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与情绪、性情相照应的兴体(这类多取象于风)
如《邶风·终风》中风的“暴”“霾”和天色的“曀”“阴”固然与每章押韵的需要有关,但也可以联想到所思之人谑浪放荡的脾气、不眠者疑云密布的阴沉心情。《邶风·谷风》中带来阴雨的谷风,虽然有“和舒”(毛解)和“暴烈”(姚解)的不同解释,但都是兴起夫妇相处的气氛;《邶风·凯风》中和煦的南风令人感觉到母爱的温暖;《邶风·北风》中夹杂着雨雪的北风则烘托出人们相携逃亡的凄凉;《小雅·谷风》三章更逐层将风由小到大摧折草木的暴戾与由不安到恐惧到怨愤的情绪相呼应;《小雅·蓼莪》末章“南山烈烈,飘风发发”与《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都是以呼啸的大风烘托自己的艰难处境和困苦无告的悲哀。或许是风云或风雨所显示的天气变化最易引起人心的感应,这种兴象在后代诗歌里也较为常见。《召南·草虫》被毛公标为兴体,从草虫跳跃追随的情状想到卿大夫之妻思念丈夫,显然是附会,所以后人多以为是赋,只是感春秋季候变化(欧阳修、朱熹、姚际恒等均主此说)。不过对照《小雅·出车》“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来看,恐怕在标明时节以外,还可从草虫的鸣叫跳跃联想到要见到“君子”时跃动不安的微妙心情。
三、连绵和依附的状态引起的联想
如《邶风·旄丘》中丘上葛藤蔓延的长节,《王风·葛藟》中河边绵绵的葛藟,都可令人联想到“叔伯兄弟”之间虽分支脉而终究同根相连。《小雅·南有嘉鱼》中甘瓠缠绕蓼木的情状兴宾主依附;《小雅·頍弁》中“茑与女罗,施于松柏”兴兄弟相依;《大雅·绵》中瓜瓞连绵不断的情状兴宗族传代,绵延不绝……各例兴句取象和应句兴义虽然不同,但性质类似。
四、兴起孤独无依之感的取象
《唐风·杕杜》和《唐风·有杕之杜》兴句取象都是一棵棠梨树,前者兴独行者无兄弟之叹,后者则希望所思君子来游;《小雅·杕杜》也取茂盛的棠梨起兴,但感叹的是征夫在外不归。三首诗取象一致,而兴义各不相同,可见兴的取象没有确定的喻义,但三者的孤独感却是相同的,由此也可见同类取象的兴可以引起对象不同的感觉。
除了以上几类以外,诗经中表现其他感觉的兴体还有不少。如《卫风·芄兰》以枝叶细弱的芄兰起兴,与童子的柔弱之感相照应;《王风·中谷有蓷》中益母草干枯的情状与弃妇的憔悴之貌感觉相通;《唐风·鸨羽》中鸨羽的“性不止树”和《小雅·四牡》中飞上飞下的“鵻”给人的不安定感,都可以兴为王事不得休息的役夫,因为不安定感相通。《小雅·无将大车》,(朱、姚都认为是兴),驾驭大车的沉重感以及自招灰土的尘浊感,引起人对于百忧缠身的沉重感和患病感的真切体验,感觉尤其锐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兴句和兴义之间的感觉联系清晰或隐微的程度有很大差别,较清晰贴切者往往近于比。但无论清晰还是隐微都不求确切地说明一种义理或者状貌,而是通过兴句和应句之间不直接的句意联系表达一种难以简单描述的感觉和情绪,能引起更丰富的联想。同类的感觉可以用不同的兴句取象來表现,而同样的取象也可以兴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说某一类感觉不一定有固定明确的取象与之对应,这可能与兴的取象多来自所见有关。而比则是不限时地取象附义,有确切的意义的关联,这是比和兴在表现感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
目前《诗经》研究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诗经》的“兴象”大都有象征意义,这与隐语说有关。而以上所举的几类例子却说明:《诗经》中许多取象与所兴的“感”(亦即所谓观念内容)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对应关系,因此兴的本质与象征是不同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如《邶风·终风》中风的“暴”“霾”和天色的“曀”“阴”固然与每章押韵的需要有关,但也可以联想到所思之人谑浪放荡的脾气、不眠者疑云密布的阴沉心情。《邶风·谷风》中带来阴雨的谷风,虽然有“和舒”(毛解)和“暴烈”(姚解)的不同解释,但都是兴起夫妇相处的气氛;《邶风·凯风》中和煦的南风令人感觉到母爱的温暖;《邶风·北风》中夹杂着雨雪的北风则烘托出人们相携逃亡的凄凉;《小雅·谷风》三章更逐层将风由小到大摧折草木的暴戾与由不安到恐惧到怨愤的情绪相呼应;《小雅·蓼莪》末章“南山烈烈,飘风发发”与《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都是以呼啸的大风烘托自己的艰难处境和困苦无告的悲哀。或许是风云或风雨所显示的天气变化最易引起人心的感应,这种兴象在后代诗歌里也较为常见。《召南·草虫》被毛公标为兴体,从草虫跳跃追随的情状想到卿大夫之妻思念丈夫,显然是附会,所以后人多以为是赋,只是感春秋季候变化(欧阳修、朱熹、姚际恒等均主此说)。不过对照《小雅·出车》“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来看,恐怕在标明时节以外,还可从草虫的鸣叫跳跃联想到要见到“君子”时跃动不安的微妙心情。
三、连绵和依附的状态引起的联想
如《邶风·旄丘》中丘上葛藤蔓延的长节,《王风·葛藟》中河边绵绵的葛藟,都可令人联想到“叔伯兄弟”之间虽分支脉而终究同根相连。《小雅·南有嘉鱼》中甘瓠缠绕蓼木的情状兴宾主依附;《小雅·頍弁》中“茑与女罗,施于松柏”兴兄弟相依;《大雅·绵》中瓜瓞连绵不断的情状兴宗族传代,绵延不绝……各例兴句取象和应句兴义虽然不同,但性质类似。
四、兴起孤独无依之感的取象
《唐风·杕杜》和《唐风·有杕之杜》兴句取象都是一棵棠梨树,前者兴独行者无兄弟之叹,后者则希望所思君子来游;《小雅·杕杜》也取茂盛的棠梨起兴,但感叹的是征夫在外不归。三首诗取象一致,而兴义各不相同,可见兴的取象没有确定的喻义,但三者的孤独感却是相同的,由此也可见同类取象的兴可以引起对象不同的感觉。
除了以上几类以外,诗经中表现其他感觉的兴体还有不少。如《卫风·芄兰》以枝叶细弱的芄兰起兴,与童子的柔弱之感相照应;《王风·中谷有蓷》中益母草干枯的情状与弃妇的憔悴之貌感觉相通;《唐风·鸨羽》中鸨羽的“性不止树”和《小雅·四牡》中飞上飞下的“鵻”给人的不安定感,都可以兴为王事不得休息的役夫,因为不安定感相通。《小雅·无将大车》,(朱、姚都认为是兴),驾驭大车的沉重感以及自招灰土的尘浊感,引起人对于百忧缠身的沉重感和患病感的真切体验,感觉尤其锐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兴句和兴义之间的感觉联系清晰或隐微的程度有很大差别,较清晰贴切者往往近于比。但无论清晰还是隐微都不求确切地说明一种义理或者状貌,而是通过兴句和应句之间不直接的句意联系表达一种难以简单描述的感觉和情绪,能引起更丰富的联想。同类的感觉可以用不同的兴句取象來表现,而同样的取象也可以兴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说某一类感觉不一定有固定明确的取象与之对应,这可能与兴的取象多来自所见有关。而比则是不限时地取象附义,有确切的意义的关联,这是比和兴在表现感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
目前《诗经》研究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诗经》的“兴象”大都有象征意义,这与隐语说有关。而以上所举的几类例子却说明:《诗经》中许多取象与所兴的“感”(亦即所谓观念内容)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对应关系,因此兴的本质与象征是不同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