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概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具有科学性和整体性等特征,为高校育人工作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应该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课堂、日常管理和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文章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了解学科开展“课程思政”的实际情况及现存问题,旨在探讨优化推进课程思政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 教育教学
高校应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变化,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在育人主体、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断优化,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站位和思想意识。
1 “课程”与“思政”的辩证关系
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要想充分认识并有效运用“课程思政”环节,首先应该把握好“课程”与“思政”间的关系。
1.1 “课程”是前提,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课程思政”不单属于某一学科,而是一种具有全局观和大局观的教育理念,应当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得以合理运用。只有符合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内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设置,才能实现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载体功能。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以在学生管理中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课程兴趣和性格特点,形成分类意识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专业老师的交流,将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反馈给任课教师,包括课前内容互通和课后教案优化等,也可以通过旁听或参与课程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因材施教,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1.2 “思政”是重点,是育德育才的使命
课程教学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丢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知识传授与获取之间就会存在明显断层。因此,应该打破思政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的思想壁垒,明确各门课程承担的育人责任,并将其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辅导员,我们可以结合个人专业专长,利用新媒体互联互通的载体优势,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对接。
2 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
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应该在校园以第一课堂为载体,帮助学生坚定政治理想信念,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升业务能力水平。结合所学专业及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为样本,以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法调研该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发现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调研结果和实践经验提出改善的对策,为未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上海理工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关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不记名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16道题目,涉及教师基本信息、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应用问卷星线上问卷系统,于2021年1月9日对上海理工大学新闻传播专业35名专业教师发放问卷进行调研。
2.2 研究结果
2.2.1 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35份调查问卷,截至2021年1月10日24时共计有效回收问卷33份,回收问卷全部有效。33名参与答卷的教师中有男性12人(36.36%)、女性21人(63.64%);教龄分层方面,5年教龄及以下者5人(15.15%)、6-10年教龄者有8人(24.24%)、11-15年教龄者有5人(15.15%)、16年教龄及以上者14人(45.45%);职称方面,助教1人(3.03%),讲师13人(39.39%),副教授13人(39.39%),教授6人(18.18%)。
2.2.2 新闻传播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理解
超过九成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12人,36.36%)或比较了解(18人,54.55%),逾八成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总体评价持乐观态度(29人,87.88%),绝大多数教师(30人,90.91%)认为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堂是有必要的;此外,据教师们了解,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持积极接受(5人,15.15%)或比较接受(22人,66.67%)态度。在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意义认知方面,28名教师(84.85%)认为有助于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22名教师(66.67%)认为有助于学生提高职业素养。
2.2.3 “课程思政”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超过七成教师(24人,72.72%)认为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不足;多数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最应该发挥的功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27人,81.81%),而对课程思政的其他功能(如激发爱国主义和政治认同、普及法律法规和执业规范、传播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關注较少;四成教师(14人,42.42%)认为“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学带来“增加教学指标和考核要求,增加教学压力”的负面影响,13名教师(39.39%)认为所教授学科性质与思政相差较大,课程思政内容植入比较牵强和生硬。此外,课程思政开展形式较为单调,集中于“讲授专业理论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25人,75.76%)与“结合专业理论与课程思政内容剖析案例”(19人,57.58%)两种形式,课程思政以其他形式开展较少。
3 新闻传播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具体举措
3.1 加强顶层设计,量化考核标准
学校要建立量化、可操作的课程思政考核标准,严格教学要求,建构科学、公平的督导评估机制。组织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评比,要与时俱进、灵活应变,确保课程思政的推行与各学科的特点适应,在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同时不增加专业教师的工作负担,真正做到以考促教。此外,积极探索“新工科、新文科”等交叉授课新模式,搭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平台,尽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实现课程间的交叉互通,种好课程思政的责任田。
3.2 重视教师培训,提升授课水平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培训,深化教师们对课程思政功能的认知,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定期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讲座,邀请思政专业教师或在课程思政方面有所心得的其他专业教师作为主讲嘉宾为授课教师们讲解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体会、传授课程思政实践中的经验。
3.3 发挥学生力量,实现以学促教
坚持环境育人,激励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在学生活动、互助学习与翻转课堂教学中主动形成以点带面的课程思政格局,如上海理工大学开展的“新时代中国说”活动,各学院学生代表队从各自所学专业出发,讲述本学科领域的中国故事、传承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使课程思政成为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教学改革。发挥班委、党员等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选择思想政治领域感兴趣的选题,组建学生团队,创建“思政特色品牌”,优秀项目和作品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扩大覆盖范围,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慧,杜君.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05).
[2] 黄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内涵、依据与实践路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37(03).
[3] 景莉,李惠清.“课程思政”视阈下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05).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 教育教学
高校应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变化,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在育人主体、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断优化,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站位和思想意识。
1 “课程”与“思政”的辩证关系
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要想充分认识并有效运用“课程思政”环节,首先应该把握好“课程”与“思政”间的关系。
1.1 “课程”是前提,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课程思政”不单属于某一学科,而是一种具有全局观和大局观的教育理念,应当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得以合理运用。只有符合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内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设置,才能实现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载体功能。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以在学生管理中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课程兴趣和性格特点,形成分类意识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专业老师的交流,将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反馈给任课教师,包括课前内容互通和课后教案优化等,也可以通过旁听或参与课程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因材施教,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1.2 “思政”是重点,是育德育才的使命
课程教学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丢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知识传授与获取之间就会存在明显断层。因此,应该打破思政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的思想壁垒,明确各门课程承担的育人责任,并将其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辅导员,我们可以结合个人专业专长,利用新媒体互联互通的载体优势,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对接。
2 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
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应该在校园以第一课堂为载体,帮助学生坚定政治理想信念,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升业务能力水平。结合所学专业及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为样本,以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法调研该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发现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调研结果和实践经验提出改善的对策,为未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上海理工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关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不记名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16道题目,涉及教师基本信息、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应用问卷星线上问卷系统,于2021年1月9日对上海理工大学新闻传播专业35名专业教师发放问卷进行调研。
2.2 研究结果
2.2.1 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35份调查问卷,截至2021年1月10日24时共计有效回收问卷33份,回收问卷全部有效。33名参与答卷的教师中有男性12人(36.36%)、女性21人(63.64%);教龄分层方面,5年教龄及以下者5人(15.15%)、6-10年教龄者有8人(24.24%)、11-15年教龄者有5人(15.15%)、16年教龄及以上者14人(45.45%);职称方面,助教1人(3.03%),讲师13人(39.39%),副教授13人(39.39%),教授6人(18.18%)。
2.2.2 新闻传播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理解
超过九成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12人,36.36%)或比较了解(18人,54.55%),逾八成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总体评价持乐观态度(29人,87.88%),绝大多数教师(30人,90.91%)认为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堂是有必要的;此外,据教师们了解,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持积极接受(5人,15.15%)或比较接受(22人,66.67%)态度。在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意义认知方面,28名教师(84.85%)认为有助于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22名教师(66.67%)认为有助于学生提高职业素养。
2.2.3 “课程思政”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超过七成教师(24人,72.72%)认为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不足;多数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最应该发挥的功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27人,81.81%),而对课程思政的其他功能(如激发爱国主义和政治认同、普及法律法规和执业规范、传播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關注较少;四成教师(14人,42.42%)认为“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学带来“增加教学指标和考核要求,增加教学压力”的负面影响,13名教师(39.39%)认为所教授学科性质与思政相差较大,课程思政内容植入比较牵强和生硬。此外,课程思政开展形式较为单调,集中于“讲授专业理论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25人,75.76%)与“结合专业理论与课程思政内容剖析案例”(19人,57.58%)两种形式,课程思政以其他形式开展较少。
3 新闻传播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具体举措
3.1 加强顶层设计,量化考核标准
学校要建立量化、可操作的课程思政考核标准,严格教学要求,建构科学、公平的督导评估机制。组织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评比,要与时俱进、灵活应变,确保课程思政的推行与各学科的特点适应,在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同时不增加专业教师的工作负担,真正做到以考促教。此外,积极探索“新工科、新文科”等交叉授课新模式,搭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平台,尽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实现课程间的交叉互通,种好课程思政的责任田。
3.2 重视教师培训,提升授课水平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培训,深化教师们对课程思政功能的认知,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定期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讲座,邀请思政专业教师或在课程思政方面有所心得的其他专业教师作为主讲嘉宾为授课教师们讲解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体会、传授课程思政实践中的经验。
3.3 发挥学生力量,实现以学促教
坚持环境育人,激励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在学生活动、互助学习与翻转课堂教学中主动形成以点带面的课程思政格局,如上海理工大学开展的“新时代中国说”活动,各学院学生代表队从各自所学专业出发,讲述本学科领域的中国故事、传承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使课程思政成为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教学改革。发挥班委、党员等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选择思想政治领域感兴趣的选题,组建学生团队,创建“思政特色品牌”,优秀项目和作品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扩大覆盖范围,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慧,杜君.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05).
[2] 黄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内涵、依据与实践路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37(03).
[3] 景莉,李惠清.“课程思政”视阈下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