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普遍较强。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的口传心授,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如果一味地把他们当作“填鸭”,生硬的灌输知识,肯定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假设我们教师能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发挥其自身音乐潜能,结果会怎样呢?我从事了多年的音乐教学工作,深深地感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并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首要位置,师生互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即: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做。
一、音乐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现在的音乐教材更富时代感,而审美教育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弘扬民族艺术,喜爱世界的多元音乐,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基本的吹、拉、弹、唱外,如果没有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没有与学生随时沟通的语言技能,又怎么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1)充分发挥学生能力,大胆地把“权利”下放。在备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任务,让大家献计献策。
(2)鼓励、启发学生合理的音乐想象。由于音乐具有语言无法概括的模糊性,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丰富联想。而联想是创造力的基础,又可以在音乐实践中提高。因此,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音乐创造的空间,能自由运用多种方法创新并发现自我。在欣赏十五册二胡曲《赛马》时,我没有告诉学生曲目名称,而是让大家边聆听,便联想音乐情境,为曲子命名。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投入音乐中认真思索,并兴奋地小声讨论。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让我惊叹不已。
二、以情激情,适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靠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靠教师生硬的灌输。教师科学、技巧的诱导,适当渗透,往往会收到好效果。在音乐课上,我尽可能的融入现代音乐气息,抓住学生审美心理,适时进行音乐情趣的培养。在民歌、民乐及相关教学中,我用多样的电教手段、优美的范唱、生动的讲解来滋润和打动学生心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越来越注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只要教师注意“以情激情”,就必定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学习。
三、增强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我觉得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名家、名奏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吹奏乐曲前总聆听名家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变成了放映员,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呢?所以,我能自己示范的就不依赖多媒体,尽量让学生听到我的范唱或范奏,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欣赏课。学生和我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
(一)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激活课堂,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亲身获得审美体验,能够享受到音乐的审美愉悦。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致。在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不包办代替,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把简单有趣的活动留给后进生,将其作为使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在活动中,同学们会增强自信心,继而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语言简练,少而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是打动人心的语言艺术,教师是通过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上音乐欣赏课少不了要介绍一些曲作者。恰当的介绍能把学生顺利地引入音乐欣赏的艺术情境之中。我会注意对象,取舍得当。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实际(包括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取舍作曲者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易接受,教师也易于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最忌面面俱到,无所不及。这样做不仅占用了大量授课肘间,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乐曲的兴趣。因此,介绍曲作者应有所侧重,即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赏析乐曲出发,介绍曲作者的生活、创作、风格等情况,做到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新颖的角度;既重点突出,又注意到了内容深度的挖掘,从而为学生赏析、理解乐曲打下基础。
(三)细微之处细致处理
教学上大的方面注意到了,细节也同样不容忽视,教师要注意到歌曲的每个要素。如:音乐作品中演唱记号的处理、情绪把握、地区风格表现……二度创作不成功,也不能使学生很好的表现歌曲。这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印象,我往往正话反说,或用白声范唱,或用相反的表情范唱,让学生自己对比,讨论出好的歌曲表现方式。学生在处理情绪时,注意到这些细节,歌中的美也就表现出来了。学生在实践中知道了这样的歌是美的,提高了自身的审美修养,那么,再遇到无意义的某些流行歌曲,就能用自己健康的审美标准自觉抵制。
四、今后的设想
通过课堂内外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唱歌比以前多了激情;生活中用音乐滋润了友情;对音乐也有了更深的感情……我觉得大家对音乐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喜爱,提高了审美标准和能力。今后,我在课堂内外,将继续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到这儿,我想说:老师们,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让我们逐渐放开他们的手,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发挥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大步地奔向美好的未来吧!
一、音乐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现在的音乐教材更富时代感,而审美教育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弘扬民族艺术,喜爱世界的多元音乐,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基本的吹、拉、弹、唱外,如果没有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没有与学生随时沟通的语言技能,又怎么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1)充分发挥学生能力,大胆地把“权利”下放。在备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任务,让大家献计献策。
(2)鼓励、启发学生合理的音乐想象。由于音乐具有语言无法概括的模糊性,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丰富联想。而联想是创造力的基础,又可以在音乐实践中提高。因此,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音乐创造的空间,能自由运用多种方法创新并发现自我。在欣赏十五册二胡曲《赛马》时,我没有告诉学生曲目名称,而是让大家边聆听,便联想音乐情境,为曲子命名。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投入音乐中认真思索,并兴奋地小声讨论。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让我惊叹不已。
二、以情激情,适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靠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靠教师生硬的灌输。教师科学、技巧的诱导,适当渗透,往往会收到好效果。在音乐课上,我尽可能的融入现代音乐气息,抓住学生审美心理,适时进行音乐情趣的培养。在民歌、民乐及相关教学中,我用多样的电教手段、优美的范唱、生动的讲解来滋润和打动学生心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越来越注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只要教师注意“以情激情”,就必定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学习。
三、增强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我觉得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名家、名奏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吹奏乐曲前总聆听名家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变成了放映员,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呢?所以,我能自己示范的就不依赖多媒体,尽量让学生听到我的范唱或范奏,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欣赏课。学生和我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
(一)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激活课堂,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亲身获得审美体验,能够享受到音乐的审美愉悦。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致。在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不包办代替,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把简单有趣的活动留给后进生,将其作为使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在活动中,同学们会增强自信心,继而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语言简练,少而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是打动人心的语言艺术,教师是通过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上音乐欣赏课少不了要介绍一些曲作者。恰当的介绍能把学生顺利地引入音乐欣赏的艺术情境之中。我会注意对象,取舍得当。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实际(包括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取舍作曲者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易接受,教师也易于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最忌面面俱到,无所不及。这样做不仅占用了大量授课肘间,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乐曲的兴趣。因此,介绍曲作者应有所侧重,即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赏析乐曲出发,介绍曲作者的生活、创作、风格等情况,做到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新颖的角度;既重点突出,又注意到了内容深度的挖掘,从而为学生赏析、理解乐曲打下基础。
(三)细微之处细致处理
教学上大的方面注意到了,细节也同样不容忽视,教师要注意到歌曲的每个要素。如:音乐作品中演唱记号的处理、情绪把握、地区风格表现……二度创作不成功,也不能使学生很好的表现歌曲。这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印象,我往往正话反说,或用白声范唱,或用相反的表情范唱,让学生自己对比,讨论出好的歌曲表现方式。学生在处理情绪时,注意到这些细节,歌中的美也就表现出来了。学生在实践中知道了这样的歌是美的,提高了自身的审美修养,那么,再遇到无意义的某些流行歌曲,就能用自己健康的审美标准自觉抵制。
四、今后的设想
通过课堂内外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唱歌比以前多了激情;生活中用音乐滋润了友情;对音乐也有了更深的感情……我觉得大家对音乐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喜爱,提高了审美标准和能力。今后,我在课堂内外,将继续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到这儿,我想说:老师们,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让我们逐渐放开他们的手,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发挥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大步地奔向美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