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已经不适应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组织教学,在数学课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我们必须改革对中学数学课教学的传统方式,建立和实行新的数学课教学机制。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师生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他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必须树立开放式的课堂观念,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为了与中学数学课程的衔接,分别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 新课程教学观点下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挑战”首先是指其蕴含的新思想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新旧观念的斗争。有了新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没转变新课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谈,当遇到困难时便又会回到老路上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以教材为中心。长期以来,老师依靠的是教材、教学参考书。老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样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历史继承性,自古代“学而优则仁”的仕途化教学目的观到隋唐科举制度盛行再到今天仍具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均是教师讲“书”,学生背“书”,教师凭借制度力量树立起自身的权威形象。
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几十个学生整堂课面对一个老师,教师往往课前要精心策划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千方百计的要在课堂上主导几十名学生的思想,这种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过程有序的一面,同时又有思维跳跃性等无序的一面,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思维活动的束缚,它的弊端日益突出。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知识传授(传道、授业、解惑)的倾向,努力创造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模式的变迁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正常发挥。
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构建过程,同时,交往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 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它作用于各个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哪里有教学,哪里就有启发式模式的运用。简要地说,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的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授以鱼,不如授以渔”的教学理念。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原则,它是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教学模式之一。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好学生,也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预先评价的方法将学生从事发现时所需的知识在其脑子里组织起来,并使学生按引导的方向进行脑力活动和思维操作。
3 新课标改革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
实践证明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会师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信心百倍的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使激励的语言正确评价学生,对学生获得的成功和进步使用肯定性,赞美性的语言,使其内化为稳定的内部动因;对学生的某些过失或错误,使用引导性语言,促其反省并树立改正的信,激发需求,感知趣味,激发上进心。
课堂上教师的感情主要流露在语言、神态、手势等方面。教师语言亲切,神态自然,情绪饱满。自然会消除学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教师语言滞涩,神态紧张,情绪低落,必然会造成学生的不安、沉闷和懒散,使课堂成为一潭微波不兴的死水。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课堂老师所关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更需要我们不要盲目迷信任何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希望我们的教学方式能日新月异,能带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生观念和人才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忘我的热情为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将教学工作做好,做活。老师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適时提出适合时代步伐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任务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肖开顺.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J].安徽教育网
[3]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M]
[4]郑指明.侨中教研[J].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室出版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师生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他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必须树立开放式的课堂观念,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为了与中学数学课程的衔接,分别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 新课程教学观点下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挑战”首先是指其蕴含的新思想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新旧观念的斗争。有了新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没转变新课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谈,当遇到困难时便又会回到老路上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以教材为中心。长期以来,老师依靠的是教材、教学参考书。老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样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历史继承性,自古代“学而优则仁”的仕途化教学目的观到隋唐科举制度盛行再到今天仍具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均是教师讲“书”,学生背“书”,教师凭借制度力量树立起自身的权威形象。
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几十个学生整堂课面对一个老师,教师往往课前要精心策划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千方百计的要在课堂上主导几十名学生的思想,这种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过程有序的一面,同时又有思维跳跃性等无序的一面,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思维活动的束缚,它的弊端日益突出。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知识传授(传道、授业、解惑)的倾向,努力创造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模式的变迁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正常发挥。
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构建过程,同时,交往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 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它作用于各个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哪里有教学,哪里就有启发式模式的运用。简要地说,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的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授以鱼,不如授以渔”的教学理念。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原则,它是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教学模式之一。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好学生,也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预先评价的方法将学生从事发现时所需的知识在其脑子里组织起来,并使学生按引导的方向进行脑力活动和思维操作。
3 新课标改革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
实践证明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会师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信心百倍的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使激励的语言正确评价学生,对学生获得的成功和进步使用肯定性,赞美性的语言,使其内化为稳定的内部动因;对学生的某些过失或错误,使用引导性语言,促其反省并树立改正的信,激发需求,感知趣味,激发上进心。
课堂上教师的感情主要流露在语言、神态、手势等方面。教师语言亲切,神态自然,情绪饱满。自然会消除学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教师语言滞涩,神态紧张,情绪低落,必然会造成学生的不安、沉闷和懒散,使课堂成为一潭微波不兴的死水。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课堂老师所关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更需要我们不要盲目迷信任何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希望我们的教学方式能日新月异,能带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生观念和人才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忘我的热情为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将教学工作做好,做活。老师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適时提出适合时代步伐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任务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肖开顺.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J].安徽教育网
[3]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M]
[4]郑指明.侨中教研[J].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室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