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既关系到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也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观既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愿景,也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职业理想、就业目标等独具特色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领域的显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一是在就业时把薪酬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城市人文环境、个人发展空间等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难以得到较为充分体现,缺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情怀。有数据显示,只有少数大学生愿意到西部、基层城镇或农村就业。二是在职业选择上,新兴产业、互联网行业、个性化的职业比较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但因缺乏社会实践,一部分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往往与职业要求不相契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使得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困境同时存在。三是从工作稳定性和发展前景的角度考虑,大学生们更愿意到大型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存在着公务员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一些基层单位却无人报考的现象。四是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地域选择上,多数大学生希望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工作,比较排斥乡镇或者农村的工作;在薪酬方面,很多大学生期望的数据与实际相差悬殊,一些大学生参加工作后频频更换工作也是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所致。
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充分发挥政府和新闻媒体、高校、家庭的作用,引导其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业观,这对于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政府和新闻媒体角度看,在政策方面,应根据当前国家发展需要和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到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支援国家建设,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加大毕业生向人才缺乏地区就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和基层成长计划,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大学毕業生就业竞争压力大等问题,也可以提升中小城市的就业率,还有助于改善偏远地区人口素质较低的状况,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了引导毕业生向人才缺乏地区流动,可以在就业补贴、劳动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大程度的政策倾斜,减少毕业生因在不同地区、行业就业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差异与心理落差,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加大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选树、宣传就业创业典型案例,通过媒体的宣传引导,与高校教育形成强大合力。
从高校角度看,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思想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业观。应建立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培养模式,改变“重智轻德”的现状,将正确的就业观渗透到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之中;应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渐进性和个体差异性。二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高校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大学生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应注重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有意识地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与社会需求提前对接,勤于思考、努力学习,不断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规划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高校提供最真实的市场信息,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与社会接触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从家长的角度看,应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大学生因缺乏社会经验而对社会现象和就业形势判断有失准确,需要来自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对此,大学生家长之间应加强联系和沟通,建立家长微信群,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树立长远目标,勇于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对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将个人的就业意愿、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结合当前市场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打造专业化、智能化的服务体系,通过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还需要高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开阔视野,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业观,了解社会需求特别是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实现更高的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职业理想、就业目标等独具特色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领域的显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一是在就业时把薪酬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城市人文环境、个人发展空间等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难以得到较为充分体现,缺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情怀。有数据显示,只有少数大学生愿意到西部、基层城镇或农村就业。二是在职业选择上,新兴产业、互联网行业、个性化的职业比较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但因缺乏社会实践,一部分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往往与职业要求不相契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使得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困境同时存在。三是从工作稳定性和发展前景的角度考虑,大学生们更愿意到大型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存在着公务员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一些基层单位却无人报考的现象。四是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地域选择上,多数大学生希望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工作,比较排斥乡镇或者农村的工作;在薪酬方面,很多大学生期望的数据与实际相差悬殊,一些大学生参加工作后频频更换工作也是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所致。
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充分发挥政府和新闻媒体、高校、家庭的作用,引导其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业观,这对于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政府和新闻媒体角度看,在政策方面,应根据当前国家发展需要和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到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支援国家建设,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加大毕业生向人才缺乏地区就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和基层成长计划,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大学毕業生就业竞争压力大等问题,也可以提升中小城市的就业率,还有助于改善偏远地区人口素质较低的状况,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了引导毕业生向人才缺乏地区流动,可以在就业补贴、劳动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大程度的政策倾斜,减少毕业生因在不同地区、行业就业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差异与心理落差,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加大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选树、宣传就业创业典型案例,通过媒体的宣传引导,与高校教育形成强大合力。
从高校角度看,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思想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业观。应建立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培养模式,改变“重智轻德”的现状,将正确的就业观渗透到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之中;应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渐进性和个体差异性。二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高校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大学生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应注重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有意识地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与社会需求提前对接,勤于思考、努力学习,不断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规划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高校提供最真实的市场信息,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与社会接触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从家长的角度看,应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大学生因缺乏社会经验而对社会现象和就业形势判断有失准确,需要来自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对此,大学生家长之间应加强联系和沟通,建立家长微信群,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树立长远目标,勇于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对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将个人的就业意愿、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结合当前市场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打造专业化、智能化的服务体系,通过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还需要高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开阔视野,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业观,了解社会需求特别是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实现更高的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