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成就了一位民族英雄张学良。从西安事变到新中国成立,从人民当家做主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西安事变给中国和全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未来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西安事变;原因过程;当时影响;现代影响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65-02
一、西安事变的原因和过程
(一)西安事变的原因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动因,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改变了各党各派的政治态度,马占山的抗战和蔡廷锴反蒋抗日政府的成立证明了这点。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几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面对日益紧迫的民族危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纷纷成立,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声明,号召各阶级,各党派和其他各界人士团结抗战,并宣布“红军绝对首先加入联军,以尽抗日救国的天职。”在此情况下,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全国迅速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抗日救亡高潮,可见西安事变是顺应民意的。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促成西安事变的又一动因,当时,蒋介石通电全国,他说“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逆粤,完成国家之統一,,则不能攮外。”从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五次“围剿”,致使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给日军侵华提供了有利之机。
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最早提出拥蒋联共抗日的主张,为西安事变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初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痛失了东北,遭到举国上下的责骂,威信一落千丈。蒋介石为缓解国内舆论压力,准其出国考察,此时国内的形势是蒋继续对外妥协,对内继续“剿共”,民族危机岌岌可危,张学良心急如火,1936年11月27日,他给蒋呈递过一份《请缨抗战书》,书中讲到:缓东局势,日趋严重,半载以来,良屡以抗日救亡之理论与策划,上渎钧听,感愤之念,与日俱深。今缓东战事即起,正良执矣前驱。这封请战书真切的表达了张学良强烈的抗战愿望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西安事变的过程
1935年在全国抗日运动新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于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等密切联系起来,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为实现“剿共”计划,由洛阳来到西安。然后要挟张学良和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就将二人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二人意识到除了逼蒋抗日,已无路可走。正如周恩来事后分析的那样:“蒋介石对张学良将军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的责任就是剿共,不许到缓远抗战。若要不然,就把你换掉’以后召集西安会议……准备以蒋鼎文代替张学良的,这样局逼出来一个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入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的卫队交火.蒋介石闻枪声,爬上后山墙,后在今天临潼骊山的兵谏亭被捕获.
12月13日上午,张扬等人联名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各团体发表了一份通电,陈述了捉蒋的原因和目的,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和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政治主张,通电发出后,张扬还采取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等一系列军事,政治行动,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统治权力。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宋庆龄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维护蒋介石的统治权力和英美在华利益。1936年12月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12月17日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与张学良和杨虎城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12月24日会谈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释放上海爱国领袖,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离开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实现从国内战争到全面抗战的重大转变。
二、西安事变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一)对共产党的影响
西安事变给共产党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提供了巨大的转机,大陆史学家杨奎松在他的《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中说道,正是因为这场事变的发生,蒋介石最终停止了对红军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放弃了武力消灭红军的打算,正因为如此,共产党人一直对张学良和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怀有一种特殊的尊重与感激之情。毛泽东所谓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出来了,就包含着这层意思。西安事变使共产党有了全面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的机会,有了领导人民取得全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话语权,加快了民族解放,独立和全国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进程。
(二)对国民党及其主要人物的影响
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放,张学良被软禁,杨虎城被杀结束。从事变的策划到发生再到和平解决,都是围绕着一个人——蒋介石来进行的,作为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这次事变迫使他放弃了攮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虽然蒋始终认为这是他个人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但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整个国民党集团都是西安事变的受益者,曾有著名历史学家提出:“如果没有个西安事变,则蒋公与国民党在中国历史上,奚止身败名裂而已哉!所以西安事变对蒋公对国民党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西安事变也改写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抛开当时这些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全国的大统一,换来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唤起了中国民众独立自主的意识形态,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西安事变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至今仍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义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今天,我们的祖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正意气风发地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征程上。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才能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
西安事变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大力弘扬西安事变告诉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道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完全利益之所在,也是全部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只要我们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就一定能团结起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充分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越是在困难时刻,越是在危急关头,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明显,近些年中国人在面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钓鱼岛等问题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数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面对现代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高举爱国旗帜,振奋民族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有坤.张学良年谱(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6.
[2]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丛一平.西安事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新华出版社,1996.
关键词:西安事变;原因过程;当时影响;现代影响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65-02
一、西安事变的原因和过程
(一)西安事变的原因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动因,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改变了各党各派的政治态度,马占山的抗战和蔡廷锴反蒋抗日政府的成立证明了这点。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几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面对日益紧迫的民族危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纷纷成立,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声明,号召各阶级,各党派和其他各界人士团结抗战,并宣布“红军绝对首先加入联军,以尽抗日救国的天职。”在此情况下,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全国迅速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抗日救亡高潮,可见西安事变是顺应民意的。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促成西安事变的又一动因,当时,蒋介石通电全国,他说“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逆粤,完成国家之統一,,则不能攮外。”从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五次“围剿”,致使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给日军侵华提供了有利之机。
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最早提出拥蒋联共抗日的主张,为西安事变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初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痛失了东北,遭到举国上下的责骂,威信一落千丈。蒋介石为缓解国内舆论压力,准其出国考察,此时国内的形势是蒋继续对外妥协,对内继续“剿共”,民族危机岌岌可危,张学良心急如火,1936年11月27日,他给蒋呈递过一份《请缨抗战书》,书中讲到:缓东局势,日趋严重,半载以来,良屡以抗日救亡之理论与策划,上渎钧听,感愤之念,与日俱深。今缓东战事即起,正良执矣前驱。这封请战书真切的表达了张学良强烈的抗战愿望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西安事变的过程
1935年在全国抗日运动新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于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等密切联系起来,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为实现“剿共”计划,由洛阳来到西安。然后要挟张学良和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就将二人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二人意识到除了逼蒋抗日,已无路可走。正如周恩来事后分析的那样:“蒋介石对张学良将军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的责任就是剿共,不许到缓远抗战。若要不然,就把你换掉’以后召集西安会议……准备以蒋鼎文代替张学良的,这样局逼出来一个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入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的卫队交火.蒋介石闻枪声,爬上后山墙,后在今天临潼骊山的兵谏亭被捕获.
12月13日上午,张扬等人联名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各团体发表了一份通电,陈述了捉蒋的原因和目的,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和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政治主张,通电发出后,张扬还采取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等一系列军事,政治行动,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统治权力。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宋庆龄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维护蒋介石的统治权力和英美在华利益。1936年12月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12月17日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与张学良和杨虎城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12月24日会谈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释放上海爱国领袖,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离开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实现从国内战争到全面抗战的重大转变。
二、西安事变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一)对共产党的影响
西安事变给共产党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提供了巨大的转机,大陆史学家杨奎松在他的《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中说道,正是因为这场事变的发生,蒋介石最终停止了对红军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放弃了武力消灭红军的打算,正因为如此,共产党人一直对张学良和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怀有一种特殊的尊重与感激之情。毛泽东所谓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出来了,就包含着这层意思。西安事变使共产党有了全面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的机会,有了领导人民取得全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话语权,加快了民族解放,独立和全国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进程。
(二)对国民党及其主要人物的影响
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放,张学良被软禁,杨虎城被杀结束。从事变的策划到发生再到和平解决,都是围绕着一个人——蒋介石来进行的,作为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这次事变迫使他放弃了攮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虽然蒋始终认为这是他个人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但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整个国民党集团都是西安事变的受益者,曾有著名历史学家提出:“如果没有个西安事变,则蒋公与国民党在中国历史上,奚止身败名裂而已哉!所以西安事变对蒋公对国民党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西安事变也改写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抛开当时这些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全国的大统一,换来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唤起了中国民众独立自主的意识形态,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西安事变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至今仍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义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今天,我们的祖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正意气风发地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征程上。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才能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
西安事变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大力弘扬西安事变告诉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道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完全利益之所在,也是全部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只要我们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就一定能团结起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充分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越是在困难时刻,越是在危急关头,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明显,近些年中国人在面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钓鱼岛等问题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数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面对现代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高举爱国旗帜,振奋民族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有坤.张学良年谱(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6.
[2]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丛一平.西安事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新华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