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人。随着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情感领域中的教育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顺利进行情感教育,就要对情感教育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化学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对化学知识的一个认知过程,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化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的情感领域也要受到培养和教育。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而教师要根据化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在课堂上教师过多的注重化学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上的投入和激发。使得课堂表现为学生情绪状态平淡、低落,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也缺乏兴趣,从而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显得干涩、枯燥、教学流于表面化,教材中有些深刻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得不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初中化学的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把握住这一节内容的本质内容。本节从表面上来看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的发展过程及化学的前景展望,然而它的本质却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节内容中,书本上的图片和事例众多,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知识顺序来讲,不将自身融入到化学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整个课堂平淡无味、了无生趣。所以在教学环节中我们不妨选取其中几个图片、增加几个小实验或社会中较为热门的事件来学习。如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地沟油事件等等。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就不仅仅只是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通过社会的热门事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找到话题的共同点,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深层次的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及实用性。由于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积极参与,这节课就会非常生动。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环境的素质要求自然而然就达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平常要多注意知识的积累,博学多才,擅长将各学科综合,把教材内容融会贯通,教学才能挥洒自如,真正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一定会成为积极思维、性格开朗、活泼向上、崇尚精神生活的人。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基础学科。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如同魔术,每一个实验从准备到操作再到完毕整理,就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而每一次实验的失败与成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次理解、宽容和欣赏,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都是人类在长期征服自然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挫折,反复探索后取得的,甚至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才日趋完善,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才华,也凝聚着他们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毅力和献身精神。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有感情地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资料,将这些化学知识与人类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久久不能忘怀。用生动活泼地语言使学生懂得,没有实验根据的理论可能一文不值,而目前尚不能解释的实验结果,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重大的理论问题,决不能轻易放过。
  初三的学生这个时候正处于心理发展判逆时期,再加上学生到了初三这个学习阶段,开始出现了学习分层的情况.有部分同学有了学习的倦怠, 教师不合理引导的话,就有可能使得班集体内学习氛围不浓,学习成绩整体下降。
  因此,作为一名初三化学教师。我们可以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利用学生和教师初次见面的特殊契机来鼓励学生。告诉同学们化学学科,大家都能学好,没有必要背心理包袱。因为首先大家都认识化学书上的汉字,然后大家对英语字母都认识,最后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化学,起点都一样,它不像数学这些学科存在基础较差等理由。教师也可以给学生简单说一下教材,提示他们化学上册书其实真正的核心记忆只有两个两个:1、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个字母2、化合价口诀。一学期只要背诵共40个字,很简单的一件事情。让学生去感受不输于人的成就感。
  以上是对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做法。事实上,在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成实际教学。倾注你的热情,奉献你的爱心,为创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其他文献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现在就要启动新课程、新教材,全面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搞好创新教育,这就为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
期刊
现在,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新课程的内容和理念正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印证和升华。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统领我们的课堂教学呢?这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课程的内容不管怎样改,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去推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是不容替换的,教师的思想观念无时不渗透在他的教学中,所以新课程理念的推行,离不开教师观念的更新,特别是需要具备创新的观念。另外,教师要承担起新课程改革的重担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学前阶段的每一个教育领域都应该以此为目标,担负起促进每一个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崇高使命。那么,就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怎样做到面向每一个幼儿,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发展呢?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我产生了诸多感受。  一、鹦鹉唱歌的启示
期刊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
期刊
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健全。为此,教师必须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其个性。如何把素质教育与减负落到实处,并且做到减负不减质,就自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习一门外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讲,英语学科枯燥乏味,死记硬背,负担很重,致使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初一新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本文从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实际做法,传授记忆方法,催发心灵感悟,提高学生的认知识记能力;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阐释语言精髓,展示知识问题,强化同学们的理解应对能力。在单词记忆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心灵感悟;在探究发现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问题的解决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
期刊
【摘要】与儿童的天性和鲜明的年龄特征,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相比较,数学学习显得有些严肃了,能够持久地对数学感兴趣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有一种专业的爱好,拥有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断地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数学“情”成为学生学习
期刊
【摘要】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出现,同时美育符合新课标的特点,如何渗透美育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美感;二是通过形象思维,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鉴赏;创造  “养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在席
期刊
高中时期是人的审美心理建构的最佳时机,不施以美的熏陶,必定受丑的污染。如果我们把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审美之中,可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接受。而体现人文思想的语文学科在审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堂应成为审美教育的基本课堂。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审美渗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观念得到转变,从而达到美育目的。而中学语文教材正是进行审美
期刊
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在这里,笔者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几点尝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