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繁荣发展的精神食粮。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甚至产生了冷漠感。在这种形势下,新课改要求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小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十分多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那么,如何利用小学语文课堂这一平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本文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整合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上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与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同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但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冷落,许多人连一些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都不知道,而是热衷于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贯彻和落实。
一、小学语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必要,也具有多重意义,具体来说,第一,随着中国与世界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当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退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的冲击,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因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刻不容缓。第二,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开展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第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通过赏析古诗,体会古诗中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了深刻的哲理与内涵,也蕴含了一些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以来,中国的诗歌创作就兴盛不衰,并且不断演变,从楚辞、乐府诗到唐诗宋词,古诗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通过赏析古诗,我们可以管窥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古代人的文化习惯、古代人的思想等等。
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我给学生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登高之时所作,王维正值17岁,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而他的家乡远在华山东面的蒲州,重阳登高之时,触景生情,十分思念故乡,于是就创作了这首诗歌。诗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好奇不已,于是我就给学生介绍了重阳节的习俗,并且让学生进行讨论,借助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且还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深刻的了解。
(2)诵读古代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国历来推崇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集中反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到现在都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现代“尊老爱幼”的精神相一致。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对学生進行道德教化,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古代文化经典的韵律之美。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语文教材中虽然有一些传统文化典籍,但是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充课外阅读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专门开设这样的“经典诵读课”,一周一次或者两次,诵读的内容可以是《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礼记》《孟子》等文化经典,让学生进行自由选读,并且进行交流和讨论,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此外,还可以利用“文化黑板报”来传播和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课余零碎的时间来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3)播放文化纪录片,提升学生文化修养
文化是一个十分广的概念,除了带有意识形态的部分之外,还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比如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传统节日、传统手工业、服饰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语文课本中也有包含传统文化的文章,如《端午粽》、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等等,都是介绍了作者当地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教师可以借助文化纪录片,来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例如,在讲授《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课时,在给学生讲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学生对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楼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我给学生播放了微型纪录片《联芳楼》,这部纪录片对客家民居的特点介绍得十分详细,包括建筑的历史、客家人的习俗与信仰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客家人的文化。此外,我还给学生播放了一些拓展类的文化纪录片,如《新丝绸之路》《中国服饰文化》《中国绘画艺术》等等。
(4)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访当地的古迹,找寻当地的传统文化,开启传统文化体验之理。比如,四川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上海有别具一格的弄堂文化,而北京则有热闹非凡的市井文化。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写一篇感悟,这样能够提升实践活动的成效。
例如,笔者所在的怀集县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是连接桂湘的交通枢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新石器以来,就有人类的遗迹,此外还有红色历史遗迹。我组织学生探访了本地的“钱兴烈士故居”“钱兴纪念学校”和“六龙坑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遗址,让学生走进这些红色人文景观,一起缅怀先烈,感受自己家乡这片热土上浓烈的革命色彩,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了解我县的红色革命传统与文化。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价值,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为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探索新方法,争取实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5(23).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整合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上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与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同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但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冷落,许多人连一些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都不知道,而是热衷于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贯彻和落实。
一、小学语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必要,也具有多重意义,具体来说,第一,随着中国与世界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当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退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的冲击,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因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刻不容缓。第二,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开展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第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通过赏析古诗,体会古诗中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了深刻的哲理与内涵,也蕴含了一些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以来,中国的诗歌创作就兴盛不衰,并且不断演变,从楚辞、乐府诗到唐诗宋词,古诗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通过赏析古诗,我们可以管窥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古代人的文化习惯、古代人的思想等等。
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我给学生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登高之时所作,王维正值17岁,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而他的家乡远在华山东面的蒲州,重阳登高之时,触景生情,十分思念故乡,于是就创作了这首诗歌。诗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好奇不已,于是我就给学生介绍了重阳节的习俗,并且让学生进行讨论,借助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且还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深刻的了解。
(2)诵读古代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国历来推崇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集中反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到现在都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现代“尊老爱幼”的精神相一致。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对学生進行道德教化,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古代文化经典的韵律之美。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语文教材中虽然有一些传统文化典籍,但是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充课外阅读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专门开设这样的“经典诵读课”,一周一次或者两次,诵读的内容可以是《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礼记》《孟子》等文化经典,让学生进行自由选读,并且进行交流和讨论,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此外,还可以利用“文化黑板报”来传播和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课余零碎的时间来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3)播放文化纪录片,提升学生文化修养
文化是一个十分广的概念,除了带有意识形态的部分之外,还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比如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传统节日、传统手工业、服饰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语文课本中也有包含传统文化的文章,如《端午粽》、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等等,都是介绍了作者当地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教师可以借助文化纪录片,来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例如,在讲授《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课时,在给学生讲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学生对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楼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我给学生播放了微型纪录片《联芳楼》,这部纪录片对客家民居的特点介绍得十分详细,包括建筑的历史、客家人的习俗与信仰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客家人的文化。此外,我还给学生播放了一些拓展类的文化纪录片,如《新丝绸之路》《中国服饰文化》《中国绘画艺术》等等。
(4)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访当地的古迹,找寻当地的传统文化,开启传统文化体验之理。比如,四川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上海有别具一格的弄堂文化,而北京则有热闹非凡的市井文化。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写一篇感悟,这样能够提升实践活动的成效。
例如,笔者所在的怀集县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是连接桂湘的交通枢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新石器以来,就有人类的遗迹,此外还有红色历史遗迹。我组织学生探访了本地的“钱兴烈士故居”“钱兴纪念学校”和“六龙坑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遗址,让学生走进这些红色人文景观,一起缅怀先烈,感受自己家乡这片热土上浓烈的革命色彩,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了解我县的红色革命传统与文化。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价值,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为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探索新方法,争取实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