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遭遇口述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63951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职能,在经历了多年关于教学、科研孰轻孰重的争论后,越来越为高校教师所认同并践行。多数高校教师从教书育人的本职出发而敬畏和研究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和授课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快速发展的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速度也在加快。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施的观点,在还没有得到多数教师认可的情况下,慕课(MOOC)已经悄然兴起并迅速风靡全球。慕课给传统高校课堂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等带来巨大冲击,全国高校从管理层到专业教师已经感受到了慕课袭来的强劲势头,而产生了较为严重危机感,甚至有这样一种观点:使用慕课的高校将淘汰不使用慕课的高校,使用慕课的教师将淘汰不使用慕课的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孰轻孰重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讲义为主要特征,高超的讲授能够引领学生在思想海洋中遨游,2000年以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设备被大量引入大学教室,甚至一度成为潮流。在老师们为多媒体利用过多、过滥而争论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孰优孰劣的当口,慕课来了。在争论中的“多媒体”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面目,以更为猛烈的潮流冲击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争论。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传统讲授与新教育技术充分结合,实现教学的整体性变革,成为高校教师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严峻问题。
  于是有部分教师不解:学习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授课方式与完善课堂内容、引领学生思想升华孰轻孰重?这其实也是关于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关系的思考。
  在传统的高校课堂上,高校教师之优秀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加上自己形象的肢体语言引领学生遨游学术殿堂,讲者绘声绘色,听者激情澎湃、思绪万千,并不时有思想火花迸发,从而激发学术研究兴趣。学生对这样的老师既敬更爱,因为这些老师为他们指引了学术研究之路。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这似乎已经足够。正因为此,一批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滥用多媒体造成授课质量下降是得不偿失的,是过于注重授课方式而忽视授课内容的结果。
  由此可见,课堂内容与授课方式的关系已经困扰我们多年,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里面有深层次的教育管理体制原因,也是我们对此未作深度思考的结果。内容设计是高校历史学课堂的核心,思想性则是其灵魂,以思想引领的课堂总是能够生动活泼、紧张有序,学生总能从中受益良多。但也有另外一种现象,个别高校教师授课形式多样,充分运用多媒体、微视频等技术手段,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参与性也高,但其讲授内容仅仅满足于知识介绍,缺乏思想性,甚至出现课堂内容与“百度搜索”内容高度一致的现象。这就走入了歧途,也是对高等教育的亵渎。可以说,没有思想引领的课堂,无论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得如何充分,也不是高等教育所需要的。
  说思想性是课堂的灵魂,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相应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思想的充分表达需要借助相应的辅助设施才能实现。优秀的传统课堂需要的辅助设施是粉笔、黑板和老师的肢体语言。除此之外,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辅助设施,还有多媒体、课件、麦克、微视频、慕课等。如果有更完善的表达辅助设施将教师要传授的思想充分表达则善莫大焉,问题关键是如何实现内容更新与技术手段更新的同步。
  二、高校历史课堂教学保持思想性的基础是思想的不断更新
  思想更新是亘古之常理,仅就思想文化史领域,从先秦百家而汉朝儒术独尊而魏晋风骨而隋唐中西文化交汇,后经宋明理学,至明清西学东渐,无不是思想更新的重要节点。历史学课堂中厘清上述思想脉络,引领学生领略先贤思想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而教师如何审视先贤思想、如何体会古代文化又受时代和环境的制约。当下的思想史家对前辈学者学术理论的扬弃就非常明显。高校历史课堂思想更新是一个不间断的渐进过程,每位教师只有充分吸收先贤和当前的学术成果,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更新从而保持授课内容的更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保持思想更新,就需要结合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从不同视角审视历史。环境和视角的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口述史就是现代历史研究中兴起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用作课堂内容的更新①。口述史是一个古老又新兴的历史书写和研究方法,我们了解史前史的主要来源就是口述史料,犹太教《托拉》、中国史籍《史记》关于史前的记录便源自口述。当口述方法被历史文献研究法取代后,口述史就淡出了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②。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从1940年代在美国出现后,1980代在我国逐渐兴起,目前已经被作为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受到广泛重视。根据历史研究的构成要素分析,口述史有口述史料和口述历史两个层面的含义:以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搜集和保留采访对象的历史记忆所形成的影视资料为口述史料;而对口述史料结合文献和时代背景进行考订、整理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则为口述历史。
  口述史由于运用影视手段对历史亲历者作面对面的复述与还原,又由于口述采访对象的多元而视角分散,因此口述成果具有形象、生動、细致、深入、有立体感等特点,易于受众理解和接受。将口述史内容和成果引入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的历史观和“自下而上”的历史视角,丰富学生对历史多样性的认识。口述历史所记录的既有社会精英的历史记忆,又有普通民众的人生感受,既有宏大的政治经济画面,更有琐碎的民众生活和隐性的社会心理等。将口述史引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口述史注重实践操作,是历史学走向大众、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学生从选题、确定调查对象、设计访谈、开展访谈到整理访谈报告都参与其中,对其史学修养和实践能力是有效的培养。
  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讲授者思想的有效表达
  改革开放以后,口述历史成果斐然,出版了一大批口述史论著,如《最后的记忆:十六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知青口述史》、《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中国底层访谈录》等,这些成果丰富了对我国现当代历史的认知。然而,口述历史成果、口述史的实践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充分,一般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口述史成果,供学生课下阅读。口述史在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未充分发挥,这就造成了新兴史学成果与课堂教学的脱节。如何弥补是关乎口述史这一新兴学科能否后继有人、继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慕课的兴起为口述史成果走进课堂提供了有效途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MOOC)是2012年斯坦福大学借鉴慕课创始机构加拿大亚大巴斯卡大学和马尼托巴大学创造的新兴教学模式,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从其问世就受到全球范围的重视,美国有杂志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我国从2013年起就开始引进并建设自己的慕课。
  研究和建设自己的慕课已经引起全国各大高校的充分重视和积极行动。姜明文等人认为慕课使我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更加频繁激烈,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③。可以说,慕课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最新发展形态,是网络教育的巨大革命。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学如何将慕课这种教育技术充分融入课堂,实现高校历史学课堂从内容到形式的更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台湾大学华文慕课《史记》参与人数达到3000多人,播放5万多次④,哈佛大学慕课《幸福》、《死亡》更是全球热捧,说明作为以思想砥砺为核心的历史学教学,能够利用慕课的形式实现授课方式、理念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变革的效果很好。
  慕课的基本元素有网络平台、微视频、翻转课堂、同侪互助等,它关注学习者的社会和文化体验,而不是他们的说教性传播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询问,使用教育技术传授核心知识,让教室成为辅导、指导及同侪互助的地方。慕课的成功运营至少要包括两个要素:运营商对平台的有效管理、高校教师高质量的授课内容与视频制作。
  鉴于我们目前众多高校还不具备建设自己慕课的条件,高校历史课堂可以尝试利用慕课的基本精神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课堂。如拍摄一系列微视频,发至一个公共邮箱,由授课对象分别下载并提前观看,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微视频组织课堂讨论学习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讲授,从而实现翻转课堂与同济互助。
  口述史引入课堂因此找到了向立体鲜活突破的途径。我们常说历史是鲜活的,方法就是在讲授内容中融入更多口述史研究成果,包括录音、录像、整理笔记等,补充书本内容抽象和扁平等不足的同时,帮助学生增进对历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的了解,也使历史显得更为感性、多元、真实和具体。在此基础上,开展口述史访谈实践,组织学生结成研究小组(一般3-5人),在教师指导下拟定选题、选择访谈对象(至少3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设计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小组共同整理访谈资料,每一小组成员撰写各自的访谈总结报告。最后,对访谈效果进行总结、交流、评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间的总结交流,教师对每一小组的访谈效果进行评价,并审阅学生的访谈报告,记录入平时成绩。运用口述史方法,结合慕课基本元素,就能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学生分组参与口述史活动所形成的影像资料和整理笔记既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手段,更是口述史成果。在有了足够的前期积累后,分专题建设口述史中文慕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注释:
  ①關于口述史学的学科与方法定位,可参阅陈献光:《口述史二题:记忆与诠释》.《史学月刊》,2003(7);左玉河:《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历史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6(5);秦汉:《当代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及其文化身份》.《中国图书评论》,2006(5).闫茂旭:《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问题:学科与方法》.《泰山学院学报》,2009(5).
  ②冯晓华.《对于口述史的理解综述》.《科技情报与经济》,2012(21).
  ③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④据http://www.chinesemooc.org/mooc/4467,查询日期:2015. 7.23.
其他文献
《历史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行中的重要史实,从历史角度研究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进而科学地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教学发现,一些经济制度或经济现象是老师很难讲清楚,学生很难理解掌握的,更谈不上对经济规律的归纳总结,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试从以下方面加以解决。  一、加强与相关学科知识整合,巧解教学难点  高一时,学生在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这本书中已经学过有关经
摘 要: 现代高职生物课堂教学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有效实现教学直观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及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十分有利。作者就如何在高职生物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高职生物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 应用方法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广泛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它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
摘 要: 近年来,皖西北传统的民间美术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各种新事物影响,比如电子设备、网络等,正是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影响并逐渐取代了长期以来当地延续的传统习俗活动。文章以阜阳剪纸为例,分析皖西北地区民间美术生态环境的现状并提出保护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皖西北地区 民间美术 生态环境 剪纸  皖西北地区经济的转型及当地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等因素都促成了大量年轻
摘 要: 受三本院校学生特点的影响,终结性评价不能发挥客观准确的监督作用。本文通过对形成性评价概念的分析,总结了适用于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手段,为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民办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课堂  1.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基于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斯克里芬在其1967年所著的《
摘 要: 色彩运用较之其他绘画技能技巧更为重要,它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人从环境中获得的大部分信息(约80%)是通过视觉传递给大脑的,而色彩感知觉(即色觉)在视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觉,对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在此同时,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
摘 要: 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分析了高职院校优化、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优化、改革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 就业 优化 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熟练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内的人文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
摘 要: 本文以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背景,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提出“EGP ESP”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 EGP ESP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概述  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是当今高校较为普遍的英语教学模式。其教授的是基本的英语知识,强调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专
摘 要: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成因,提出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对策。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心理危机 成因 管理对策  现代社会日益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却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及群体面临或认为自己正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并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
摘 要: 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科研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方面,对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进行探索。在立体化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平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拓展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
摘 要: 听了赵老师《美术的辉煌》一课,作者受益匪浅,尤其是开头部分,他以英国画家瓦兹的《希望》这幅画为切入点,使人眼前为之一亮,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喧闹的课间迅速拉回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愿意与教师共同探讨历史知识的奥秘。这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作者对历史教学中的导入产生一些新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导入 历史公开课  2013年5月28日,淮北市历史教研组在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