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古,文人志士都极为重视自身品性的陶冶和家族的治理。曾国藩也是如此,他从小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在治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治家之法。曾氏一门历经几代的苦心经营,不断累积财富,成为湘乡县一带小有名气的中小地主。至曾国藩,继承家业,秉承家风,借鉴先辈们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融入到其治家的实践之中,并通过家书等形式来教育子孙后代。我们通过对曾国藩家书、家训等的研究,以期探析出其家训形成的背景,及理财的详细观念;同时也希望可以给我们当代的家庭在治家理财等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理财观
曾国藩作为晚清的四大中兴名臣之首,不仅有出色的政治才能,在国家大事的处理上能提出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同时在教育子孙和管理家族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在其治理下,曾氏家族可谓是“贤才辈出,家道长盛”,显然这与他的治家理念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那个经济萧条的时代,其家训中的理财观对曾国藩家族的长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所称道。
一、曾国藩家训形成的背景
1.家风继承
曾氏家族世代务农,其高祖的一生靠勤劳耕作致富,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时常告诫子孙们要“勤俭立身”、“耕读保家”,其曾祖父也是在谨慎节约中度过的。曾氏家族一直有良好的家训与家风,曾国藩指出:“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招,第四善待亲族邻里。”[1]曾国藩对其祖父的遗规也一直严谨遵循,并时刻把祖父的治家之法挂在嘴边,不敢有一点懈怠。
2.传统伦理文化的熏陶
曾国藩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儒、道、墨等造诣极深,就像下面这句话中说到的,这“深深地濡染并导引著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的重要养料。”[2]当然曾国藩并没有原封不动的照搬这些思想,他讲求灵活地运用,对其加以改造,并用此来教育子弟。他要求自家子弟在读书时不能只是读那些书面的浅层次的知识,不能只看表面的意思,要读出其背后所蕴藏的道理;更要常立志,立长志,胸怀天下,还要有进取向上、建功立业的追求。
可见,曾氏教育后代的理念有很多都来自于古代圣贤的思想,换种说法就是,这些传统的理论为其家庭教育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3.经济凋敝的社会状况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动荡不已的时代,大批农民过着流浪的生活,居无定所;西方侵略者疯狂无人性的掠夺也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在这股经济凋敝的洪流中,封建士大夫家庭当然也收到冲击,虽说他们不至于破产,但生活也是日渐窘迫。因此在这种经济凋敝的环境下,曾门为了当世的生计,也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活,以及维护其家族的长远利益,必然要对子侄们进行理财观念的相应教诲。
二、曾国藩家训中的理财观
曾国藩家训多蕴藏在他给子侄的大量家书中,通过分析这些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国藩的个人性格,并剖析出其治家理念和思想,尤其是对于其中的理财观是怎样在这个动乱的社会中保证其家族兴盛的,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尚勤戒惰,守耕读本色
曾国藩认为,今天曾家门庭繁盛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先辈们的辛勤劳作。因此,先辈勤劳致富的精神,作为后代必须继承。他在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二日的家书中提到:“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3]意思就是,看世间的人们,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富有的还是贫穷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贪图富贵的生活,而且害怕辛劳,不想付出一丝一毫的 劳动,但是他们没想到人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一味的贪图享乐祖先们留下来的财富,总会有入不敷出的一天。因而,在这种世风日下的环境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勤劳,远离懒惰的思想。
2.崇俭戒奢,承寒素家风
勤俭节约是为人称颂的一种传统美德,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勤俭持家是曾氏家庭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其家训的一大特色就是他继承和弘扬儒家“仁民爱物、勤政廉政”的政治道德理念,并将之渗透到教育子孙的實践中去。
曾国藩在给家弟的家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节俭”二字,如,在给四弟的家书中就提到“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4]。这封家书很明显的表明了曾国藩要家人朴素节俭,让子弟明白勤俭的意义,节俭不仅是遗留先人的惠泽,更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以福泽。
3.不留钱财予子孙,奋发图强
在中国传统社会,父辈们辛劳致富,聚积财产,从而在百年之后留给子孙后代,希望家族能长盛不衰,这是大多数人的一致选择。然而曾国藩却不以为然,他深知“富能生奢,奢能生骄,骄能生横,而横能生灾”的道理,意识到敛财授子的做法往往会使子孙骄奢挥霍,进而生出骄傲的态度,而骄傲又会生出事端,最终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出现富不过三的现象,因而他逐渐形成了“对子孙授之以财,未若授之以才”的观念。也就是说,不需要积蓄财产留给子孙,给他们财产反而不如传授他们学问,传授给他们致富的技能,这才是最有用的策略。
4.散财邻里,周济穷苦
曾国藩虽立誓不留钱财予子孙,但他却将“周济亲戚族党,和睦乡邻”作为一生坚守的志向。他给诸弟的信中明确表示:“族戚中之穷者,亦即每年各分少许,以尽吾区区之意。”[5]“公居京师四年矣,宦况清苦,力行节俭,而遇穷困及有疾病死亡者,资助必丰。四川差竣,得俸千金寄家,为馈遗族姻之用。”[6]这是道光二十三年的一条記载,也同样表明了曾国藩平日以节俭自居,不止自己这样,还告诫诸弟哪怕是自己的生活清苦一些,也时刻不能忘记救济贫弱,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钱财来救助这些贫苦的亲戚,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同情怜悯之心意。
结语:
在《清史稿》中有这样一段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7]这段评价算是对曾国藩生平的一个较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曾国藩的一生致力于研读诗书学问、讲究礼节、礼仪以及治军政务,关心百姓大众,这种心胸是值得我们赞扬的。
曾国藩的家训承载了他不朽的一生,在晚清这样一个不太平的年代里,他能时刻谨记祖先们的遗训,洁身自好。当然他也存在属于那个时代的官吏们所具有的一些通病。但毕竟人无完人,曾氏家训还是存在数量相当多的积极因素的,值得我们吸纳借鉴的,我们在对后人的教育中,不妨参考曾国藩的治家之法,在理财时也同样可以参考其理财理念,对于我们当今这个重效率的社会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注释:
[1]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四日油纪泽”载李翰章编《曾文正公全集》第八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匡翠芳:《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3]《中国家训经典·谕纪泽纪鸿(二)》,第710页。史孝贵主编:《历代家训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48页。
[4]唐浩明:《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17页。
[5]《曾文正公年谱·卷一》
[6](清)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五·列传一百九十二》,北京:中华书局 。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理财观
曾国藩作为晚清的四大中兴名臣之首,不仅有出色的政治才能,在国家大事的处理上能提出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同时在教育子孙和管理家族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在其治理下,曾氏家族可谓是“贤才辈出,家道长盛”,显然这与他的治家理念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那个经济萧条的时代,其家训中的理财观对曾国藩家族的长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所称道。
一、曾国藩家训形成的背景
1.家风继承
曾氏家族世代务农,其高祖的一生靠勤劳耕作致富,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时常告诫子孙们要“勤俭立身”、“耕读保家”,其曾祖父也是在谨慎节约中度过的。曾氏家族一直有良好的家训与家风,曾国藩指出:“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招,第四善待亲族邻里。”[1]曾国藩对其祖父的遗规也一直严谨遵循,并时刻把祖父的治家之法挂在嘴边,不敢有一点懈怠。
2.传统伦理文化的熏陶
曾国藩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儒、道、墨等造诣极深,就像下面这句话中说到的,这“深深地濡染并导引著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的重要养料。”[2]当然曾国藩并没有原封不动的照搬这些思想,他讲求灵活地运用,对其加以改造,并用此来教育子弟。他要求自家子弟在读书时不能只是读那些书面的浅层次的知识,不能只看表面的意思,要读出其背后所蕴藏的道理;更要常立志,立长志,胸怀天下,还要有进取向上、建功立业的追求。
可见,曾氏教育后代的理念有很多都来自于古代圣贤的思想,换种说法就是,这些传统的理论为其家庭教育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3.经济凋敝的社会状况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动荡不已的时代,大批农民过着流浪的生活,居无定所;西方侵略者疯狂无人性的掠夺也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在这股经济凋敝的洪流中,封建士大夫家庭当然也收到冲击,虽说他们不至于破产,但生活也是日渐窘迫。因此在这种经济凋敝的环境下,曾门为了当世的生计,也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活,以及维护其家族的长远利益,必然要对子侄们进行理财观念的相应教诲。
二、曾国藩家训中的理财观
曾国藩家训多蕴藏在他给子侄的大量家书中,通过分析这些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国藩的个人性格,并剖析出其治家理念和思想,尤其是对于其中的理财观是怎样在这个动乱的社会中保证其家族兴盛的,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尚勤戒惰,守耕读本色
曾国藩认为,今天曾家门庭繁盛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先辈们的辛勤劳作。因此,先辈勤劳致富的精神,作为后代必须继承。他在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二日的家书中提到:“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3]意思就是,看世间的人们,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富有的还是贫穷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贪图富贵的生活,而且害怕辛劳,不想付出一丝一毫的 劳动,但是他们没想到人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一味的贪图享乐祖先们留下来的财富,总会有入不敷出的一天。因而,在这种世风日下的环境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勤劳,远离懒惰的思想。
2.崇俭戒奢,承寒素家风
勤俭节约是为人称颂的一种传统美德,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勤俭持家是曾氏家庭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其家训的一大特色就是他继承和弘扬儒家“仁民爱物、勤政廉政”的政治道德理念,并将之渗透到教育子孙的實践中去。
曾国藩在给家弟的家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节俭”二字,如,在给四弟的家书中就提到“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4]。这封家书很明显的表明了曾国藩要家人朴素节俭,让子弟明白勤俭的意义,节俭不仅是遗留先人的惠泽,更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以福泽。
3.不留钱财予子孙,奋发图强
在中国传统社会,父辈们辛劳致富,聚积财产,从而在百年之后留给子孙后代,希望家族能长盛不衰,这是大多数人的一致选择。然而曾国藩却不以为然,他深知“富能生奢,奢能生骄,骄能生横,而横能生灾”的道理,意识到敛财授子的做法往往会使子孙骄奢挥霍,进而生出骄傲的态度,而骄傲又会生出事端,最终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出现富不过三的现象,因而他逐渐形成了“对子孙授之以财,未若授之以才”的观念。也就是说,不需要积蓄财产留给子孙,给他们财产反而不如传授他们学问,传授给他们致富的技能,这才是最有用的策略。
4.散财邻里,周济穷苦
曾国藩虽立誓不留钱财予子孙,但他却将“周济亲戚族党,和睦乡邻”作为一生坚守的志向。他给诸弟的信中明确表示:“族戚中之穷者,亦即每年各分少许,以尽吾区区之意。”[5]“公居京师四年矣,宦况清苦,力行节俭,而遇穷困及有疾病死亡者,资助必丰。四川差竣,得俸千金寄家,为馈遗族姻之用。”[6]这是道光二十三年的一条記载,也同样表明了曾国藩平日以节俭自居,不止自己这样,还告诫诸弟哪怕是自己的生活清苦一些,也时刻不能忘记救济贫弱,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钱财来救助这些贫苦的亲戚,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同情怜悯之心意。
结语:
在《清史稿》中有这样一段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7]这段评价算是对曾国藩生平的一个较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曾国藩的一生致力于研读诗书学问、讲究礼节、礼仪以及治军政务,关心百姓大众,这种心胸是值得我们赞扬的。
曾国藩的家训承载了他不朽的一生,在晚清这样一个不太平的年代里,他能时刻谨记祖先们的遗训,洁身自好。当然他也存在属于那个时代的官吏们所具有的一些通病。但毕竟人无完人,曾氏家训还是存在数量相当多的积极因素的,值得我们吸纳借鉴的,我们在对后人的教育中,不妨参考曾国藩的治家之法,在理财时也同样可以参考其理财理念,对于我们当今这个重效率的社会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注释:
[1]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四日油纪泽”载李翰章编《曾文正公全集》第八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匡翠芳:《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3]《中国家训经典·谕纪泽纪鸿(二)》,第710页。史孝贵主编:《历代家训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48页。
[4]唐浩明:《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17页。
[5]《曾文正公年谱·卷一》
[6](清)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五·列传一百九十二》,北京:中华书局 。