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行文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拉开公车改革序幕。本文拟通过概述本次公车改革重点,以笔者所在某国建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分析对象,对其用车及国内其他单位用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概括公司在公车改革下加强公车管理的初步成效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车改革 国有建筑企业 公车管理
一、公车改革重点及公司车辆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车改革重点概述。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避免“车轮上的腐败”,该条例在第五章中专门对公务用车进行了规范,并明确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的指导思想,为《方案》出台奠定理论及制度基础。本次公车改革《方案》重点内容包括:一是回答了公车怎么改革的问题,即通过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方法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改革对象范围涉及国家及地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其中国家及地方行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是硬性规定,只允许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车、应急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一线执法执勤岗位等车辆;二是回答了被“改革”后公车怎么办的问题,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招标、评估方式对被“改革”公车进行拍卖、处置,所得收入上缴国库;三是回答了公车改革后所留下司勤人员如何安置的问题,即通过转一批(内部转岗)、退一批(内部退休)、留一批(继续使用)的办法全面妥善解决司勤人员去向问题;四是明确指出本次公车改革重要意义。
2.公司用车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
2.1车辆管理制度体系缺失。由于国家对公车尤其是领导专车使用范围和监管主体缺乏明确规定,对公车的油耗、维修等费用支出缺乏具体标准,对公车违规使用的处罚缺乏具体措施,导致公车使用弊端日益突出[1]。在《指导意见》及《方案》出台前,由于公司车辆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管控要求不力,以往粗放式的车辆管理也暴露出诸多不严格、不规范问题,如缺乏车辆用油管控、车辆租赁公开招标不规范、车辆调度使用不合理、车辆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加重公司生产经营成本,给公司带来较大审计风险和廉洁风险。
2.2车辆运行成本居高不下。首先是买车需花费巨大成本,其次是车买后还要涉及用油、维修、维护、保险等费用,尤其是油费和保险费用最高,每辆车年平均花销超过万元,给单位财政造成巨大负担,不利于单位应做到的“取之百姓用之百姓”[2]。公车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集约使用,不允许浪费、扩张,但当前国内一些单位车辆并未做到完全利用,一些车辆月用次数不超过3次,导致公车实载率低、年维护和保险费用高的浪费问题,极易形成“车轮上的腐败”,大大加重公司生产经营压力。
2.3车辆租赁违规。公司属于电网建设、电网运维及电网应急抢修的專业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会有极大公车使用需求,这与本次公务用车改革要求的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存在矛盾。在公车改革下,公司主管单位对购置公务车辆审批较严格,公司只能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车辆租赁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用车需求。但在公司车辆租赁实际工作中,由于各工程项目部或运检工作站车辆租赁需求临时性、分散性的特点及成本节约、地方保护政策等因素,公司对车辆租赁未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公司车辆租赁管理未实现公开化和透明化,存在违规问题。
2.4车辆管理效率低。当前我国许多企事业单位车队业务管理工作多依靠人工进行,在准确性、科学性及工作效率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多数存在用车审批难、车辆调度难,出车监控难、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等问题[3]。此前公司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手段,难以实行网上用车审批制度,最大问题是对派出去车辆的时间、地点、行驶轨迹、运行费用、交通安全状态等难以掌控,也未借助GPS等信息化手段做好用车过程中对驾驶员、油料、车辆及车辆维修保养的有效管控。
二、公司采取的公车管理措施
1.车辆管理制度化建设。为加强和规范公司车辆管理,提升公司车辆管理制度化水平,自2014年开始,公司积极开展了车辆管理制度化建设工作,陆续完成了《公司机动车辆管理工作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公司行政办公车辆管理办法》、《公司生产、车辆用油管理办法》、《公司车辆租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等4项制度的修编工作,共设计出车辆管理表格及流程35个。通过车辆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等工作,有效解决以往车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严格、不规范等问题,实现了公司车辆管理方式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2.加强车辆用油管控。为有效降低车辆运行成本,预防“跑、冒、滴、漏”现象,公司通过制定《公司生产、车辆用油管理办法》以实现公司车辆有效管控。通过与油料供应商建立战略框架合作关系,对所有生产用油和车辆用油实行集中采购;建立由公司、各基层单位、各生产班组三级人员组成的用油日常管理工作网络,负责公司用油日常管理工作;公司自有车辆和租赁车辆用油,实行“一车一卡,专车专卡”;机动卡原则上各生产班组(工程项目部、运检工作站、生产车间等)只允许办理一张,因工程量较大等客观原因,由用油主体根据实际需要申报领取;用油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围等。这一系列规定都将对公车运行成本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降低公车运行成本,提高车辆管理效率。
3.实行车辆租赁统一公开招标。为规范统一公司车辆租赁行为,加强车辆安全管理,有效降低公司生产经营风险,严格控制车辆租赁费用支出,公司制定出《办法》。在该办法引导下,2015年,公司首次实施了全公司范围内车辆租赁储备供应商统一公开招标,为公司解决公务兼顾生产经营需要及贯彻落实公车改革精神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一难题开辟出新路子,公司车辆租赁管理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和阳光透明管控,迎合了本次公务用车改革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方向。 4.车辆调度使用管控。为加强公司车辆的统一调度管理,在《标准》及《行政办公车辆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用车必须提出用车申请预约及完成用车审批程序,公司公务车辆由办公室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提高车辆最大使用率,满足各用车主体公务用车需求。并充分借助GPS车辆定位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车辆驾驶动态,做好行车记录登记工作,严格遵守车辆回场制度,严禁公车私用。通过对车辆调度使用管控,在服务好公司生产经营的同时,也提升了公务用车规范化水平及公司公车管理效率。
三、公司实行公车管理的重要意义
1.迎合了公车改革精神和方向。本次公务用车改革的主要目标方向是按照中国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推进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公司在2015年推进的车辆租赁统一公开招标、车辆用油集中采购、车辆使用集中调配均是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而制定的管控措施,积极响应了公车改革,顺应了公车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满足了公司实际用车需求。通过建章立制和加强管控,有效解决公司以往公车管理中不规范、“跑、冒、滴、漏”浪费现象、车辆租赁服务采购违规、公车调度不科学合理等问题,有效提升公司公车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同时,在不违背本次公车改革精神和各项具体要求前提下,通過一系列社会化和市场化保障措施,有力保证公司电网建设、电网运维及电网应急抢险等业务开展中的公车需求,解决了公司以住公车管理与公车改革间的矛盾。
3.为公司开源节流做出贡献。通过对公车管理过程中的车辆用油、车辆租赁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大大降低公车管理运行成本。同时,规模效应促使车辆租赁价格大幅降低,有效降低公司以往采用自行招聘车辆驾驶员所承担的人力资源成本,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公司开源节流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四、结语
在公车改革下,作为国有建筑企业,须按照社会化及市场化公车改革方向,通过车辆管理制度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车辆使用中的监控,加强对驾驶员、车辆用油、车辆租赁、车辆保养维修等关键环节管控,才能有效解决公车管理过程存在的诸多弊端,实现车辆管理规范透明、合理有效配置公车资源、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防止“车轮上的腐败”等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永. 浅谈关于公车改革的政策思路和相关措施[J]. 经济视野, 2014(10):443.
[2]张大福. 浅谈公车管理与改革[J]. 时代经贸, 2011(10):129.
[3]张祖兵. 浅谈公务车辆使用与管理[J]. 科研, 2015(28):123.
关键词:公车改革 国有建筑企业 公车管理
一、公车改革重点及公司车辆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车改革重点概述。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避免“车轮上的腐败”,该条例在第五章中专门对公务用车进行了规范,并明确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的指导思想,为《方案》出台奠定理论及制度基础。本次公车改革《方案》重点内容包括:一是回答了公车怎么改革的问题,即通过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方法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改革对象范围涉及国家及地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其中国家及地方行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是硬性规定,只允许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车、应急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一线执法执勤岗位等车辆;二是回答了被“改革”后公车怎么办的问题,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招标、评估方式对被“改革”公车进行拍卖、处置,所得收入上缴国库;三是回答了公车改革后所留下司勤人员如何安置的问题,即通过转一批(内部转岗)、退一批(内部退休)、留一批(继续使用)的办法全面妥善解决司勤人员去向问题;四是明确指出本次公车改革重要意义。
2.公司用车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
2.1车辆管理制度体系缺失。由于国家对公车尤其是领导专车使用范围和监管主体缺乏明确规定,对公车的油耗、维修等费用支出缺乏具体标准,对公车违规使用的处罚缺乏具体措施,导致公车使用弊端日益突出[1]。在《指导意见》及《方案》出台前,由于公司车辆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管控要求不力,以往粗放式的车辆管理也暴露出诸多不严格、不规范问题,如缺乏车辆用油管控、车辆租赁公开招标不规范、车辆调度使用不合理、车辆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加重公司生产经营成本,给公司带来较大审计风险和廉洁风险。
2.2车辆运行成本居高不下。首先是买车需花费巨大成本,其次是车买后还要涉及用油、维修、维护、保险等费用,尤其是油费和保险费用最高,每辆车年平均花销超过万元,给单位财政造成巨大负担,不利于单位应做到的“取之百姓用之百姓”[2]。公车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集约使用,不允许浪费、扩张,但当前国内一些单位车辆并未做到完全利用,一些车辆月用次数不超过3次,导致公车实载率低、年维护和保险费用高的浪费问题,极易形成“车轮上的腐败”,大大加重公司生产经营压力。
2.3车辆租赁违规。公司属于电网建设、电网运维及电网应急抢修的專业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会有极大公车使用需求,这与本次公务用车改革要求的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存在矛盾。在公车改革下,公司主管单位对购置公务车辆审批较严格,公司只能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车辆租赁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用车需求。但在公司车辆租赁实际工作中,由于各工程项目部或运检工作站车辆租赁需求临时性、分散性的特点及成本节约、地方保护政策等因素,公司对车辆租赁未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公司车辆租赁管理未实现公开化和透明化,存在违规问题。
2.4车辆管理效率低。当前我国许多企事业单位车队业务管理工作多依靠人工进行,在准确性、科学性及工作效率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多数存在用车审批难、车辆调度难,出车监控难、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等问题[3]。此前公司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手段,难以实行网上用车审批制度,最大问题是对派出去车辆的时间、地点、行驶轨迹、运行费用、交通安全状态等难以掌控,也未借助GPS等信息化手段做好用车过程中对驾驶员、油料、车辆及车辆维修保养的有效管控。
二、公司采取的公车管理措施
1.车辆管理制度化建设。为加强和规范公司车辆管理,提升公司车辆管理制度化水平,自2014年开始,公司积极开展了车辆管理制度化建设工作,陆续完成了《公司机动车辆管理工作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公司行政办公车辆管理办法》、《公司生产、车辆用油管理办法》、《公司车辆租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等4项制度的修编工作,共设计出车辆管理表格及流程35个。通过车辆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等工作,有效解决以往车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严格、不规范等问题,实现了公司车辆管理方式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2.加强车辆用油管控。为有效降低车辆运行成本,预防“跑、冒、滴、漏”现象,公司通过制定《公司生产、车辆用油管理办法》以实现公司车辆有效管控。通过与油料供应商建立战略框架合作关系,对所有生产用油和车辆用油实行集中采购;建立由公司、各基层单位、各生产班组三级人员组成的用油日常管理工作网络,负责公司用油日常管理工作;公司自有车辆和租赁车辆用油,实行“一车一卡,专车专卡”;机动卡原则上各生产班组(工程项目部、运检工作站、生产车间等)只允许办理一张,因工程量较大等客观原因,由用油主体根据实际需要申报领取;用油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围等。这一系列规定都将对公车运行成本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降低公车运行成本,提高车辆管理效率。
3.实行车辆租赁统一公开招标。为规范统一公司车辆租赁行为,加强车辆安全管理,有效降低公司生产经营风险,严格控制车辆租赁费用支出,公司制定出《办法》。在该办法引导下,2015年,公司首次实施了全公司范围内车辆租赁储备供应商统一公开招标,为公司解决公务兼顾生产经营需要及贯彻落实公车改革精神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一难题开辟出新路子,公司车辆租赁管理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和阳光透明管控,迎合了本次公务用车改革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方向。 4.车辆调度使用管控。为加强公司车辆的统一调度管理,在《标准》及《行政办公车辆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用车必须提出用车申请预约及完成用车审批程序,公司公务车辆由办公室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提高车辆最大使用率,满足各用车主体公务用车需求。并充分借助GPS车辆定位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车辆驾驶动态,做好行车记录登记工作,严格遵守车辆回场制度,严禁公车私用。通过对车辆调度使用管控,在服务好公司生产经营的同时,也提升了公务用车规范化水平及公司公车管理效率。
三、公司实行公车管理的重要意义
1.迎合了公车改革精神和方向。本次公务用车改革的主要目标方向是按照中国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推进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公司在2015年推进的车辆租赁统一公开招标、车辆用油集中采购、车辆使用集中调配均是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而制定的管控措施,积极响应了公车改革,顺应了公车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满足了公司实际用车需求。通过建章立制和加强管控,有效解决公司以往公车管理中不规范、“跑、冒、滴、漏”浪费现象、车辆租赁服务采购违规、公车调度不科学合理等问题,有效提升公司公车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同时,在不违背本次公车改革精神和各项具体要求前提下,通過一系列社会化和市场化保障措施,有力保证公司电网建设、电网运维及电网应急抢险等业务开展中的公车需求,解决了公司以住公车管理与公车改革间的矛盾。
3.为公司开源节流做出贡献。通过对公车管理过程中的车辆用油、车辆租赁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大大降低公车管理运行成本。同时,规模效应促使车辆租赁价格大幅降低,有效降低公司以往采用自行招聘车辆驾驶员所承担的人力资源成本,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公司开源节流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四、结语
在公车改革下,作为国有建筑企业,须按照社会化及市场化公车改革方向,通过车辆管理制度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车辆使用中的监控,加强对驾驶员、车辆用油、车辆租赁、车辆保养维修等关键环节管控,才能有效解决公车管理过程存在的诸多弊端,实现车辆管理规范透明、合理有效配置公车资源、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防止“车轮上的腐败”等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永. 浅谈关于公车改革的政策思路和相关措施[J]. 经济视野, 2014(10):443.
[2]张大福. 浅谈公车管理与改革[J]. 时代经贸, 2011(10):129.
[3]张祖兵. 浅谈公务车辆使用与管理[J]. 科研, 2015(2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