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的流失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徐州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自80年代初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劳动效率、吸纳富余人员、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徐州市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我市科教兴市和经济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2005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
  近年来,徐州市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开展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市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开发区的合作,使市内科技事业和科技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徐州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徐州市86家内资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有企业3家,产值2.14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4.2%,利税0.09亿元,占2.4%;集体企业7家,产值2.33亿元,占4.6%,利税0.20亿元,占5.3%;股份合作企业2家,产值0.14亿元,占0.3%,利税0.005亿元,占0.1%;联营企业1家,产值0.18亿元,占0.3%,利税0.03亿元,占0.9%;有限责任公司28家,产值25.98亿元,占51.3%,利税1.78亿元,占47.3%;股份有限公司5家,产值2.39亿元,占4.7%,利税0.55亿元,占14.7%;私营企业40家,产值14.28亿元,占28.2%,利税0.84亿元,占22.2%。高新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已经很小,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二、徐州市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徐州市民营科技企业中人才的流动非常频繁,往往进公司两三年,刚刚掌握了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够出成果时,人却走了,而且带着技术走。苏南市场好,发展快,这就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才到上海、苏南等地去发展,导致徐州严重缺乏人才,这不仅加大了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本重置成本,而且可能带来重要客户流失、商业技术泄密、企业竞争力下降等负面影响,加大了民营科技企业经营和破产风险。因此,分析民营科技企业员工流失的影响因素,并对症下药吸引人才,对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徐州市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因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待遇原因、体制原因、环境原因等。
  
  1、待遇原因
  (1)徐州市民营科技企业薪酬待遇方面不具优势。薪酬待遇是人才选择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逼得科技人才“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是留住科技人才成本太高,企业承受不了。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办之初,实力不强,难以满足科技人才所要求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一套房子就可以难倒一大片企业。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分析人才有多种需要,钱只能满足其中的一种需要,其他需要则通过其他形式来满足。但不可否认的是,薪酬是人才流失的根本因素之一(见表2)。
  


  从表2中我们看到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中有57.7%的是因为待遇低而流失的。从徐州和苏南城市平均工资对照表来看(见表3)工资待遇方面徐州不具有优势,这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2)缺乏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薪酬水平偏低、激励机制单一是长期困扰我市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难题。由于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实力有限,在给予员工的报酬方面无法与大型企业竞争。而且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薪酬体系是依照学历及相关经验来核定的,因而知识型员工的起薪和一般员工的起薪并无太大差异。这对一个刚毕业的知识型员工来说,或许可以勉强接受,但随着他们经验的增加,能力的增长,便不会满意目前的薪酬水平。因此,当企业的报酬体系不能反映知识型员工的贡献时,他们就可能选择离职。
  
  2、体制原因
  (1)缺乏人才且人才使用不够合理。据统计民营科技企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博士、硕士学位的科技人才较少。同时在人才的使用性质方面也显得不够合理,真正从事技术性工作的技术人员很少,虽然在全部民营科技企业人员中技术人员比例达56.65%,但在企业内部设立技术开发部门、技术中心、实验室且能够自主开发产品的企业数量不多,大多数技术人员是从事单一产品的成果转化工作,或从事系统集成、技术服务;而真正从事具有开创性、原创性技术工作的人员较少,这从企业专利申请情况(见表4)也可见一斑。
  


  (2)没有认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家调查问卷资料显示,在我市113家企业的企业家中,虽然有97.35%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内部的激励措施对留住人才、对创新的成功有一定影响作用,但仍有37.27%的企业家认为激励影响程度只是一般,还有8.18%的企业家认为激励影响程度较低,甚至有2.65%的企业家认为激励对于留住人才没有任何影响。这说明我市有相当一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没有认识到民营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并进行有效的激励。
  (3)缺乏培训的机会。我市许多民营科技企业中的所有者认为培训增加了企业人才流失的损失。在民营科技行业中,员工的流动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高流动率的前提下,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成为一种风险极大的投资。员工的离职将同时带走企业为其付出的培训投资,甚至是帮助了企业的竞争对手。这种矛盾情况的存在,使得企业所有者对员工的培训持有消极态度,认为在员工培训上投资不划算,从而造成民营科技企业员工感觉在企业里没有成长、发展的机会,因此,对企业忠诚度低,产生了离职的念头。有许多优秀人才离开原有公司,就是因为新公司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培训学习机会。
  
  3、环境原因
  (1)企业的发展前景。对民营科技企业员工来说,工作的挑战性、个人对工作的自主权限及承担的责任大小、个人成就得到认可程度、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科技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以及是否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等,都对员工离职意向的产生有决定性影响。当员工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产生创造激情,感到对工作的控制权体现了自身与众不同的能力和价值,并且工作绩效得到领导认可,获得不断提高知识技能的发展机会,看到在企业中良好的发展前景时,员工就倾向于留在企业,否则可能产生离开企业的意向。
  (2)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矛盾。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比例是影响员工离职的重要环境因素,劳动力市场供需比例与员工流失率呈负相关。当前我市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供不应求,目前徐州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50万人左右,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近1.79万人;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达到25%以上;全市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已占GDP比重的4%左右。徐州市拥有各类专业人员数2001-2004年分别为22.69万人、21.47万人、21.05万人和23.29万人,2001年 到2003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略有回升。2004年,我市每万人中拥有科技人员254人,每万人中拥有科技人员数仅为苏南城市的1/2~1/3,且科技人员总量呈逐年减少的态势。高素质人才培养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人才的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我市人才市场上高科技人才供需比例小,人才供不应求,这就为科技人才的流失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员工的流失率高。
  (3)就业大环境。近年来由于大学急剧扩招,而人才的需求量并没有呈现同步扩大,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截至2007徐州市共有普通高校7所,在校学生9.12万人,比上年增长6.3%;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4,84万人,增长16.6%。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学都向学生灌输“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也就是说,在找不到理想单位的情况下,先找一个落脚的单位,然后在工作中再慢慢地寻找合适的单位。只要一有机会,他们马上就会离开。因此徐州的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成为了他们“先就业,后择业”的跳板。
  
  三、徐州市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人才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一流的创新离不开一流的人才,企业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性,尽快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培育出一支数量稳定、素质较高的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相适宜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
  
  1、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
  (1)改革分配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上应向科技人员倾斜,调动他们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积极性,使企业发展得到人才保证。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民营科技企业的任务是既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持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也要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内部人才流动的渠道畅通,大力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在流动中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
  (2)实施股权激励。由于民营科技企业具有高智能型、高成长性、高风险性的特点,激励机制应采取中长期激励为主。有资料显示,美国的高技术公司几乎100%实行了股权激励机制。股权激励的核心思想是:让企业的经营者与员工分享企业的成长价值,使员工的中期或长期收益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从而引导员工关心企业的中长期经营业绩和发展。通过人力资本股权化,将员工个人与企业的长期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2、建立适合民营科技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
  (1)转变人才观念,彻底打破私有观念。民营科技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从民营概念中走出来,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必须从民营概念的私有观念中走出来,真正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管理阶段。
  (2)建立急需人才信息库。将人才需习之情况尤其是紧缺的急需人才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建立紧缺急需人才信息库。管理者应对信息库中每个人才做到能力、经验、素质心中有数。建立民营科技经济管理者业绩档案,制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开发、管理、服务新对策、新规划。
  (3)认真实施科技人才开发计划。从减免税中拿出一部分建立科技人才开发基金,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熟悉国际惯例、有较强的参与国际技术经济活动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3、营造拴心留人的宽松环境
  (1)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创业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是一种黏合剂,他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把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组织的周围,为他们增添动力,使他们为企业发展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勇于献身,不断进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作用。
  (2)加强企业培训。培训对民营科技企业来说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比其他资源收益更高的投资。企业培训在国外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据国外专业培训机构的测算,企业在培训中每1美元的投入,将获到25美元的回报。培训是企业提供的一种工作条件。企业应该认识到高科技人才更重视个人事业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应该将培训和员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在员工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实施相配套的培训方案。
  人才流失是徐州市许多民营科技企业普遍头痛的问题之一,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务必要建立适合民营科技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营造拴心留人的宽松环境,使人才的流失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使我市的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当前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将跨文化对组织人力资源战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在此过程中催生出有利于组织人力资源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因素。跨文化又称为跨国文化或民族文化,在文化价值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组织通常采取文化相容战略、文化规避战略等途径来达到整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的目的,且这些方法往往也确能产生一些成效。但从本质上来看,跨文化人力资源战略制定和
期刊
董 继 华 男,1979年生,山东青岛人。2005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近日,萧灼基先生积五十年心血创作的《马克思传》终于面世,作为他的学生,我真的为萧老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部伟大的作品需要时间的浇铸,诚然,作者的才华与学识是一部作品名留青史的重要条
期刊
鲁滨,教授,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从事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理论教学研究。成果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全面强化执政意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协调问题》等。    慢慢合上面前这本赭红色封面、500多页、近60万字的精装《马克思传》,目光深邃犀利的马克思在注视着我,似乎在亲切而深情地发问:你在这里得到了什么?    ——它使我更加真
期刊
呈现在国内外广大读者面前的近60万字的《马克思传》,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花费50年艰辛劳动,精雕细刻撰著而成的卓有见地、风格独具、光彩夺目的精品。这部鸿篇巨著,为中国和世界知识文化宝库增添了一块瑰宝,为中国学术理论界增加了一份新荣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史填补了一项空白,是马克思生平事业研究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能够如此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入微地再现革命家、科学家马克思伟大而光辉一
期刊
在中国经济学界中,方恭温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理论探索者,又是一个出色的科研组织者。作为理论探索者,方恭温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为中国的改革与开放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作为科研组织者,方恭温组织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并扶植了大批新人,为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方恭温长期担任《光明日报》经济学组组长、理论部副主任、主任,报社副总编辑;1991年以后担任中国财经报社社长,直到1
期刊
生平简介:约翰·D.洛克菲勒,世界上第一个托拉斯企业的创立者。他从16岁开始工作,26岁建立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46岁统一美国的石油界,控制了全美国石油的生产、提炼和销售。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95%,这一纪录只有今天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媲美。与巨大财富对应的还有“垄断”的法律指控和道德谴责,一个女记者不懈的揭发文章最终促成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美国政府也据此拆分了洛克菲勒耗费一生心
期刊
2008年10月19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个里程碑。《决定》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具有新的思想理念和具体措施,适应当前农村的需要,体现了亿万农民的呼声,必将对今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三农
期刊
引言  张卓元(1933—)是中国当代最有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和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财贸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经济研究》主编,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7月被评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著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
期刊
总部设在香港的咨询服务公司——龙跃中国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跃”)。其创始人陈超凡跟马时俊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已致力于引进外国企业到中国来, 并从开始时的数名员工发展到现在的40多名;从一间香港本地公司,到现在拥有美国、法国、 上海及广州等众多分部的跨国企业;于去年更与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会计师组织DFK及美国Royal Roots(贯中咨询有限公司)联盟合作。在短短的十年间,龙跃突破地域界限
期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的时空已经远去,但又有多少人像苏轼一样寄情于赤壁——那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赤壁”情结!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上)上映,又一次调动了观众的历史“潜意识”,将成千上万的人带进电影院。《赤壁》在18天中就创造了2-6亿的票房成绩,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吸金最快的华语大片的辉煌业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