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组歌:追寻生命的意义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9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群文阅读”如何实现群文的深度聚合?如何在这种“解构”与“建构”中帮助学生既感性又理性地解读文本并感知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作出尝试,学生反馈较好,也引发了笔者更多的思考。
  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富尔格姆的《信条》,三篇文章皆出自大家手笔,各篇自有其内蕴和对现实问题的指涉,但单一的文本在意义建构的层面上可能是不完整的,如能寻找到文本之间的关联,也许能帮助我们跨越时空的阻隔,感受到直击人心的力量。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末期的作家,他的随笔集可分为三个阶段:斯多葛、怀疑论、享乐主义。其中,晚年的他那种“享乐”“从容地对一切不置可否”的态度,更接近人文主义晚期的走向。从怀疑自我到探索自我,蒙田将“自我”视为一件有待发现和创造的艺术品,只是,不同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蒙田无意于寻找“普遍本性”,他寻找的是那个“动荡”“不稳定”的“自我”——一种自我解释、完全的第一人称的研究,如同伦勃朗的自画像,表达了对作为独特个体的人的生命的兴趣。饶有意味的是,后来的帕斯卡尔一方面对蒙田恨得“咬牙切齿”,另一方面又恨不得“生吞活剥”了蒙田的作品,蒙田冥冥中感召着他,他试图超越、其实也继承了蒙田的思想,经验到了人生存悖论性的帕斯卡尔,在某种意义上和蒙田一样,都在完成“自我重塑的实践”,指向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自我”。时空流变,置身于如今这个时代的美国作家富尔格姆,则关注到了“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在彼此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其实已经是在探讨“社会的自我构建”或说“社会如何可能”层面的问题:人如何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内在的自我走向现世的实践。
  一旦关注到文本的语境,会发现三篇文章构成了一个意义饱满、逻辑自洽且对外开放的阐释体系,且在一个思辨性主题(“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统摄下,可避免文本解读琐碎割裂、学生“有句无篇”,从而让学生有借助文本与现实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可能。
  一、打捞起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在这三篇文章中作者都省察到了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蒙田在《热爱生命》中指出了“哲人”“糊涂人”其实也是大多数普通人常常感知到的生之艰辛与死之苦恼;帕斯卡尔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毫不讳言人的脆弱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而富尔格姆的《信条》则用“想想”“将”“要是”这些假设性的语句展现了作者希望会有、但仍未出现的理想世界的图景,其实也委婉地指出了人之“所在”的不尽如人意。其实,正如古希腊神话里的英雄一样,如果他们从未想过超越“命运”的话,那根本就不会与“命运”碰撞从而感知到“命运”的存在;人也是一样,只有想要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的人才会感知“困境”,但这恰恰也证明了你已经迈出了“追寻生命意义”的脚步。
  二、个体从“省察”走向“突围”
  当然,作为思想史上光照千古的巨擘,蒙田和帕斯卡尔并没有停留在“知困”这一层面,他们更多的笔墨都是在探讨“能动”的个体应该如何突围。在《热爱生命》中,蒙田说“我”的生活方式和“哲人”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原因在于“我们”对生命的看法不同,一个人“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即是在生命之外追寻生命意义,必然感到生命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所做自然也只能是“打发”“消磨”“尽量回避”“无视”这“苦事”;他们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本身、希望在此生而不在彼世,自然成了心海中沉沦的溺者、肩负着一肩岁月蹉跎的可怜人,不能“乐于生”自然也就会时刻感到“死之苦恼”。伊壁鸠鲁曾说过:Why should I fear death?If I am, death is not. If death is, I am not. Why should I fear that which cannot exist when I do?作为新伊壁鸠鲁主义者,蒙田的确继承了伊壁鸠鲁的某些思想财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中西思维范式的对比,以期帮助学生理解伊壁鸠鲁和蒙田的这种坦荡(“生之本质在于死”)。
  西方:未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
  中国:未知生,焉知死(死是为了生)
  这也自然导入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教学中来,正如死亡之无可避免,“能思想”同样无法改变人是“苇草”的本质属性(脆弱),但帕斯卡尔之所以坚定地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是因为人“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原来“能思想”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啊,“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生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三、从个体走向群体,跨越“知”与“行”的鸿沟
  这样看来,其实前两篇文章作者并不试图改变“所在”,更强调改变自己,追寻的是形而上的自由和力量。考虑到时代的限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先贤与虚无主义者画上等号,况且,能承认“理性”的边界和功能、承认人的局限性,也显现了这些先贤身上划时代的精神气度。相较而言,富尔格姆的《信条》则涉及我们的“所在”,因而更具有现代人的气质。富尔格姆指出,来自儿童学校中的这些信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因为作者列出的这些信条涉及方方面面:健康的人生状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如果个体之间不能实现良好的交流与协作,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的构建无从发生,个人生命意义的追寻可能也只是自我的想象。有心的读者读到“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这一句也许会发出会心一笑,这与“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起成为哈姆雷特与浮士德,现代人更想成为始终怀有拳拳赤子之心的实践者,追寻生命的意义。
  在完成对群文的整合之后,文本间已经建立起较为严密的意义体系,在这个自足的阐释空间中,学生可以像鱼儿一般,按照灵性的吸引,游向温度与水量适宜的海域,从而也让“是‘学生学’而非‘老师教’”的放手成为可能。笔者的教学活动立足文本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内在联系,循上述三个主问题展开,问题链构建和适当的拓展知识引入只为搭建学生思考的支架。同时,这个体系也是对外开放的,有几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自己感知到的“生存困境”:1.生存意义的虚无;2.人永远不能跳出自我的圈子……笔者十分重视学生这些宝贵的思考,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愈加深入,我们意识到:“在没有坚实的生存据点的情况下为自己创造居住条件”不是虚无,而是伟大的精神力量,人是“欠然”的,但也是可能“自足”的,我们可以不再像《会饮篇》里那样踩高跷、终其一生寻寻觅觅……这些生成性的部分和课堂预设有机结合,才真正升华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学生也依托于文本实现了与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对话。
  ◇责任编辑 晏祥辉◇
其他文献
阅读理解是初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中占分比重最高的题型,更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培养阅读技能(五级)的目标描述如下:学生应该能够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够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积累达到15万词以上。  我们使用的新人教版初中英
期刊
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显示了《论语》在古人心中的地位。《论语》里的文章篇幅都不长,形式自由活泼,耐读耐想,常读常新。其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全文结构严谨,以孔子为核心,以志为中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谈论理想、志趣的情景,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很多分析鉴赏的文章分析精当,但也有些分析让人觉得不尽其意,
期刊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最高烈度8度,是目前为止漾濞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时隔一个月再次翻开当时记录的点点滴滴,那些或惊心动魄,或感人至深的事儿还会在我的脑海里如同默片回放……  跟我上  2021年5月26日,晴。  地震之后,學校的房屋除了餐厅和女生宿舍外都已拉起红标(表示禁止使用)、黄标(表示暂停使用)无法使用。通过建设者和武警官兵的努力,学校操
期刊
一、明确自读课文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  统编教材为了加大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把“精读”“略读”分别改为“教读”“自读”,强调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对精读、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对阅读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建议教师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在教学中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閱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
期刊
【人物简介】  孙青,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库、国培专家库及“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全国地理教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特级教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坊坊主,首届云岭名师和春城名师,昆明市首席高级教师,省、市、区孙青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云师大硕士生导师,首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统编教材随之出炉。两者都更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具有实践性或指导性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和要求,在疫情期间,曲靖市第一中学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尝试,在各学科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项目成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将整本书阅读与项目式学习结合,做了一次创新尝试。  一、项目式学习概述  (一)项目式学习概念阐释  在项目式学习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期刊
笔者在教学中听到过不少感叹:作文教学难,难在不知如何教。确实,尽管我们平时认真踏实地工作,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多少起色。那么,对于作文教学我们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其实不然,作文教学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有效的写作方法。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
期刊
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社会学研究之中,是指由历史因素而形成、通过社会关系联系结合的人类的集群,或者具有相同自我价值、自我认同与利益的社群集合。具体到某一领域当中,就是在该领域中相互联系交流、共同发展探索的群体。“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由博耶尔在1995年首次提出,即在学习领域内,为了共同的目的、要求、任务乃至利益,进行沟通、交流、共享,促进包括但不限于文化知识在内的人际交流的平台、组织、集体。
期刊
情境化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声音、图像和行为等生活化的描述和演绎,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的一种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采用情境化教学可以广泛地调动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促使学生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中的收获,有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有效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发展。  一、创设实践体会情境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
期刊
语言是传达作品意义的媒介,任何作品都离不开语言,语言又显示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意义和审美价值。语言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基本层面,正因为有了语言,我们才能看到李白豪放洒脱的梦游天姥的情景、杜甫沉郁悲凉的登高场面,也才能看到朱自清心中恬静柔美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眼中深邃静谧的地坛图景;正因为有了语言,我们永久地记住了贪婪虚伪、吝啬卑鄙的守财奴,自欺欺人、愚昧无知的阿Q。  鉴赏文学作品从品味语言入手,离开语言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