功用。一补一运,相得益彰,脾胃健运,运化得偿,另在临床用药经验中指出重用生白术亦有通便之效。再者枳实、枳壳相使为用,理气作用增强,行气以通便,值得一提的是枳实枳壳降气,配伍白术苍术升气,四药合用,斡旋中焦,调理气机,可奏因衡致和之效,药仅四味,充分体现出“衡法”的指导思想另按本病体质不一,治当有所加减。脾虚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甚者加当归、首乌;腹胀明显加厚朴、枳壳;腹痛加乌药,木香稍重;厌食加山楂、谷麦芽;寐差加酸枣仁、合欢皮;此外,治疗的同时亦需十分注意饮食的调节,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3,验案举隅
叶桂仙,女,40岁,江西广丰人。2011年12月14日初诊:自述十余年前出现间断性便秘,经多处医院治疗未愈,于南昌大学二附院诊断为乙状结肠冗长症,建议手术治疗,然患者愿意保守治疗。现患者间断性便秘,便质硬、便量少。肛门下坠伴有脱垂感,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纳可口干苦,喜温饮;寐差多梦无盗汗,心烦易怒,腹部隐痛,喜温按,时有夜尿4-5次,月经周期正常,量可色红,经期稍腹胀,舌质暗紫、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按之弦滑。辅助检查:2011年12月14日在南大二附院X线示:直肠前壁突出,乙状结肠冗长。2009年因“子宫肌瘤”有手术史。辨证属脾虚气陷,寒凝气滞。治则以健脾升清,理气散寒。处方:白术30g、苍术10g、枳实10g、枳壳30g、黄芪30g、茯苓30g、当归10g、党参15g、升麻5g、葛根30g、白芍15g、炙甘草10g、乌药10g。取药7剂。
2011年12月21日二诊:诸证见缓,肛门坠胀感减轻,仍觉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纳少,腹部隐痛,喜温按。大便尚调,夜尿次数减少,舌质暗红、苔苔白,脉沉细、稍弦滑。处方:守方黄芪改为50g、白术改为40g、当归改为12g、升麻改为6g.取药14剂。
2012年1月4日三诊:肛门下坠感明显减轻,肠鸣亦有减少,纳食可,舌脉如前。无明显腹痛,神疲乏力改善,大便明显好转,守(12月21日)方,去乌药,加柴胡6g、厚朴12g。取药14剂。并嘱咐患者诸症调后,注意饮食休息,以中药间断性长期服用,巩固疗效。
按:本病患者间断性便秘,便质硬、便量少。肛门下坠伴有脱垂感,神疲乏力,头晕耳鸣,为脾虚气陷之症,心烦易怒,腹部隐痛,喜温按,舌质暗紫、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按之弦滑,皆为寒凝气滞,兼气虚之症,因此运用双枳术汤健脾助运,理气化滞。患者气陷较明显,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升阳举陷,乌药理气散寒止痛。二诊肛门坠胀感减轻,大便较前改善,仍觉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纳少,腹部隐痛,喜温按。故黄芪、升麻、白术等药加量,加强益气之功效。三诊诸症改善,无腹痛喜温,去乌药,然患者素体气虚及气郁体质,遂从本质入手,加用柴胡一则以助升清,二则以利疏肝,且厚朴亦可行气以助大肠传导之力。诸药合用,斡旋中焦,补虚祛实,标本兼顾,因衡致和。
参考文献:
[1] 李成学 李亚凤,乙状结肠冗长临床特点的探讨[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2] 陈祖名, 结肠冗长14例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 中国医疗前沿2008年18期
[3]何晓晖.脾胃病临证新探 新识 新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