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心与转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a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心与转向”是日本竹内好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也由此引发了其后日本鲁迅研究所争论的诸多问题。“回心”是竹内好针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代表日本文化特征的“转向”。在竹内好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纠结一个死与生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和回心与转向的关联之处又在哪呢。
  转向与优等生文化相关联,是将其他优秀的文化直接生搬硬套过来,把其他优秀文化的表象移植过来,直接达到表面强大的目的,属于直接的提升。就好像考前的模拟题,考什么学什么,指向性很强。而回心的重点则在于融合,并不是直接移植其他文化中的优秀现象,而是更为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也更关注自身的一些文化背景。要把其他文化中的优点与自己的文化相融,将异国文化变形的同时,也在反思和改变自身的文化,最终使两者相契合,甚至是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与转向型文化相比,回心文化的指向性就弱了很多,并不是做一套直接提高成绩的考前模拟,并不是针对考试考什么,而是针对自己的弱点,哪里有问题就纠正和提高哪里。转向型文化属于截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回心型文化则属于鉴人之长,在自己的身体中重新的生长出一种新型的文化。这样,短时间内就参加考试的话,回心型文化自然比转向型文化成绩低得多,然而长时间来看,回心型文化的收获却要多得多,成长的空间也更大。回心型文化从自身中生长出来的新东西更为稳固,也让更加与自身相契合,与自身文化特征相符合,相融化,相辅相成,并且更加具有创造性。
  转向型文化的重点在于目的,属于走了一条两点之间的直线路,更加注重对目标的模仿和嫁接,不只学习先进国家文化表象,而且还以之为目标,不断的靠拢以图比肩,甚至超越。这样来看,转向文化是存在着很大的外在比较的。然而,这种外在的比较是相对的,将参照物设置为先进国,自己的进步与否就都是外在的比较,先进与否也是外在的比较。短时间内的提升幅度很大,然而长时间的效仿,则很难达到与之比肩。日本的优等生文化很专业,在转向的过程中,几乎都达到了比肩的程度,不论是从前对汉文化的效仿还是近代对资本主义的复制,都很成功,可以说模仿到了极至,不只迅速提高,还可以达到比肩的程度。然而,在这种转向文化之下,效仿成功的,其实只是一个表面,而缺少了内在的底蕴。从这一角度讲,在表象上可以与之比肩,然而在内在的底蕴与能力上尚是相去甚远的。这种嫁接式的转向型文化,很容易在不停的转换方向过程中产生一种自身的迷失,多关注在“用”的层面,而相对的忽略了自身的自然生长,如此说来,是不够稳固的。
  并且,在将参照物设为他国的时候,自己本国的进步就是一个有限的过程。就像一个人一样,当一个国家将参照物设为他国,即使与之比肩并逐渐超越了它,甚至更为先进,更为应用自如,但这都只是一个有止境的过程。当它超过了它所设的所有参照物的时候,就像人一样,会处于一种茫然和满足的状态,而很难再在失去参照物的状态下把握好方向延续这种成长,这是一种人常有的心理状态,因为在模仿的状态下,自身是倾斜的,是不直立的。长时间的效仿,底蕴的空虚,会导致一时间很难转回来以自己为参照,这就会导致这种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即止步不前。而回心型文化,它的重點不在于迅速的走一条两点之间的直线路去达到目标,而更多的在于将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相契合。虽然目的与转向型差不多,但更多关注的是自身文化的合理演变,参照物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本国,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思想倾向始终是直立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创性的。在这样的状态下,自身文化的成长和发展则是无止境的,也更加富有生命力。
  转向型的文化效仿,因而主观态度倾斜而不“直立”。效仿与借鉴是不同的,效仿是全部的学习,照样的生搬硬套,而且将所学文化全部当成正确的,没有任何的思考和反驳,这就导致转向型文化的倾向性很强,形成一种偏向性的崇尚。主观态度是“倾斜”的,忽略了主观态度的“直立”,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方向和发展的自主性。如此而来,转向型文化的改变过程大多比较生硬而强制,缺少了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显得直接而迅速。
  當主观态度倾斜,就会陷入一种为人所牵制的状态,以先进国的好为好,先进国的坏为坏,强制性的学习和效仿,与他国契合而不与本国相融。这样可以快速的得以提高,然而虽然优等生文化在转向的过程中就像洗脑一样,完全崇尚新的先进文化,抛弃以往的观念,但,就像一个人一样,去理解另一个人容易,完全成为另一个人却很难。由于没有自我发展的自主性,完全的效仿,且从表面慢慢效仿,就好像企图搬走整棵大树,却一枝一叶慢慢去搜罗,时间长了,连树干的方向都找不到了。效仿也是一样,完全从一个一个表象尽力去效仿,却抓不住本质和底蕴,时间长了,由于不懂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会越效仿也累,越效仿越茫然。就像不懂另一个人的思想根源而去不停的效仿他的外在举动,自然会越来越丧失自我,也越来越茫然甚至焦虑。而回心型的文化,表面上是看不出来什么变化的,它是在慢慢地重新塑造它的树干,而且是借鉴,不是复制,将两种文化相融合,这会长出一个与二者皆不一样的树干。首先塑造树干,有了坚实的树干,自然会渐渐枝繁叶茂,表象也就慢慢得以改变。简言之,回心型文化是治本的,不断地回归最本初的自身文化,在此基础上思考,进益,不断增长。
  转向文化虽然可以使一个国家很快变得先进,但这种先进是滞后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而也没有绝对先进。他国先进在于它的文化恰巧发展到这个时候符合了这个时代,因而它先进。但是,其他的时代,或许就是其他的文化显得更为先进了。当以转向型文化去贴近和效仿的时候,它总是滞后的,只有等一种新的先进文化已经出现以后,它才可以逐渐去效仿,它本身,不可以创造一种文化,它总是滞后的。
  这些或许也就是竹内好认为日本文化可以由生转向死,却不可以由死转向生的原因,因为它相比回心型文化显得狭隘,滞后,有限,并且丧失自我。而回心型文化,是一个渐渐自我生长,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的文化,它可以借鉴多种文化,而不是效仿一种,然后将它与自己的文化相融,生长出一种新的文化,且不断发展。这或许也是鲁迅思想的前卫之处。
  竹内好曾经认为鲁迅的伟大在于死,死带来的震撼和令人清醒;日本的精神在于它死之后的延续和扩散,死之后对于其他国家的凝聚作用。这种死是一个华丽丽的结束,但也只是个结束,不会有太大的延伸性,而鲁迅死中的生,则是一种可以不断延续,不断自我发展的“生”,一个完全独立无所依傍的“生”,也就是具有回心型文化的一些特点,这可能也是竹内好认为日本文化应当反思的地方。
其他文献
【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有名的小说,也是他作品中最容易读和写实的一部。以“我”与直子、绿子等日本青年的生活经历为故事背景,深入揭示当时日本青年精神概况,反映了当代日本社会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日本青年对多元文化的困惑与迷失。这部小说通过写实性人物性格的塑造,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色。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现实主义特色;人物性格  村上说到《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一再强调这只是一部一
期刊
艺术人、诗人双眸中那特殊的沉静  是因为感动,蒸发了几乎全部的湿润,才使得他们这么饱含深情;  如此渴望······  ———题记  摘要:艺术人、诗人双眸中那特殊的沉静 是因为感动,蒸发了几乎全部的湿润,才使得他们这么饱含深情;如此渴望······  【关键词】:沉静;感动;深情  生活中的琐事总是无情的发生着,也愤恨着;既不能让一切的不愿戛然而止,索性就让她飘逝!?又迫于无奈的相信生活中還是有
期刊
【摘要】:《四朝代》通过现实主义的对细节真实的描写以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实地反映从曼谷王朝五世王中期到八世王末期半个多世纪泰国上层社会生活。  【关键词】:现实主义;历史;典型  一、《四朝代》主要内容  文章主人公帕瑞父亲是个家财万贯的贵族,母亲是父亲的第一个妻子,然而却不是正室。妻妾儿女之间的明争暗斗使母亲失宠,被逐出家门,改嫁不久就含恨而逝了。帕瑞10岁时,被送入宫中教养。在宫中有一
期刊
【摘要】:阮籍和李贺均为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中潜含着浓厚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他们在时代历史中的生命审视。两人虽处不同的朝代,但时代都较动荡,所以两人在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有着一定共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家世出身、人生际遇的迥异,故在表现生命意识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异。两人对生命的体认和追求,深层次地阐释出乱世中士人普遍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共性;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数千年来,很
期刊
窗边的栀子花又开了……  ——题记  我凑近,那阵香便沁入人心。它的味道很是浓,如同一个玻璃罩将我笼入其中。  又是夏至!  我曾见过它,儿时的我对它却没有记忆。那天清晨,小雨将至,我撑伞漫步于庭院中,便嗅到一股清香。香味并不有着玫瑰那样的倔强,亦不是茉莉那样的幽静,只是多了几分洁净,几分高雅。寻香而去,看到几棵大树,上面开着洁白的花儿。花心很大,竟显得有些张扬,却掩盖不着它的美。这树似乎是一种常
期刊
岁月的剪影流淌在文字间,留下的爱与恨在云中白鹤的声声鸣叫后物是人非。故事是别人的,但是故事中的灵魂却渗透在每个人或有或无、亦或相似的情感经历中。岁月亦是一双精巧的手,将时间折叠成千纸鹤,折进人心,也折进西厢轻掩的门扉。  《西厢记》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与莺莺传中描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不同,《西厢记》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爱情故事。  
期刊
一直都爱栀子,爱它的味,它的花,它的情……  ——题记  栀子的味道浓烈别致。  初夏,一树的栀子微微动了。很是茂盛。风轻拂过,栀子花便随风摇曳,香气扑鼻,让人在这艳阳似火的时刻。也能感到明净与清凉,陶情适性。远远地,那香味很是浓烈,把整個庭院包围。  走近,那清香伴着雨后泥土的芳香,夹着早晨空气中的暗香,香飘四溢,在我脑海中弥漫开来。我踮起脚尖,仔细地嗅那种香味。没有茉莉的清澈,没有玫瑰的宜人。
期刊
【摘要】:在历史长河中,鲁迅的影响是深远而又悠长的,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早期鲁迅曾留学日本,在留学期间,民族主义植根于他的心里,不仅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且,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一股新鲜并充满活力的力量被注入。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
期刊
《菩萨蛮 · 访北京戒台寺》  高台一座镇中国,  辉照史册遗青墨。  雾雨古松濛,  庙堂唐晋风。  王公长恨处,  悠然牡丹纾。  千载故人绯,  凭栏烟雨霏。  《减字木兰花 · 九月二十一日夜宿北京戒臺寺 》  峦间风起,  古寺深山高殿峙 。  晚祷钟鸣,  牡丹院前隐刀兵。  京畿相接,  般若红尘两世界。  秋愁如漪,  寂寥何处寻故知。  《再忆戒台寺》  日映寺西谁打钟,  山岭
期刊
【摘要】:《艺术作品的本源》核心是:艺术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这个问题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有很多哲学家在思考,并且已经有了很多的解释和结论。而海德格尔却从新的立场上使用新的方法作出了解释和解答。这新的立场是存在主义,而新的方法则是现象学。  【关键词】:艺术本质;艺术作品;物因素  一、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  作為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尔一生著作丰富,他试图通过其后期代表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