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艺术家而言,谁也没想到影响他们艺术生涯的竟是一只来自非洲中部即如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人偶。这只木制的人偶端坐在凳子上,脸微微上翘,似乎在眺望着什么,长长的身躯与他短小的四肢相比,显得十分不协调。1906年,亨利·马蒂斯用低廉的价格从巴黎一个古董店买了它。这位法国艺术家喜欢用一些异域风情的装饰品和艺术品装点自己的工作室,再把它们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呈现给世人。
后来,在艺术赞助人及前卫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家中,当马蒂斯将这只人偶展示给巴勃罗·毕加索时,就同马蒂斯当初偶然发现这只袖珍却精致的人偶时的感受一样,毕加索也被它深深吸引了。
毫无疑问,这只人偶完全激起了毕加索的欲望,他立即参观了特罗卡德罗宫民族志博物馆非洲部分的展览。这位二十四岁的艺术家绝对称得上年轻有为,他似乎早已吸收了欧洲艺术的精华。他渴望获得一些完全与众不同的东西,而这些在西方人眼里完全陌生的艺术品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沉浸在这些充满戏剧性的面具、图腾、神物、雕像等展览品中。之前他也曾被古西班牙的伊比利亚石雕所吸引,并因此而获得了一种新的灵感源泉。现在,非洲的这些展览品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栩栩如生,同时又极富内涵。
在经过无数次准备及尝试之后,毕加索終于将他的第一部立体派画作公之于众—一幅八平方英尺的《阿维农少女》。它的横空出世震惊了世界,就连他前卫派的朋友都讶异不已。的确,他有些太前卫了。1907年夏末(但画作直至1916年才对公众展出),当他的朋友们第一次在蒙马特画室见到这幅画作时,都感受到了画作中充斥着的残酷和狞厉。画作中五名女性身体扭曲,搔首弄姿。其中三名则用她们狂热的眼神挑逗着观者。画作右边的三名女性脸部光滑,虽然如今已有些走样。这些艺术创作正是毕加索从伊比利亚石刻品中汲取的灵感。而左边的两名女性则具有非洲人的特征,她们脸上有黑色的面部标记,有些像疤痕,又或者只是木头上的纹理和色调。总之,她们的脸似乎都像一个个面具。
当然,这只小小的刚果人偶不仅给了毕加索灵感,为他的艺术发展迎来了转折点,更重要的是,现在你可以在皇家艺术学院的马蒂斯工作室展览中看到它和其他一些对马蒂斯绘画及雕塑产生影响的艺术品陈列在一起。这标志着马蒂斯与老一派法国艺术家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友好竞争关系。在这一点上,马蒂斯更像一名实验性和激进派的艺术家,或者说他像一头“疯狂的野兽”,成了名副其实的野兽派创始人。
1906年,马蒂斯在《生活的美好时光》中描绘了一个多彩且梦幻的田园生活。同年,他买到了那只非洲人偶。也正是这一年,马蒂斯与毕加索相遇了。那时毕加索正在尝试有关非洲裸体人像的创作,不久之后,《阿维农少女》问世了。毕加索意在创作一些更不同凡响、新奇大胆的作品而雁过留声,在刚过去的一百一十年间他的作品也的确影响非凡。
然而,马蒂斯并不是第一个借鉴非西方艺术的艺术家。众所周知,早在19世纪末,法国的艺术家便开始接受原始主义,而其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新古典主义时期黄金时代的田园绘画。当时,尽管非西方艺术品至关重要,但是有趣的艺术还有很多。无论是在视觉艺术,还是在音乐艺术上,儿童艺术、后来的精神病艺术,以及所谓界外艺术和民间艺术等都对现代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马蒂斯总是对他孩子的绘画饶有兴味,甚至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可能的工作方向。同样,毕加索也一直对儿童艺术充满兴趣,他还发表过著名评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而问题的关键是长大后如何让孩子们不会改变这种天分”。
源于非传统的艺术范畴的作品往往来自一种自发的、纯真的感觉,又或者只是来源于一种突然的创作灵感,它们是一种没有受到学术型艺术训练以及西方价值观影响的产物。这种艺术兴起于一些知识分子圈和前卫派艺术家,例如颓废派艺术家及一些不再具有影响力的人。这种原生态的、反映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作品,以及那些20世纪兴起的无意识艺术作品才是如今最宝贵的财富。换言之,艺术理应不受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束缚。
尽管这些略显青涩、设计简单的艺术作品并不属于非洲艺术以及其他非西方文化艺术的范畴,但艺术家们依然被其简单直观且不拘泥于自然的特点所震撼。但没有人思考过这些艺术品背后真正的含义,也没有人理解它们所衍生的独特文化。殖民政治甚至还没有起步。
那座曾经给予毕加索灵感的特罗卡德罗宫博物馆于1878年正式开业,里面陈列了很多从法国殖民地掠夺来的艺术品。该博物馆现在的馆长,包括展览了非洲面具和雕像的皇家艺术学院的马蒂斯工作室的馆长都没有否认这一点,而且做出了一定的补救工作。在2017年初,巴黎的布朗利码头博物馆举办了名为《原始毕加索》的展览,主题为探索非洲艺术对毕加索艺术生涯的影响。在此次展览中,这只来自中非的人偶受到了与毕加索作品同等的重视,人们可以直接欣赏到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
与此同时,芝加哥艺术学院在展览中展出了一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该艺术家深受法属波利尼西亚艺术的影响,而他反过来又对马蒂斯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在其影响下,马蒂斯创作了那些色彩饱和的梦幻般的田园绘画,包括上面提到的他早期的作品《生活的美好时光》。保罗·高更是欧洲艺术家的代表,他向往回到更原始的生活当中去。他先是在马提尼克岛,后来又前往塔希提岛寻找创作灵感。高更早已厌倦了西方城市文明,他认为城市生活中存在太多的虚情假意和精神空虚。他于1903年在塔希提岛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实际上在他永久地离开欧洲海岸之前,他曾居住在布列塔尼的一个艺术家聚集地。他曾描绘过身穿传统布列塔尼服饰的虔诚的农村妇女。这些画作,包括1888年的《布道后的幻象》(又名《雅各与天使搏斗》)在内,色彩强烈,带有浓厚的神秘感。就像他在塔希提岛的画作一样,也都与性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更这位炼金术士一样的艺术家,向我们展示了他完全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一生。
非欧洲艺术对前卫艺术和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意义不容小觑。这三位杰出的艺术家在传播非欧洲艺术方面有突出贡献,其影响力波及超现实主义者们和杰克逊·波洛克。当然,不只如此。甚至在如今的时代,虽然看似人们对原始主义的迷恋已经耗尽,但是无论是安娜·门迪耶塔的行为和大地艺术,还是让·米切尔·巴斯奎特的后现代涂鸦,都在向我们宣告:非欧洲艺术可谓经久不衰。
后来,在艺术赞助人及前卫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家中,当马蒂斯将这只人偶展示给巴勃罗·毕加索时,就同马蒂斯当初偶然发现这只袖珍却精致的人偶时的感受一样,毕加索也被它深深吸引了。
毫无疑问,这只人偶完全激起了毕加索的欲望,他立即参观了特罗卡德罗宫民族志博物馆非洲部分的展览。这位二十四岁的艺术家绝对称得上年轻有为,他似乎早已吸收了欧洲艺术的精华。他渴望获得一些完全与众不同的东西,而这些在西方人眼里完全陌生的艺术品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沉浸在这些充满戏剧性的面具、图腾、神物、雕像等展览品中。之前他也曾被古西班牙的伊比利亚石雕所吸引,并因此而获得了一种新的灵感源泉。现在,非洲的这些展览品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栩栩如生,同时又极富内涵。
来自非洲和太平洋的民间艺术促使西方艺术家自身更具有对抗性,当今世界因此而被改变。
在经过无数次准备及尝试之后,毕加索終于将他的第一部立体派画作公之于众—一幅八平方英尺的《阿维农少女》。它的横空出世震惊了世界,就连他前卫派的朋友都讶异不已。的确,他有些太前卫了。1907年夏末(但画作直至1916年才对公众展出),当他的朋友们第一次在蒙马特画室见到这幅画作时,都感受到了画作中充斥着的残酷和狞厉。画作中五名女性身体扭曲,搔首弄姿。其中三名则用她们狂热的眼神挑逗着观者。画作右边的三名女性脸部光滑,虽然如今已有些走样。这些艺术创作正是毕加索从伊比利亚石刻品中汲取的灵感。而左边的两名女性则具有非洲人的特征,她们脸上有黑色的面部标记,有些像疤痕,又或者只是木头上的纹理和色调。总之,她们的脸似乎都像一个个面具。
当然,这只小小的刚果人偶不仅给了毕加索灵感,为他的艺术发展迎来了转折点,更重要的是,现在你可以在皇家艺术学院的马蒂斯工作室展览中看到它和其他一些对马蒂斯绘画及雕塑产生影响的艺术品陈列在一起。这标志着马蒂斯与老一派法国艺术家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友好竞争关系。在这一点上,马蒂斯更像一名实验性和激进派的艺术家,或者说他像一头“疯狂的野兽”,成了名副其实的野兽派创始人。
1906年,马蒂斯在《生活的美好时光》中描绘了一个多彩且梦幻的田园生活。同年,他买到了那只非洲人偶。也正是这一年,马蒂斯与毕加索相遇了。那时毕加索正在尝试有关非洲裸体人像的创作,不久之后,《阿维农少女》问世了。毕加索意在创作一些更不同凡响、新奇大胆的作品而雁过留声,在刚过去的一百一十年间他的作品也的确影响非凡。
然而,马蒂斯并不是第一个借鉴非西方艺术的艺术家。众所周知,早在19世纪末,法国的艺术家便开始接受原始主义,而其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新古典主义时期黄金时代的田园绘画。当时,尽管非西方艺术品至关重要,但是有趣的艺术还有很多。无论是在视觉艺术,还是在音乐艺术上,儿童艺术、后来的精神病艺术,以及所谓界外艺术和民间艺术等都对现代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返璞归真
马蒂斯总是对他孩子的绘画饶有兴味,甚至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可能的工作方向。同样,毕加索也一直对儿童艺术充满兴趣,他还发表过著名评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而问题的关键是长大后如何让孩子们不会改变这种天分”。
源于非传统的艺术范畴的作品往往来自一种自发的、纯真的感觉,又或者只是来源于一种突然的创作灵感,它们是一种没有受到学术型艺术训练以及西方价值观影响的产物。这种艺术兴起于一些知识分子圈和前卫派艺术家,例如颓废派艺术家及一些不再具有影响力的人。这种原生态的、反映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作品,以及那些20世纪兴起的无意识艺术作品才是如今最宝贵的财富。换言之,艺术理应不受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束缚。
尽管这些略显青涩、设计简单的艺术作品并不属于非洲艺术以及其他非西方文化艺术的范畴,但艺术家们依然被其简单直观且不拘泥于自然的特点所震撼。但没有人思考过这些艺术品背后真正的含义,也没有人理解它们所衍生的独特文化。殖民政治甚至还没有起步。
那座曾经给予毕加索灵感的特罗卡德罗宫博物馆于1878年正式开业,里面陈列了很多从法国殖民地掠夺来的艺术品。该博物馆现在的馆长,包括展览了非洲面具和雕像的皇家艺术学院的马蒂斯工作室的馆长都没有否认这一点,而且做出了一定的补救工作。在2017年初,巴黎的布朗利码头博物馆举办了名为《原始毕加索》的展览,主题为探索非洲艺术对毕加索艺术生涯的影响。在此次展览中,这只来自中非的人偶受到了与毕加索作品同等的重视,人们可以直接欣赏到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
与此同时,芝加哥艺术学院在展览中展出了一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该艺术家深受法属波利尼西亚艺术的影响,而他反过来又对马蒂斯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在其影响下,马蒂斯创作了那些色彩饱和的梦幻般的田园绘画,包括上面提到的他早期的作品《生活的美好时光》。保罗·高更是欧洲艺术家的代表,他向往回到更原始的生活当中去。他先是在马提尼克岛,后来又前往塔希提岛寻找创作灵感。高更早已厌倦了西方城市文明,他认为城市生活中存在太多的虚情假意和精神空虚。他于1903年在塔希提岛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实际上在他永久地离开欧洲海岸之前,他曾居住在布列塔尼的一个艺术家聚集地。他曾描绘过身穿传统布列塔尼服饰的虔诚的农村妇女。这些画作,包括1888年的《布道后的幻象》(又名《雅各与天使搏斗》)在内,色彩强烈,带有浓厚的神秘感。就像他在塔希提岛的画作一样,也都与性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更这位炼金术士一样的艺术家,向我们展示了他完全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一生。
非欧洲艺术对前卫艺术和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意义不容小觑。这三位杰出的艺术家在传播非欧洲艺术方面有突出贡献,其影响力波及超现实主义者们和杰克逊·波洛克。当然,不只如此。甚至在如今的时代,虽然看似人们对原始主义的迷恋已经耗尽,但是无论是安娜·门迪耶塔的行为和大地艺术,还是让·米切尔·巴斯奎特的后现代涂鸦,都在向我们宣告:非欧洲艺术可谓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