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切实要开展的工作之一,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初中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纵观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自以为是、自私、偏狭、惟我独尊、缺乏同情心”是共性特点。归根结底是没有爱心,宽容心,不懂得感恩。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情感感受,强化爱父母、爱家庭的信念。比如,我常常不定期地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如让七年级入学的新生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并写一篇作文谈出自己的感受;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在父亲节、母亲节给父母发一条感恩短信;礼拜天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每周为班级做一件好事等等,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法制教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经常阅读“四大名著”、《堂吉诃德》、《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此外,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优秀刊物杂志。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融入法制教育。如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我以知识抢答、宣传环保小窍门、交流资料等多种趣味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让孩子们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还进行了环保教育。
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提出建议让大家循环利用水,并想出了许多节水妙招;有的谈到我们周围的河流已被污染,并列举出详细的数据和图片,让大家目瞪口呆;还有的联系生活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剧,告诫大家乱扔垃圾的危害……学生们还自己编写了许多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一句比一句生动,句句都表现出孩子们保护环境的决心。
四、在编演课本剧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较枯燥,如果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难于接受知识,特别是要渗透法制教学就更难了。换一种方式教学,让学生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如:我在教学《伤仲永》这课时让学生扮演仲永,以及学生模拟法庭的审问,结合今天的法制教学,他父亲不让他学习带来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将父亲告上法庭。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他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懂得了一些法律又如在学完《包拯》之后,让学生收集一些包拯办案的相关内容,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審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五、在习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可以找来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学校、班级里也会举行内容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例如在学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后,我们了解到民风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可是由于我们的不重视,过洋节日的越来越多,传统节日却冷冷清清。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的发源地是中国,却被韩国生生“端走”,面对这样的文化“尴尬”,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了保护民俗大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不仅想出了不少好点子,而且从内心明白,作为炎黄子孙,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光大传统文化的重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挖掘、利用其中的法制资源,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的把法制教育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纵观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自以为是、自私、偏狭、惟我独尊、缺乏同情心”是共性特点。归根结底是没有爱心,宽容心,不懂得感恩。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情感感受,强化爱父母、爱家庭的信念。比如,我常常不定期地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如让七年级入学的新生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并写一篇作文谈出自己的感受;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在父亲节、母亲节给父母发一条感恩短信;礼拜天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每周为班级做一件好事等等,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法制教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经常阅读“四大名著”、《堂吉诃德》、《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此外,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优秀刊物杂志。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融入法制教育。如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我以知识抢答、宣传环保小窍门、交流资料等多种趣味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让孩子们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还进行了环保教育。
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提出建议让大家循环利用水,并想出了许多节水妙招;有的谈到我们周围的河流已被污染,并列举出详细的数据和图片,让大家目瞪口呆;还有的联系生活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剧,告诫大家乱扔垃圾的危害……学生们还自己编写了许多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一句比一句生动,句句都表现出孩子们保护环境的决心。
四、在编演课本剧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较枯燥,如果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难于接受知识,特别是要渗透法制教学就更难了。换一种方式教学,让学生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如:我在教学《伤仲永》这课时让学生扮演仲永,以及学生模拟法庭的审问,结合今天的法制教学,他父亲不让他学习带来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将父亲告上法庭。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他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懂得了一些法律又如在学完《包拯》之后,让学生收集一些包拯办案的相关内容,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審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五、在习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可以找来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学校、班级里也会举行内容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例如在学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后,我们了解到民风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可是由于我们的不重视,过洋节日的越来越多,传统节日却冷冷清清。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的发源地是中国,却被韩国生生“端走”,面对这样的文化“尴尬”,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了保护民俗大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不仅想出了不少好点子,而且从内心明白,作为炎黄子孙,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光大传统文化的重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挖掘、利用其中的法制资源,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的把法制教育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