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一种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关注幼儿教学,让幼儿获得全面、健康地发展,结合“十二五”南通市规划课题《海港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游戏构建研究》的研究,就从如何利用好本地特有的资源入手,创设富有“海港”特色的游戏环境,来开展趣味性、多样性的游戏活动,以达到幼儿教育目标和预期成果。
挖掘海港资源,完善游戏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本学期幼儿园始终围绕“海港”特色这根主线,充分利用好走廊、活动室、大厅、多功能教室、操场、草坪,多维度地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让每壁墙、每个角落都能“说话”。从班级小环境来看,创设符合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的环境,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比如:对小班的环境创设来说,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生活环境就是家和幼儿园,我们就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创设幼儿最熟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化环境,墙面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有关,展示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材料的摆放要考虑到幼儿的视觉高度,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了温馨、色彩鲜艳的“我的家”“我的幼儿园”“鱼儿找妈妈”等趣味性、操作性强的区域游戏,让小班幼儿在做做、玩玩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中、大班的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对角色、游戏规则已有一定的意识,游戏兴趣也大大增强,并能把典型的生活经验带到游戏中。
合理划分区域,彰显办园特色
合理合并区角,使活动范围更大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班级特点,设置海星、海螺、海豹、海马、海豚、海狮、企鹅、珊瑚班等8个班,根据这些生物的特性提炼出各自的精神(寓意),环境布置、主题教育内容各有侧重点,把各班所共有的区域活动(内容、材料相似)移到户外,从捕鱼工具的认识、使用→海洋生物的特性、营养价值的介绍→海洋生物的捕捞→海洋生物的挑选、买卖→海洋生物的清洗、烹调(烧烤)→贝壳的收集、消毒→海洋生物的保护→旅游景点的观光等组成富有地方特色的 “海鲜一条街”,做到资源共享而不重复、零散。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后养成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游戏材料的作用,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注重游戏材料和课程内容的整合 幼儿园在投放材料时,考虑到材料与主题活动目标的关系,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定期更换和补充。围绕“海港文化”课研开展每月两次的特色教研活动,教师们不断查阅资料、学习、反思,同时把幼儿在区域活动的作品呈现在班级环境中,教师、幼儿相互评价,在提高他们审美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进一步创作的愿望。
利用家长资源,材料不断更新 以前发动教师、个别在港开酒店的家长收集各种贝壳,资源甚少。现在通过“家校通”平台,充分利用主题活动的教育功能,发动广大家长收集各种贝壳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包装盒、瓶、罐等,(因为很多海洋生物都会进入家庭的餐桌)同幼儿一起收集、一起制作、一起玩耍,对所创作的亲子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奖励,激发了家长收集材料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亲子、家园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游戏材料不断更新,游戏内容才得以创新。这样通过园本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改变了区域活动形式的随机性、活动内容的随意性。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以往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每个幼儿的能力指定其到一定的区域去活动,脱离了幼儿的主观愿望,而且教师过多的负面的干预,遏制了幼儿的正常水平的发挥和参与活动的热情。现在各区域划分有明显的标志(桌面游戏用吊饰分开,地面游戏用KT板分隔),变统一活动为分区域活动,让幼儿在训练侧重点不同的游戏中都有获得表现自己最高能力的机会。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前,教师留心观察幼儿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幼儿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内容和玩具材料,幼儿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幼儿经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
在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和行为表现和游戏所要指导的对象和方式,在幼儿游戏时首先改变活动中的指导语,从“你去玩积木好吗?”变成“你想玩什么”,变教师建议为幼儿独立选择,培养了幼儿有目的的选择游戏。教师只是观察者、指导者、评价者,这样幼儿的兴趣和要求得到满足,游戏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大程度发挥。
在幼儿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重视游戏的评价环节,幼儿自评、幼儿互评和教师总评相结合,幼儿成为评价的主角,给幼儿更多表现自己、相互交流的机会,评价幼儿的自主性是否在游戏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游戏主体。
【本文为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会)课题《海港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游戏构建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灶港幼儿园)
挖掘海港资源,完善游戏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本学期幼儿园始终围绕“海港”特色这根主线,充分利用好走廊、活动室、大厅、多功能教室、操场、草坪,多维度地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让每壁墙、每个角落都能“说话”。从班级小环境来看,创设符合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的环境,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比如:对小班的环境创设来说,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生活环境就是家和幼儿园,我们就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创设幼儿最熟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化环境,墙面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有关,展示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材料的摆放要考虑到幼儿的视觉高度,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了温馨、色彩鲜艳的“我的家”“我的幼儿园”“鱼儿找妈妈”等趣味性、操作性强的区域游戏,让小班幼儿在做做、玩玩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中、大班的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对角色、游戏规则已有一定的意识,游戏兴趣也大大增强,并能把典型的生活经验带到游戏中。
合理划分区域,彰显办园特色
合理合并区角,使活动范围更大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班级特点,设置海星、海螺、海豹、海马、海豚、海狮、企鹅、珊瑚班等8个班,根据这些生物的特性提炼出各自的精神(寓意),环境布置、主题教育内容各有侧重点,把各班所共有的区域活动(内容、材料相似)移到户外,从捕鱼工具的认识、使用→海洋生物的特性、营养价值的介绍→海洋生物的捕捞→海洋生物的挑选、买卖→海洋生物的清洗、烹调(烧烤)→贝壳的收集、消毒→海洋生物的保护→旅游景点的观光等组成富有地方特色的 “海鲜一条街”,做到资源共享而不重复、零散。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后养成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游戏材料的作用,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注重游戏材料和课程内容的整合 幼儿园在投放材料时,考虑到材料与主题活动目标的关系,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定期更换和补充。围绕“海港文化”课研开展每月两次的特色教研活动,教师们不断查阅资料、学习、反思,同时把幼儿在区域活动的作品呈现在班级环境中,教师、幼儿相互评价,在提高他们审美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进一步创作的愿望。
利用家长资源,材料不断更新 以前发动教师、个别在港开酒店的家长收集各种贝壳,资源甚少。现在通过“家校通”平台,充分利用主题活动的教育功能,发动广大家长收集各种贝壳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包装盒、瓶、罐等,(因为很多海洋生物都会进入家庭的餐桌)同幼儿一起收集、一起制作、一起玩耍,对所创作的亲子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奖励,激发了家长收集材料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亲子、家园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游戏材料不断更新,游戏内容才得以创新。这样通过园本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改变了区域活动形式的随机性、活动内容的随意性。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以往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每个幼儿的能力指定其到一定的区域去活动,脱离了幼儿的主观愿望,而且教师过多的负面的干预,遏制了幼儿的正常水平的发挥和参与活动的热情。现在各区域划分有明显的标志(桌面游戏用吊饰分开,地面游戏用KT板分隔),变统一活动为分区域活动,让幼儿在训练侧重点不同的游戏中都有获得表现自己最高能力的机会。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前,教师留心观察幼儿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幼儿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内容和玩具材料,幼儿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幼儿经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
在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和行为表现和游戏所要指导的对象和方式,在幼儿游戏时首先改变活动中的指导语,从“你去玩积木好吗?”变成“你想玩什么”,变教师建议为幼儿独立选择,培养了幼儿有目的的选择游戏。教师只是观察者、指导者、评价者,这样幼儿的兴趣和要求得到满足,游戏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大程度发挥。
在幼儿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重视游戏的评价环节,幼儿自评、幼儿互评和教师总评相结合,幼儿成为评价的主角,给幼儿更多表现自己、相互交流的机会,评价幼儿的自主性是否在游戏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游戏主体。
【本文为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会)课题《海港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游戏构建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灶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