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师生合作的探究课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13751412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仅体现在生生之间,也存在于师生之间,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 本课例以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为蓝本,通过师生之间活动层层深入,探究出一类含绝对值的函数最小值问题的解法及其本质,这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探究;合作;发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合作学习探究就是一种途径.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虽不能改变高考制度和目前的教育现状,但我们可以思考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学习数学做些什么,即能否把学生和自己都同时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来看待呢?
  下面是笔者与高三某班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一节课,整理出来,请同行指教.
  
  提出问题
  这是最近高三一次模拟练习中的一道试题.
  已知函数f(x)=x-1+2x-1+3x-1+…+100x-1,则当x=______时,f(x)取得最小值.
  答案的正确率出奇的低.在评讲这份练习时,笔者故意把该题留了下来,和学生讲明意图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收集与本题相关的题目,并探究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准备第二天上一节师生合作的探究课.
  下晚自习的时候,课代表交过来学生们搜集的一些题目,笔者进行了整理,并初步设计了明天的教学思路.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就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及时串联. 这样处理,也是寻找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处理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
  1. 先从几个简单的问题谈起
  教师从学生递交上来的题目中,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简单点的问题进行展示和研究.
  (投影展示A组和C组提供的案例1、2)
  案例1 已知函数f(x)=2x+1+2x-3.
  (1)求不等式f(x)≤6的解集;
  (2)若关于x的不等式f(x)>a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案例2 设函数f(x)=x-1+x+1,若不等式a+b-2a-b≤a•f(x)对任意a,b∈R且a≠0恒成立,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教师:这是我们在高中阶段遇到比较多的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准备如何来求解?请提供这两题的A组和C组的两个同学解决一下.
  学生1:案例1第1问,可以在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f(x)=2x+1+2x-3的图象,利用图象来解决,或是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去绝对值符号后,分别解不等式后取并集;第2问,继续可以利用图象求出其最小值,最小值大于a即可.
  (投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解:(1)由图象可以得出不等式的解集为{x-1≤x≤2}. 或原不等式等价于x>,(2x+1)+(2x-3)≤6
  或-≤x≤,(2x+1)-(2x-3)≤6
  或x<-,-(2x+1)-(2x-3)≤6, 解得  (2)由(1)知,f(x)min=4,故a<4.
  学生2:案例2中,由于a≠0,所以不等式a+b-2a-b≤a•f(x)可以改写成f(x)≥,要求x的取值范围,就必须求出f(x)的最小值,而这与的取值有关.我还没考虑出来.
  点评:此种情形在教学中经常发生,有许多教师也许是为了赶进度,往往会重新叫一个学生回答,这样做,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不可取的. 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寻找到解题思路,让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解题方向.进度完不成没关系,但学生的热情可不能被湮灭.
  教师:我们来考查式子a+b-2a-b的最大值. 由于有两个变量,我们先选取其中的一个量作为变量,请思考一下,选择哪个比较好?
  学生3:选择b作为变量,因为若能求出其最大值,那么这个值一定是与a有关的,又a≠0,就能求出的最大值.
  教师: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怎么求y=a+x-2a-x的最值呢?你也可以用图象法来试一试.
  学生4:需要对a进行讨论. 当a>0时,y=a+x-2a-x=3a,x≥2a,2x-a,-a  综上,y=a+x-2a-x的最大值是3a,所以f(x)≥3,即x+1+x-1≥3,解得x≤-,或x≥,所以x的取值范围为xx≤-,或x≥.
  教师:这位同学处理得很好. 不过,从上面的解题过程来看,还是有点烦琐. 能否有别的方法简化一下求形如f(x)=2x+1+2x-3以及y=a+x-2a-x的最值呢?
  
  图1
  (背景:江苏高考的附加题选做部分只要求从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中选择两个模块,我校选择的是4-2和4-4)
  我们先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求函数y=x+1+x-1的最值.
  x-1可以看做是数轴上的数x对应的点C到数1对应的点B之间的距离,x+1=x-(-1)可以看做是数轴上的数x对应的点C到数-1对应的点A之间的距离,如图1,显然,CA+CB≥AB,当且仅当点C在线段AB之间时,等号成立.
  仿此,你怎么处理y=a+x-2a-x的最值?你能很快得到答案吗?
  很快有学生给出答案y=a+x-2a-x的最大值是3a.
  教师:能否改进上面两个问题的解法?
  学生5:对于(1),因为2x+1+2x-3≥(2x+1)-(2x-3)=4,所以a<4;对于(2),由f(x)≥,对任意的a,b∈R,且a≠0恒成立,而≤=3,f(x)≥3,即x-1+x+1≥3,所以x的取值范围为xx≤-或x≥.
  2. 继续深入
  教师:怎么求函数x+1+x-1+x-2的最值呢?
  学生6:还是用函数图象研究,因为比较直观. (很多学生善意一笑)
  教师:可以的. 但如果随着相加项的增多,作图是不是有点困难呢?开动脑筋思考哦!
  (很快,一个意想不到的环节出现了,一个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学生说出了下面的想法)
  学生7:我用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来处理,不知对不对?在必修3中,衡量直线=bx+a与散点图中数据点的接近程度时,书上使用了离差的平方和,其中在确定a,b的值时就使用了最小二乘法,因此,求函数f(x)=x+1+x-1+x-2时,我先求函数g(x)=(x+1)2+(x-1)2+(x-2)2的最值,若f(x)最小,那么g(x)也最小,反之亦然.
  显然,g(x)=(x+1)2+(x-1)2+(x-2)2=3x2-4x+6,当x=时,g(x)最小,也即f(x)min=,但这与图象法处理的结果是不一致的,图象法的结果是3. 但对于函数y=x+1+x-1,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却是一致的.
  点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是正常的,对于这种情况,是粗暴地扼杀,还是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呢?即使内容没完成,但只要问题具有研究的价值,并且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老师也感到有点惊讶,至于情况是不是如你所说,我们一起来做个研究吧.我们还是先“以形助数”吧(借助几何画板作图,如图2、图3,虚线对应函数g(x))
  
  图2
  
  图3
  结果出来后,学生们都很吃惊,但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
  学生8:把绝对值改成平方表示本身就不等价.
  学生7:我能理解表示方法不等价,但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样的,而有的却不一样呢?
  学生10:函数y=x+1+x-1的图象具有对称性,当x∈[-1,1]时,函数值总是为最小值y=2,而g(x)=(x+1)2+(x-1)2=2x2+2的顶点横坐标恰好落在[-1,1]上,两种方法求出的结果当然一样;而函数f(x)=x+1+x-1+x-2的图象却不对称,所以结果不同.
  ……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这两种方法自变量的取值是关键,换言之,在什么情况下能用平方法中所求得的自变量来替换绝对值函数中的x?
  (教师及时利用几何画板又作了几个函数的图象(包括图象对称的和不对称的),以期让学生们加深直观印象)
  教师:一般地,对于函数f(x)=x-a+x-a+…+x-a的最小值,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转化为平方和来处理呢?
  师生一起结合图象特点,概括归纳出下面的结论(经过整理):
  ①只要各个点(k,ak)(k=1,2,…,n)关于直线x=对称的时候,f(x)的最小值就是f.
  ②更一般地,对于f(x)=x-a+x-a+…+x-a(a  (1)如果当n为偶数时,a1,a1,…,an的算术平均数为=满足a<  (2)如果当n为奇数时,除非a1,a2,…,an的算术平均数恰好为中间一个,即=a+1时,否则这种平方法一般是不可行的.
  点评:上面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归纳得那么到位,此时就要注意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了.哪怕师生都没有归纳得那么具体到位,也不影响研究的效果,这总比直接给出结论要好得多,而这恰恰是许多教师所忌讳的.
  教师:抛开平方法,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前面的图2和图3,如果函数f(x)在某两个零点之间函数图象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线段,那么其最小值就是该线段上任一点的纵坐标;如果没有,那么函数f(x)的图象是由一系列的折线组成,而且有一个“尖角”,这个尖角实际上就是函数图象的最低点. 那么这类绝对值型函数的最小值有没有一般性的求法呢?当然图象是一种方法,但有局限性.
  请同学们注意线段或“尖角”两端的折线段是怎样的位置趋势.
  点评:牢牢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正是教师主导性的体现.
  学生11:我觉得线段或“尖角”两端的折线段的斜率一边大于零,一边小于零.
  学生12:我觉得取得最小值时,实际上就是寻找斜率等于零时的线段或者“尖角”.
  教师:这两位同学观察得比较仔细.那么实际情形是否如他们所讲呢?我们请一个同学再随便举一个例子.
  学生13:求函数f(x)=x+4+x+1+x+x-3和函数h(x)=x+4+x+1+x+x-3+x-4的最小值.
  (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函数解析式,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函数的图象,如图4)
  
  图4
  教师:图象可以佐证两位同学的看法是对的,那么我们能否进行证明呢?
  假设f(x)=x-a+x-a+…+x-a(a  显然,当k>时,函数在[ak,ak+1]上单调递增;当k<时,函数在[ak,ak+1]上单调递减. 特别地,若k=成立,则函数在[ak,ak+1]上的图象是一条线段.
  这也就证明了我们猜想的正确性:若能找到斜率正负的分界点(或某区间),那么函数的最小值就唾手可得.
  前面我们研究了绝对值符号中x前面的系数为1时的情形,那么系数如果不都为1,是否可以进行思想方法的类比呢?
  设函数f(x)=a1x-1+a2x-1+a3x-1+…+anx-1(0  学生13:(板演完成)函数f(x)的零点分别为x=,,…,,,因此,当x∈,(1≤k≤n-1)时,f(x)=(1-a1x)+(1-a2x)+…+(1-akx)+(ak+1x-1)+(ak+2x-1)+…+(anx-1)=[(ak+1+ak+2+…+an)-(a1+a2+…+ak)]x+2k-n.
  ……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没有做完,是因为数据a1,a2,…,an目前没有明确,但基本分析的思路却已经有了,实际上下面的任务就是找出“尖角”,寻找k的值,使其成为斜率正负的分界点. 对应本节课开始的问题,相信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能很快得到答案.
  学生14:当x∈,(1≤k≤99)时,f(x)=(1-x)+(1-2x)+…+(1-kx)+[(k+1)x-1]+[(k+2)x-1]+…+(100x-1)=(-k2-k+5050)x+2k-100.
  当k≥71时,-k2-k+5050<0;当k≤70时,-k2-k+5050>0,“x=”就是“尖角”,
  所以当x=时,函数f(x)=x-1+2x-1+3x-1+…+100x-1取得最小值.
  教师:如果说前面我们是借助图象,进而从理论上来证明的话,那么系数为1和系数不为1的两种绝对值型的函数求最小值的问题,能否从方法上提炼出共同点呢?
  (师生共同总结)不管绝对值符号里的系数是否为1,从前面的函数图象特征可以看出,我们只需要考查任意相邻的两个零点所对应的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如果其单调递减,那么就在该区间的右端点取得最小值;如果其单调递增,那么就在该区间的左端点取得最小值. 这样,对于整个函数来说,若能找到这样的一个(或两个)零点,该零点与其相邻两个零点所对应的区间上的单调性正好相反,那么该零点(或一线段上的点)就是函数的最小值点.
  
  教学后记
  作为一种师生合作探究模式的尝试,本节课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不足;笔者对有些情形估计不足,如关于函数f(x)=x-a+x-a+…+x-a的最小值的有关结论的概括等.但从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程度都比较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只要条件许可,教师就要进一步推进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本文以“数列”一章的课堂教学为例讨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彰显素质教育观念,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观    目前,中学数学课程正大力推行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其核心宗旨在于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
期刊
摘 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欣赏数学的真、数学的善、数学的美,也许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本文以正弦定理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美,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数学美;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
期刊
摘要:本文以《勾股定理》为例探讨了初中教师用学科知识和激情带给学生幸福学习的实践,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一、把准教材脉搏,整合生成;二、用活文本材料,体验幸福;三、遵循生活逻辑,幸福思考.  关键词:整合生成;体验幸福;幸福思考    初中教师上好数学课,不仅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更要有一股激情,这样才能“抓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勾魂”——勾住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主要目的——使
期刊
摘要:章前图为本章提供了有趣的问题情境,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指出了本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笔者结合《有序数对》的教学,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章前图,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  关键词:章前图;章头引言;有序数对;引领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每一章都设计了一幅章前图及相应的情境导航,它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解释、思考现实世界的途径,另一方面简要介绍了本章数学学习内容及本章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教材中一道习题的探究应用,将其延伸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不仅有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习题;应用    教材中的习题一般都是专家反复推敲并结合多年的实际经验精选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示范性和功能性.例如: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2007年5月第3版,2009年7月第3次印刷)第二章《解三角形》,其中的第二节《三
期刊
摘 要: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是历年高考、竞赛中的热点,灵活多变、思辨性强. 对其进行探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总结出解题思维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是学生掌握数学、学会“数学式思维”的关键.  关键词:高考题;参数;恒成立    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是历年高考、竞赛中的热点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灵活多变、思辨性强,令不少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 2010年高考数学天津卷
期刊
摘 要:关于导数问题,近几年辽宁高考每年都在第21题以f(x)=plnx+mx2+nx+c(p,m,n,c∈R)的形式出现,它涉及众多数学知识,求解思路和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从一道高考题出发,试图挖掘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重价值.  关键词:高考题;证法;推论    考题再现  (2009辽宁)已知函数f(x)=x2-ax+(a-1)lnx,a>1,问题(略);   (2010辽宁)已知函数f(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三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却举步维艰,高三阶段,  可以從以下四个方面推行研究性学习,首先,意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正确理解研究  性学习的含义;再次,科学选题和以个别化教学为保证;最后,研究性学习应该“上通数学、根植课堂、  紧系离孝”,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三数学;个别化教学
期刊
摘 要:高考试题不仅具有选拔功能,还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很多高考试题要么源于教材,要么来自于竞赛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使用,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20题为例,设计一堂高三复习课,对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进行解法的总结提炼,发现题目的原型,探求问题的本质,提升我们的能力.  关键词:高三复习课;解析几何;教学设计    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害怕解析几何,但解析几何是
期刊
摘要:对数学学科来讲,高三复习课在高中三年的数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贯穿着整个高  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它是重现、重组各知识模块的平台,是实现题型和解法巩固与总结、落实知识点和  纠错易错点的主要课型,怎么復习才有效呢?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教师一  个永恒的话题。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和不断反思,本文就是笔者在上完《柯西  不等式》复习课后的教学反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