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y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长河中,鲁迅的影响是深远而又悠长的,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早期鲁迅曾留学日本,在留学期间,民族主义植根于他的心里,不仅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且,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一股新鲜并充满活力的力量被注入。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关键词】:回心;转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在早期的留学日本期间,就受幼年父亲多年病重的影响,梦想学医;然而,在一次课堂上,观看屠杀同胞的影片时,同为中国人的留学生麻木的反应使得鲁迅明白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所以,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在这个决定中,民族主义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国外,对鲁迅的研究以日本最为深刻,而竹内好的理论更是不可逾越的高峰。竹内好认为鲁迅文学的原点就是“回心”意识,并且强调了鲁迅挣扎、抵抗的斗争哲学,批判了缺乏抵抗意识喜欢“转向”的日本人以及从奴隶变成奴隶主的“优等生”的侵略扩张思想。
  "回心"与"转向"都是描述立场或价值的转变的用语,"转向"指那些随波逐流的变化,是由于外部压力或诱惑而引起的改变,而"回心"则是指经历过内心的挣扎、抵抗之后作出的决断。因此,总是有很多转向的人,回心的人却很少。回心是一种佛教用语,经过内心激烈地挣扎,从一种观念转变到另一种观念上,这种转变是内心经验的产物;鲁迅正是通过这样的转变,形成自己的主体性文学自觉意识,体现了鲁迅不变的文学的历史责任感,这也是鲁迅思想的原点,贯穿始终。表面上看,回心与转向是相似的,都是一种转变,然而,它们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回心是坚持自我的产物,具有自觉性,是革命;转向则是一种自我放弃,随波逐流。回心是向内的运动,舍弃旧我,形成新我的过程;与其相反,转向是向外的运动,不抵抗,没有媒介。
  回心与转向的差异,体现了只有自我的否定才具有否定的价值,任何未经过自我否定的思想与知识,任何来自外部的现成之物,是没有生命力的,并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一论断在鲁迅思想与日本思想中亦有体现。鲁迅敢于直面错误,旧我的转变并不是依托于新事物的出现,而是源自对自身旧事物的明确认识和否定。如何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自觉的反省,理解“回心”与“转向”这两种不同的改變,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亦是我们学习鲁迅精神的核心所在。
  鲁迅先生在我的少年时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先生的作品被大量选用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讲述和小弟间三两事的《风筝》,还是美女蛇的传说和冬日雪地捕鸟的趣事;无论是《故乡》里心灵麻木的闰土,还是《祝福》中饱受封建神权荼毒而变得精神创伤最终病态的祥林嫂;无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时光被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光怪陸离的世界所吸引、所震惊,不管“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中孤寂悲凉的气氛,还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里的慨然正气都让我折服。在我的记忆里,对鲁迅先生最早的认识来源于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于初一的我来说,趣味满满的雪地捕鸟、令人惊心动魄的美女蛇的故事是新奇诱人的,而半夜两点哭泣着背诵课文的记忆也是难以忘记的,可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陪伴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说到鲁迅先生,在我的脑海里最先出现的就是那一张经典的黑白图片:瘦小的身板,坚硬的寸板黑发,瘦削的脸颊,严肃的一字胡须,整个人散发着锐利的气息,让人不敢轻易靠近;就像一把剑,保卫着人民的利益,斩向一切邪恶势力。鲁迅先生于1881年9月25日在浙江绍兴出生,于1936年10月19日去世。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还是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五四”时期先生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1927年后定居上海,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的著作、译作、书信等都是留给后世的珍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毛主席说过:“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对于今人来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之一,全文主要描绘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写百草园,顾名思义,这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先生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结构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书屋虽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而鲁迅先生的立意并不在于批判。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的过程和心程。
  通读全篇,我们不难感受到弥漫全篇的怀旧意味和抒写百草园时渗透出来的对往昔的慨叹以及描写三味书屋生活背后流露出来的对寿先生的敬意与怀念。从这一角度来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真实心态,向我们传达了少年鲁迅对自由自在的心灵乐园的追索,对虽然刻板却也充满乐趣的三味书屋的正视。文章的起始以百草园里的妙趣横生开题,从鲁迅先生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许多景物,而且并不是简单的将它们毫无生气地罗列出来,而是生动、细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点缀在前面的动词使得这些景物在我们的面前有了生命,动静结合,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先生以儿童的眼光,看出了百草园中美好的景色和无穷的趣味。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的描写,让我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让我对先生的童年充满了向往并且丰富了我的童年。当代的我们肩负着重要使命,鲁迅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和学习;在当代,先生不屈的品格令我们深深折服,我们也应该向先生学习,做一个“大写”的人!
其他文献
【摘要】:路遥的《人生》是一部让人思考良多的书。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依据当时当地的现实,以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为例,围绕着主人公的的命运,不仅对"城乡交叉地带"文化农村青年谋职就业,追求前途和理想的艰难做了真实深刻的反映,而且在爱情描写上,展现了高加林复杂的感情纠葛。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爱情;悲剧  《人生》最早发表在1982年5月的《收获》杂志上,
期刊
二十一岁,从接过父亲手中那张去往学校的车票后开始了。  低头细看掌纹,如大树的年轮一般,我掌中的纹路竟也突然排列成许许多多的句子,有不舍、有无奈、有后悔、有惊慌。多么想重新做回玩乐于父母膝下的孩童,无忧无虑,一生足矣,可而今人已长大,心事就忽地乱如麻线。与父母分别的那一刻,我恍然明白了柳永那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苦痛。初秋到深秋,家乡无所有,落叶满地心怅惘,聊寄不了一枝秋。这个秋天,冷得
期刊
【摘要】:本文着重梳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以及几篇短篇小说代表作中女性人物形象,以期望更多读者了解村上笔下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起到一定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女性形象;梳理;村上春树  自1979年村上春树创作《且听风吟》以来,其作品不断创造销售佳绩,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知名作家。1987年发表的《挪威的森林》更是引发了广泛的“村上春树现象”。国内外知名学者对村上文
期刊
【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有名的小说,也是他作品中最容易读和写实的一部。以“我”与直子、绿子等日本青年的生活经历为故事背景,深入揭示当时日本青年精神概况,反映了当代日本社会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日本青年对多元文化的困惑与迷失。这部小说通过写实性人物性格的塑造,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色。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现实主义特色;人物性格  村上说到《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一再强调这只是一部一
期刊
艺术人、诗人双眸中那特殊的沉静  是因为感动,蒸发了几乎全部的湿润,才使得他们这么饱含深情;  如此渴望······  ———题记  摘要:艺术人、诗人双眸中那特殊的沉静 是因为感动,蒸发了几乎全部的湿润,才使得他们这么饱含深情;如此渴望······  【关键词】:沉静;感动;深情  生活中的琐事总是无情的发生着,也愤恨着;既不能让一切的不愿戛然而止,索性就让她飘逝!?又迫于无奈的相信生活中還是有
期刊
【摘要】:《四朝代》通过现实主义的对细节真实的描写以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实地反映从曼谷王朝五世王中期到八世王末期半个多世纪泰国上层社会生活。  【关键词】:现实主义;历史;典型  一、《四朝代》主要内容  文章主人公帕瑞父亲是个家财万贯的贵族,母亲是父亲的第一个妻子,然而却不是正室。妻妾儿女之间的明争暗斗使母亲失宠,被逐出家门,改嫁不久就含恨而逝了。帕瑞10岁时,被送入宫中教养。在宫中有一
期刊
【摘要】:阮籍和李贺均为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中潜含着浓厚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他们在时代历史中的生命审视。两人虽处不同的朝代,但时代都较动荡,所以两人在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有着一定共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家世出身、人生际遇的迥异,故在表现生命意识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异。两人对生命的体认和追求,深层次地阐释出乱世中士人普遍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共性;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数千年来,很
期刊
窗边的栀子花又开了……  ——题记  我凑近,那阵香便沁入人心。它的味道很是浓,如同一个玻璃罩将我笼入其中。  又是夏至!  我曾见过它,儿时的我对它却没有记忆。那天清晨,小雨将至,我撑伞漫步于庭院中,便嗅到一股清香。香味并不有着玫瑰那样的倔强,亦不是茉莉那样的幽静,只是多了几分洁净,几分高雅。寻香而去,看到几棵大树,上面开着洁白的花儿。花心很大,竟显得有些张扬,却掩盖不着它的美。这树似乎是一种常
期刊
岁月的剪影流淌在文字间,留下的爱与恨在云中白鹤的声声鸣叫后物是人非。故事是别人的,但是故事中的灵魂却渗透在每个人或有或无、亦或相似的情感经历中。岁月亦是一双精巧的手,将时间折叠成千纸鹤,折进人心,也折进西厢轻掩的门扉。  《西厢记》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与莺莺传中描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不同,《西厢记》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爱情故事。  
期刊
一直都爱栀子,爱它的味,它的花,它的情……  ——题记  栀子的味道浓烈别致。  初夏,一树的栀子微微动了。很是茂盛。风轻拂过,栀子花便随风摇曳,香气扑鼻,让人在这艳阳似火的时刻。也能感到明净与清凉,陶情适性。远远地,那香味很是浓烈,把整個庭院包围。  走近,那清香伴着雨后泥土的芳香,夹着早晨空气中的暗香,香飘四溢,在我脑海中弥漫开来。我踮起脚尖,仔细地嗅那种香味。没有茉莉的清澈,没有玫瑰的宜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