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悲鸿艺术创作思想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l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杰出的美术艺术大师,徐悲鸿是我国现当代西方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完美结合的代表。徐悲鸿的作品饱含情感,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他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美术作品,为我国现当代美术学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开了中国美学艺术作品的先河,将西方的众多美学技艺引入中国,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美學大师。徐悲鸿艺术创作思想中饱含了他对美术艺术、美学教育、美学鉴赏等诸多方面的理解和认知,他将中国当代美学艺术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思想融入现代美学教育普及和推广当中。徐悲鸿的众多艺术作品都堪称当世珍品,这和他努力钻研,不断挖掘民族特色艺术成果的精神息息相关,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影响深远。
  徐悲鸿所著的《徐悲鸿讲艺术》(2016年6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收集了其在1919年到1951年谈论艺术、教育、鉴赏的部分文章。全书包括了徐悲鸿先生生平中众多的艺术代表作品,并且糅合了自己对美学的艺术思想和学术造诣,全面地分析和解读了自己对于美学艺术的理解及看法。同时,在书中还结合了编著多年以来创作的所感所悟,内容翔实丰富,形式精彩多样。书中开篇从画画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深度探讨了美术之起源及其真谛、美术漫话、美的解剖及艺术漫话等内容,提出了美学研究艺术务必要诚信笃定,尤其对自身的美学艺术、思想智慧、思维漫谈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徐悲鸿看到当时中国迫切需要美学艺术的思想发展,面对中国当代的艺术问题,提出了中国新兴艺术的展望,对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同时总结归纳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和中国艺术的没落与复兴,对中国近代艺术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他从新时期的国画建立和发展着手,重点论述了复兴中国艺术运动、古今中外艺术论、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中西艺术之异同与比较、中西画的分野及西洋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等。为了让读者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中国美学艺术的作品和特征,徐悲鸿引用了众多国内作品,如文华殿所藏书画、故宫所藏绘画至宝、故宫书画展巡礼、朝元仙仗三卷述略等。不仅如此,他还对国外的艺术作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比如左恩铜镌、巴尔堆农法国艺术近况、印度美术中之大奇,还对一些全球的艺术大师作品和思想进行评述,如比泰戈尔翁、米开朗琪罗、安格尔、忆达仰等。作者在全书还谈及自己对于美学艺术的观点和看法,比如谈高剑父先生的画、叶浅予之国画、李可染先生画展、傅抱石先生画展、吴作人画展的看法和观点,并以自己在报纸杂志的发刊词如《艺术副刊》发刊词、与《时报》记者谈艺术及活动场所演讲稿、在中华艺术大学讲演辞、《积玉桥字》跋、《张大千画集》序、《关山月画集》序等为例,丰富全面地展示了自己对于美学的理解。
  《徐悲鸿讲艺术》一书选录了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随笔数十篇艺术作品,概括和总结了徐悲鸿先生多年以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作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修养培育的入门课程,也为美学创作的兴趣爱好者和业余创作人员带来了美学创作的启示和实践指引。全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可以在其中领略大师的艺术风范和创作风格,也可以从大师的理论观点中领略美学的学术知识和鉴赏技艺。尤其是徐悲鸿对于世界艺术的总结、归纳、评述、点评等,可以给读者带来启发。这是一部优秀的、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和艺术价值体验的专业学术论文集。
  关于创作,徐悲鸿先生曾经说过,创作必须要使自己从内心中有所触动和感悟,这样的作品才能传神,同时从内心出发的创作欲望可以克服一切创作的困难。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是创作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完美融合。艺术作品可以表达思想、解读情绪、塑造人格,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昂的创作精神,这样才能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奋进,实现自己艺术境界的突破。徐悲鸿艺术创作思想始终是值得现当代美学艺术学者学习和思考的重要课题,从徐悲鸿大师的创作艺术思想中总结成果,借用古今中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优势,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创作的过程中锤炼情怀,积极总结前人经验,继承和发扬美学文化艺术成果,将绘画作品作为一种事业、一种文明、一种精神去凝练。尊重传统,开拓创新,借鉴经验,绘就未来,为后代的绘画带来影响和启发。
  (石庭明/硕士生,成都艺术职业学院讲师;张治彬/本科,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西方新闻理论有哪些新探索?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新闻学深入数字魔力和观念崩塌地带,创造了许多鲜亮的理念,《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对这些理念进行了评介,并围绕新闻媒介控制论、新闻的双重本质与新闻场、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三个议题分析西方新闻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西方新闻理论的创新;当代新闻理论的三个议题;读书感悟  当前国内对西方新闻理论的译介存在两种错觉:一种错觉认为,欧美学术界没有“新闻
期刊
【摘要】原创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在河南卫视播出以来,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扬,引发了受众与学界的广泛好评。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碎片化阅读和文化快餐等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极大问题,而《汉字英雄》节目的出现,为传统文化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传播中提供了新的成功思路和方法。但随着《汉字英雄》第三季节目呈现收视率下滑趋势,文化类节目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主要是:节目形式单一,内容老套;对传统文化
期刊
【摘要】自媒体潮流奔涌而来,信息呈现大爆炸的形态。网络热播的《罗辑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推广经典阅读的成功范例。《罗辑思维》具有“有种、有趣、有料”的特点,运用新媒体的思维制作节目,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经典阅读的给养,对于开发读书类节目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经典作品;自媒体;罗辑思维;阅读  何为经典著作?陈思和先生在《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一文中说:“‘经’是指经书,‘典’是指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公众对国家安全及军队国防建设兴趣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防教育节目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河南军事网络电视台这种网台联动的传播模式在提高国防教育节目影响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优势互补、增强覆盖;灵活点播、个性突出;多种互动、增强参与等。同时,要进一步增强网台联动模式的传播力,其有效之道在于:拓展来源,丰富内容;强化包装,打造品牌;关注无线,多屏传播;拓展线下,强化参与。  【关键词】网台
期刊
【摘要】新闻行业正在经历一次视觉浪潮,可视化是当下众多媒体关注的重要议题。事实上,新闻媒介引入视觉元素由来已久,并且视觉总是在传统媒体面临竞争和危机之时,以大众化手段的角色出现。但此次可视化的浪潮具有不同以往的特征,它不仅意味着新闻实践方法上的变革,还带来了新的精神旨趣。追溯中国新闻行业的前几次视觉浪潮,并将它们与当下的可视化浪潮进行比较分析,可发现其共性,更看到其新特征、新趋势。  【关键词】可
期刊
电视剧《大河儿女》是河南省“三影五剧”精品战略工程的开山之作,2014年4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热播,河南形象又一次进入了观众的视野。这部被学界、业界和观众给予极高赞誉的鸿篇巨制,在建构与传播河南形象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该剧编剧高满堂曾自信地说,观众看了他创作的《闯关东》后,引发了对山东人闯关东的思考;观众看了他创作的《温州一家人》,引起了国人对温州商人的再认识;而观众看了《大河儿女》,
期刊
【摘要】《鉴史问廉》是在新一届党中央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产生的历史节点上创作出的廉政文化精品。这样一部有着政治色彩的“严肃片”为何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笔者试图从思想的高度、历史的厚度和情感的温度几个方面加以解读,同时对丰富廉政文化传播的形式提出思考。  【关键词】鉴史问廉;影响力;高度;厚度;温度  2015年初,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纪录片《鉴史问廉》面世。这部探寻展示中华民族“廉政
期刊
【摘要】在我国传媒业市场持续繁荣的背景下,传媒业上市公司继续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上市互联网媒体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国内传媒业上市公司也势头良好。当然,不同板块的上市公司的业绩也表现出很大不同。同时,上市公司正通过并购以保持自己的高成长性,“上市公司+PE”成为主流趋势。  【关键词】传媒业;上市公司;发展  一、传媒业上市公司整体发展情况  (一)境外互联网上市公司高歌猛
期刊
【摘要】阮玲玉、张瑞芳、章子怡这三位不同时期的电影明星,不仅凭借其演技及主演的电影成就了时代的镜像,而且她们各自的复合形象也成为社会演进的写照。分析她们的复合形象,可以重绘出华莱坞电影的历史实践地图,并且勾勒出中国社会的复杂现代性进程。  【关键词】华莱坞电影;现代性展演;影星分析  1994年2月,夏威夷电影节主管珍妮特·葆森(Jeannette Paulson)在《亚洲周刊》上发表一篇评论文章
期刊
【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和舆论生态下,党报必须牢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旋律不动摇,发挥自己站位全局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和思想优势,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战略、新部署,观大势、谋大事、抓亮点,从而帮助读者廓清认识迷雾、增强发展自信,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舆论主场。近年来,《河南日报》经济报道的突出特点是抓大事、抓特点、抓亮点,通过对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