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调研与思考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概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具有科学性和整体性等特征,为高校育人工作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应该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课堂、日常管理和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文章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了解学科开展“课程思政”的实际情况及现存问题,旨在探讨优化推进课程思政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 教育教学
  高校应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变化,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在育人主体、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断优化,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站位和思想意识。
  1 “课程”与“思政”的辩证关系
  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要想充分认识并有效运用“课程思政”环节,首先应该把握好“课程”与“思政”间的关系。
  1.1 “课程”是前提,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课程思政”不单属于某一学科,而是一种具有全局观和大局观的教育理念,应当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得以合理运用。只有符合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内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设置,才能实现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载体功能。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以在学生管理中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课程兴趣和性格特点,形成分类意识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专业老师的交流,将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反馈给任课教师,包括课前内容互通和课后教案优化等,也可以通过旁听或参与课程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因材施教,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1.2 “思政”是重点,是育德育才的使命
  课程教学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丢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知识传授与获取之间就会存在明显断层。因此,应该打破思政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的思想壁垒,明确各门课程承担的育人责任,并将其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辅导员,我们可以结合个人专业专长,利用新媒体互联互通的载体优势,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对接。
  2 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
  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应该在校园以第一课堂为载体,帮助学生坚定政治理想信念,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升业务能力水平。结合所学专业及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为样本,以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法调研该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发现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调研结果和实践经验提出改善的对策,为未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上海理工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关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不记名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16道题目,涉及教师基本信息、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应用问卷星线上问卷系统,于2021年1月9日对上海理工大学新闻传播专业35名专业教师发放问卷进行调研。
  2.2 研究结果
  2.2.1 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35份调查问卷,截至2021年1月10日24时共计有效回收问卷33份,回收问卷全部有效。33名参与答卷的教师中有男性12人(36.36%)、女性21人(63.64%);教龄分层方面,5年教龄及以下者5人(15.15%)、6-10年教龄者有8人(24.24%)、11-15年教龄者有5人(15.15%)、16年教龄及以上者14人(45.45%);职称方面,助教1人(3.03%),讲师13人(39.39%),副教授13人(39.39%),教授6人(18.18%)。
  2.2.2 新闻传播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理解
  超过九成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12人,36.36%)或比较了解(18人,54.55%),逾八成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总体评价持乐观态度(29人,87.88%),绝大多数教师(30人,90.91%)认为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堂是有必要的;此外,据教师们了解,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持积极接受(5人,15.15%)或比较接受(22人,66.67%)态度。在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意义认知方面,28名教师(84.85%)认为有助于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22名教师(66.67%)认为有助于学生提高职业素养。
  2.2.3 “课程思政”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超过七成教师(24人,72.72%)认为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不足;多数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最应该发挥的功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27人,81.81%),而对课程思政的其他功能(如激发爱国主义和政治认同、普及法律法规和执业规范、传播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關注较少;四成教师(14人,42.42%)认为“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学带来“增加教学指标和考核要求,增加教学压力”的负面影响,13名教师(39.39%)认为所教授学科性质与思政相差较大,课程思政内容植入比较牵强和生硬。此外,课程思政开展形式较为单调,集中于“讲授专业理论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25人,75.76%)与“结合专业理论与课程思政内容剖析案例”(19人,57.58%)两种形式,课程思政以其他形式开展较少。
  3 新闻传播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具体举措
  3.1 加强顶层设计,量化考核标准
  学校要建立量化、可操作的课程思政考核标准,严格教学要求,建构科学、公平的督导评估机制。组织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评比,要与时俱进、灵活应变,确保课程思政的推行与各学科的特点适应,在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同时不增加专业教师的工作负担,真正做到以考促教。此外,积极探索“新工科、新文科”等交叉授课新模式,搭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平台,尽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实现课程间的交叉互通,种好课程思政的责任田。
  3.2 重视教师培训,提升授课水平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培训,深化教师们对课程思政功能的认知,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定期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讲座,邀请思政专业教师或在课程思政方面有所心得的其他专业教师作为主讲嘉宾为授课教师们讲解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体会、传授课程思政实践中的经验。
  3.3 发挥学生力量,实现以学促教
  坚持环境育人,激励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在学生活动、互助学习与翻转课堂教学中主动形成以点带面的课程思政格局,如上海理工大学开展的“新时代中国说”活动,各学院学生代表队从各自所学专业出发,讲述本学科领域的中国故事、传承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使课程思政成为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教学改革。发挥班委、党员等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选择思想政治领域感兴趣的选题,组建学生团队,创建“思政特色品牌”,优秀项目和作品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扩大覆盖范围,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慧,杜君.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05).
  [2] 黄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内涵、依据与实践路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37(03).
  [3] 景莉,李惠清.“课程思政”视阈下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05).
其他文献
为通过噪声检测及时发现车辆行驶过程中突发的异常,提出基于隐马尔可夫(HMM)的评估方式。通过选取车辆正常以及异常状态下的噪声采集数据样本作为离线训练样本,得到相应的模型参数;然后将实时数据送入这两类模型进行评估,概率大的为系统当前运行状态。测试发现该评估方式在车辆状态异常评估中有较高的精确度,可用于车辆异常情况的检测。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正值蓬勃发展之际,它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本文旨在回顾七十年来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盘点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这既是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发展历程 挑战 新展望  1 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  汉语国际教育,又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型人才,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钳工实训教学是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钳工实训可以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教师可以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开展高职钳工实训。如何在高职钳工训练中融入工匠精神,为高职生的日后发展奠基,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钳工实训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生产者在生产
本文利用生态系统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心理学理论,介绍了中学生阶段的亲子关系特点,分析了在长假期间,亲子关系可能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针对最可能引发亲子关系紧张的学业焦虑,对父母应该如何处理与中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提供了建议。本文或可为家长与孩子在假期间建立、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摘 要:“互联网+”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不管是教育、医疗还是文化事业,都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看,“互联网+”也应该是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地区的医疗专业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医疗群体的内部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就从当前“互联网+”模式下的医疗卫生行业党员干部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
摘 要: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只有通过主动探究才能实现,学习最终是学生行为,教师无法替代。新教材不仅让学生主动思考,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也使教师积极主动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组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  关键词:探究 创新 评价  哈密是新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验区之一,在学习和教学中,我领略到新课改的优势,也有一些思考。  1 问题  (1)课改前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比较
摘 要: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和旅游交流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东盟外语人才在涉外贸易和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现今很多学校的外语教学主要还是以情景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进行口语训练,但这种训练大多都是仅限于课文内容,或者是简单的口语对话内容,学生一旦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中,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已
7月30日,中国核工业标准化发展战略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上与会专家从国内、国际不同角度,国家、团体、企业等各个层面,核电、核燃料、核技术应用、可控核聚变等各领域,分析探讨了我国核工业标准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刊整理推出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戊戌政变前,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从问题意识到话语逻辑,都与政变后判然有别.就问题意识而言,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所要解决的是当时中国君民相隔、上下"两无权"的政治病症,这与早期维新派的认识一脉相承.以此问题切入,梁启超的民权话语在"复古意,采西法"的思路下建构起来,主要思想资源不是西学,而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公羊"学.其中,"讥世卿""三世"说又是梁启超民权话语的核心资源.这是梁启超依托自身的学术传统与国情认知对西方民权进行的中国化理解,与其政变后主要依托西学、以限制君权为鹄的建构起来的民权思想,截然不同;也与此时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截至2020年,第2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美收官,同时也为该项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来说,由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先天障碍和心理障碍,其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扶。因此,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坚持以德育人,为特殊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教育公平。基于此,本文将从家校共育的角度阐述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