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经济下滑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解决这个问题,对高校来讲就是转变就业观念,发挥辅导员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全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双主体;全程培养;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29-02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使得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约为2500万人。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0余万,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待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與此同时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每年大概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年度就业岗位的缺口在1300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回炉的消息屡见报端,毕业后失业回家啃老的比比皆是。虽然就业指数和经济形势正相关,但是这些现象也揭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的就业指导思想长期重量不重质,片面追求就业率的数字提升而忽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职业并培养相适应的能力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作为高校应该紧紧把握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特点,发挥双主体积极性,全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发挥双主体积极性
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91808人,比2006年增长33%。平均下来,207名大学生拥有1名专职辅导员,这一比例已经接近教育部辅导员与学生1∶200的配备要求。除此之外,高校还有本专科生兼职辅导员29329人,班主任212851人,与专职辅导员一起构成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从队伍构成看,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男女比例相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21岁至40岁占总数的85%。从学历构成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2%,[1]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众所周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高校辅导员日常承担的诸多工作的一部分,绝大多数辅导员也是学校就业工作的急先锋和主力军,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紧密,深受学生信任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主体,而学生是主动接受职业教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只有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才能将就业工作做好。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好的机制和环境鼓励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辅导员更应该发挥个体主观积极性能动性不断学习和充电,学习职业规划,生涯规划,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大政方针,行业的发展动态,积极主动和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用心收集整理已毕业学生信息反馈,思考学生就业问题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对策。具备了先进的理论武器才能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处理学生就业问题时有的放矢,也才能更好的去培养,调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行职业规划,进而提升职业能力。
二、全程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经济学家贝弗里奇1909年首先提出的,1998年希拉吉(J.Hillage)和波拉德(E.Pollard)对就业能力定义为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得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则是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概括来讲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具体构成虽然各个国家各个机构依据标准不同内容上有所差异,但是以下几点是公认的核心能力构成:思维能力,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批判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其中任何一项能力都不可能通过短时间学习或者通过集中的培训迅速取得的。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生产任何其他产品一样终究要进入市场接受检验,为了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过程的控制尤其重要。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成年初期,也即青年晚期。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由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在经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需要完成“特定化”与“实践”两个职业发展任务。即由实验性职业偏好转向特定职业偏好,并完成职业性偏好的训练,进入就业的时期。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踏入职场的过渡阶段,数量庞大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不仅是学生思想稳定政治坚定的重要制度保障,更应成为高校人才生产这条流水线上严谨负责的质检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综观种种制约,妨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种种问题,其中有两类是辅导员“可以为,有所为”的:一类是“选择性失业”。学生地域意识,求安逸,等靠要的思想制约求职行为,影响顺利就业。一类是成绩比较差。主要原因入校之初定位偏差,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后一类是性格孤僻内向,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只重成绩,不重能力。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思想问题,思想决定行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采取正确正确的行动,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一线,长期近距离和学生打交道,做思想工作是强项,这就需要辅导员结合学生所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有了全程培养这个量的积累那么后面就业质量提高的质变自然水到蕖成。依照这一理论,结合我所在的学校性质和学生特点,我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三个阶段:(下转第31页)
★本文系2011年军械学院教学改革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JXLX2011038)
★★作者简介:曹向华(1977-),女,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人文教研室,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写作学;徐莹,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人文教研室主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双主体;全程培养;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29-02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使得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约为2500万人。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0余万,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待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與此同时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每年大概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年度就业岗位的缺口在1300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回炉的消息屡见报端,毕业后失业回家啃老的比比皆是。虽然就业指数和经济形势正相关,但是这些现象也揭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的就业指导思想长期重量不重质,片面追求就业率的数字提升而忽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职业并培养相适应的能力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作为高校应该紧紧把握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特点,发挥双主体积极性,全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发挥双主体积极性
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91808人,比2006年增长33%。平均下来,207名大学生拥有1名专职辅导员,这一比例已经接近教育部辅导员与学生1∶200的配备要求。除此之外,高校还有本专科生兼职辅导员29329人,班主任212851人,与专职辅导员一起构成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从队伍构成看,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男女比例相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21岁至40岁占总数的85%。从学历构成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2%,[1]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众所周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高校辅导员日常承担的诸多工作的一部分,绝大多数辅导员也是学校就业工作的急先锋和主力军,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紧密,深受学生信任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主体,而学生是主动接受职业教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只有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才能将就业工作做好。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好的机制和环境鼓励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辅导员更应该发挥个体主观积极性能动性不断学习和充电,学习职业规划,生涯规划,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大政方针,行业的发展动态,积极主动和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用心收集整理已毕业学生信息反馈,思考学生就业问题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对策。具备了先进的理论武器才能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处理学生就业问题时有的放矢,也才能更好的去培养,调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行职业规划,进而提升职业能力。
二、全程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经济学家贝弗里奇1909年首先提出的,1998年希拉吉(J.Hillage)和波拉德(E.Pollard)对就业能力定义为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得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则是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概括来讲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具体构成虽然各个国家各个机构依据标准不同内容上有所差异,但是以下几点是公认的核心能力构成:思维能力,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批判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其中任何一项能力都不可能通过短时间学习或者通过集中的培训迅速取得的。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生产任何其他产品一样终究要进入市场接受检验,为了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过程的控制尤其重要。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成年初期,也即青年晚期。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由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在经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需要完成“特定化”与“实践”两个职业发展任务。即由实验性职业偏好转向特定职业偏好,并完成职业性偏好的训练,进入就业的时期。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踏入职场的过渡阶段,数量庞大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不仅是学生思想稳定政治坚定的重要制度保障,更应成为高校人才生产这条流水线上严谨负责的质检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综观种种制约,妨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种种问题,其中有两类是辅导员“可以为,有所为”的:一类是“选择性失业”。学生地域意识,求安逸,等靠要的思想制约求职行为,影响顺利就业。一类是成绩比较差。主要原因入校之初定位偏差,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后一类是性格孤僻内向,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只重成绩,不重能力。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思想问题,思想决定行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采取正确正确的行动,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一线,长期近距离和学生打交道,做思想工作是强项,这就需要辅导员结合学生所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有了全程培养这个量的积累那么后面就业质量提高的质变自然水到蕖成。依照这一理论,结合我所在的学校性质和学生特点,我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三个阶段:(下转第31页)
★本文系2011年军械学院教学改革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JXLX2011038)
★★作者简介:曹向华(1977-),女,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人文教研室,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写作学;徐莹,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人文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